李秀雯 鄭樂昕 杜思浩 譚曉輝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將思政教育作為價值導向,課程教學作為載體,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1][2]。當今時代,高等院校的教學工作有新的目標與要求,通過在專業(yè)課的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挖掘思政融合點,改進教學方法,把握課堂教學這條主線,有意識地將思政元素貫穿整個課堂,將思政內容有機融入實際課堂各個方面,從而達到德智并行的教學目標。本文就法醫(yī)病理學理論課堂中實施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具體方法以及注意事項進行探討。
一、實施法醫(yī)病理學課堂思政的必要性
(一)思政教育需要應時代要求,順當下形勢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發(fā)展
習近平總書記表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盵3]這是新時期高校思政工作的總要求,也是高校思政工作方法的科學指引。[4]教師應在新形勢下更新理念,貼近學生,緊跟時代,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將思政工作貫穿到教學、實踐、科研等各方面工作的全過程。法醫(yī)病理學作為一門應用型課程,與生活息息相關,與時代貼近前行,在一些能引領價值觀的案件中加以思政元素,使得專業(yè)知識與思想教育緊密結合在一起,將思政內容以案例的形式融入課堂,貫徹實施習近平總書記的思想,使得學生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同時也能得到思想政治教育,從而得以形成正確價值觀,做個為社會奉獻的法醫(yī)工作者。
(二)由法醫(yī)病理學的課程內容要求及教育目的決定
法醫(yī)病理學是研究與法律相關的傷、殘、病、死及死后變化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目的是為暴力性案件的偵查或審批提供醫(yī)學證據。[5]為此,對法醫(yī)病理工作者要求業(yè)務水平高的同時,還需要有良好的工作態(tài)度以及職業(yè)道德,在實際檢案實踐中還要求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體現對傷者、死者的人文關懷,偵查案件過程需要有科學的思維方式等。因此在法醫(yī)病理學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學科專業(yè)知識的講解,還要將人文素養(yǎng)、職業(yè)道德、愛國情懷等思政元素融入課堂中,這樣才能將法醫(yī)工作者公平、公正、科學、求真的理念傳遞給每一位學生。
二、實施法醫(yī)病理學課堂思政的具體方法
(一)之于教師
教師作為專業(yè)知識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執(zhí)行傳道者,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6]作為傳授知識的教師自己應當深諳其道,并且信奉它。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zhí)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7]擺在首位的是,教師應該秉持在課堂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思想,才能在行動中更好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其次,教師應該基于法醫(yī)病理學專業(yè)基礎,深入思考發(fā)掘課題所涉及的思政元素,并運用于課堂中。
要形成教師的良好道德風氣建樹,將教書與育人、言傳與身教、潛心問道與關注社會、學術自由與學術規(guī)范更好地有機結合起來,提倡高校教師應當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8][9]
(二)之于教師團體
課堂融入思想政治教學不是靠個別教師的努力,而是一個強大的思政教學團隊的支持。思政教學團隊應該定期開展教研活動,集思廣益,主要針對思政案例的挖掘、資料收集、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運用進行探討。由于教師的知識背景和看問題角度不同,不同的教師在同一章節(jié)或知識點上會發(fā)掘出不同的思政教育元素。
在團隊的教研活動中,首先,教師結合學生的知識基礎、法醫(yī)學專業(yè)特點、當下的社會熱點等方面開展討論,篩選出適合學生的思政教育案例,再收集與案例有關的文字或影像資料;其次,針對思政案例的內容和相關聯的課本知識點,對案例進行整合,無縫銜接于課堂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中,使課堂教學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起來,避免生搬硬套、牽強附會地植入思政元素,做到“潤物細無聲”;最后,將相關思政教育案例匯總起來,建成法醫(yī)病理學的思政教學案例庫,進一步完善法醫(yī)病理學的思政融入課堂建設的“數據庫”,為以后的課堂開展夯實基礎。
(三)之于課堂
法醫(yī)病理學與其他醫(yī)學課程最大不同之處在于其研究對象主要是尸體,結果涉及責任劃分、量刑定罪等各個方面,更多的是對人們的一種警示與啟發(fā),其中有很多知識點及實際案例具有德育的潛力和價值,我們也探索將其總結并融入法醫(yī)病理學課堂中。
1.愛國奉獻,迎難而上
“緒論”部分介紹了法醫(yī)病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關鍵的是明確了法醫(yī)病理學的工作規(guī)范,即需要從事法醫(yī)病理工作的人具有崇高的職業(yè)精神和道德,有迎難而上、敢于犧牲的精神。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陰霾籠罩著整個中國,臨床診治急需病理解剖的有力支持,法醫(yī)劉良團隊義不容辭,不顧個人安危,進行國內首例新冠肺炎解剖,并及時指導臨床治療、用藥,挽回無數人的生命。法醫(yī)病理工作者不單單可以揭露犯罪,還可以為醫(yī)療提供參考,指導臨床。我們意在通過這個事例,增強法醫(yī)學生的自豪感,同時引導學生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迎難而上。
2.培養(yǎng)科學思維,客觀分析問題
法醫(yī)病理工作者除了掌握病理學的知識之外,還需要掌握其他學科的理論知識,在實際檢案中,靈活運用,才能解釋和論證好死亡的過程及機制等。例如震驚全國的南大碎尸案中,死者刁愛青尸塊被發(fā)現時,已經失蹤9天,但其尸體并未出現尸綠征象,但按照法醫(yī)醫(yī)學知識,人在冬天死后大約72h~96h就會出現尸綠,所以死亡時間應在被發(fā)現尸體前的4天內,與失蹤時間不符。這時應充分結合案件實際,因其尸塊曾被煮熟過,蛋白質被熱固定,延緩了綠斑的產生時間。
通過這個經典的案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發(fā)散,靈活運用理論知識的同時,并與實際案情細節(jié)緊密聯系,大膽求真,敢于假設,才能得到客觀的結果。
3.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展現職業(yè)特有價值
責任感是一個人對自己、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主動施以積極有益作用的精神,培養(yǎng)大學生責任意識是當前高教思政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10],法醫(yī)學生作為特殊醫(yī)學專業(yè)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樹立尤為重要。法醫(yī)實際工作中經常遇到意外、事故、疾病相關悲劇的事件,上述案件常常具有警示作用,可以鼓勵學生利用現有班級公眾號、微博或社會實踐等形式進行(如車內睡覺引起一氧化碳中毒死亡,意外觸電死亡事件、食用未知菌類中毒死亡等)警示教育,使人們能正確認識危險,規(guī)避風險,防止意外的發(fā)生,引導學生認識案件警示科普教育不僅能加強對專業(yè)知識的掌握,還能利用自身專業(yè)知識服務于社會,體現職業(yè)價值。
4.樹立法律意識,恪守法律底線
在校學生作為法制中國的未來主體人群,增強其法律意識,關系到自身的成長與法制社會建設的進程。中國現代法醫(yī)學奠基人林幾曾言,“法律為人民之保障,法醫(yī)鑒定則便為法律之保障”,法醫(yī)作為維護法律公正性的群體之一,在解決涉及法律相關的醫(yī)學問題時,更需要學法、懂法,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以河南司法鑒定一條街鑒定亂象等實際案例作為引子,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法制觀,使之能夠自覺地遵守法律,恪守法律底線,在日后辦案過程中,法醫(yī)工作者應秉承客觀、公正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道德素養(yǎng),做一名合格清正的法醫(yī)工作者。
5.提高人文素養(yǎng),發(fā)揚人文精神
法醫(yī)病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尸體,涉及生死,關系重大,因此容易引起糾紛、誤解的發(fā)生。為此法醫(yī)在完成平時工作之時不只要求具有高水平的專業(yè)技能,更要有對死者或家屬的人文關懷和高尚的素養(yǎng),并善于交流,溝通,開導,安慰傾聽。法醫(yī)的言行、談吐,形成家屬對法醫(yī)的印象,通過不斷的交流、溝通而產生信任,實際工作中的溝通模式、處理方式等也能帶來成效,例如由于家屬信任會更加配合,提供更多準確、有用的信息,為偵破案件起到積極的作用。缺乏人文關懷,則有可能引起不信任,甚至發(fā)生糾紛。借此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人文精神的內涵與作用,從而自覺提升人文素養(yǎng)。
6.加強身心健康教育,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健康是人類永恒的追求,身體及心理的健康是工作、學習的基石,也是高效工作的長期課題。在猝死章節(jié)中,列舉冠心病猝死案例的趨向年輕化,甚至在16歲青少年也有發(fā)生,究其原因,是生活習慣、飲食結構的不科學、不合理引起的,借此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勤加鍛煉,養(yǎng)成良好體魄。另外近年高校學生自殺事件頻發(fā),大多是因嚴重“心理疾患”問題引起的,引導學生認清心理健康問題,增強心理保健意識。
三、實施法醫(yī)病理學課堂思政的要求
(1)要明確思政教育的主題,結合法醫(yī)病理學課程內容選擇合適的切入點和教學方式,切不可生搬硬套,應使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有機交融,達到專業(yè)課教學與思政教育“無縫銜接”的效果。
(2)分清重點,課堂思政內容應適宜,簡單切入,引出主題,避免過度鋪墊造成教學內容重點不突出,可通過課后給學生提供更多資源去深入學習,達到補充課堂思政不足的目的。
(3)不同的知識點可以有相同的思政教育主題,通過選用不同的案例來突出思政重點,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
(4)要達到思政教學效果,要求教師在思想上認識到思政的重要性,在行動上提高自身的思政教學水平;要求思政教學團隊在教研活動中不斷探索新的思政案例,更新充實思政融入課堂建設的“數據庫”,為以后的課堂開展夯實基礎。
四、評價結果
我們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了學生對法醫(yī)病理思政教學案例融入的評價,如圖1-4所示。調查問卷主要對學生對課堂思政案例融入的評價、較喜歡的教學方式、受歡迎的思政案例內容以及其帶來的收獲進行問題設置。圖1可以看出5634%的學生認為課堂思政是一味有效的調味劑,能讓課堂變得更加有趣,同時也僅有563%的學生不喜歡課堂思政的教學形式,由此可知課堂思政在廣大學生中還是較受歡迎的,課堂思政有其可取性;圖4表明662%的學生認為法醫(yī)病理思政融入課堂最大的收獲在于對樹立自身正確的價值觀有幫助;亦如圖3所示9014%的學生認為結合案例進行普通課堂講授是最讓人接受的。這些數據都表明學生是接受思政融入課堂并且喜歡通過案例進行學習交流的,但成功的思政融入課堂絕不能只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的單純舉例,而是需要我們的教學團隊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話題尋找合適的案例,并提出具有啟發(fā)和建設意義的重點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對案例內容的分析和探討,隨時根據學生的討論適時進行梳理總結,以及設置合理的考核方式。例如圖2調查可發(fā)現7465%的學生更加喜愛聽當下的熱點時事,那么教師可以從中提取具有思政意義的案例進行學習。只有將這些環(huán)節(jié)逐一落實,思政融入法醫(yī)病理學課堂活動才能順利進行,才能達到對學生進行同步思政教育的目的。
五、結語
在法醫(yī)病理學課堂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樹人的有效措施,同時也能提升教學效果,培養(yǎng)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良好的職業(yè)道德,提升人文情懷。本文從培育學生愛國奉獻、科學思維、社會責任感、法律責任意識、人文精神、身心健康六個方面詳細列舉了一些思政教育的案例,法醫(yī)病理學課程內容中可以進行思政教育之處不僅限于此。教學有法可循,貴在找準方法。教學方法都不可能是普遍適用的,教師不能將一個方法用于全部課堂,而應根據學生資質、教學環(huán)境等實際情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探索符合自己課堂的有效的教學方法。同時,更好地結合學生的意見,在不影響專業(yè)進度的前提下,將思想政治教育完美地融入課堂,培養(yǎng)出一代又一代德才兼?zhèn)涞姆ㄡt(yī)工作者。因此,這更要求我們要提高教師團隊的思政教學水平,需要在教學過程及教研活動中不斷地探索與發(fā)掘,完善充實課程思政教學案例“數據庫”,針對不同思政案例所表達的主題的特點,選擇
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方式。課堂思政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尼t(yī)務工作者是醫(yī)學院校教師的根本職責,需要廣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長期堅持、不斷加強完善。
參考文獻:
[1]王茜 .“課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課程體系初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4):64-68.
[2]伍醒,顧建民 .“課程思政”理念的歷史邏輯、制度訴求與行動路向[J].大學教育科學,2019(3):54-60.
[3]張藍月,崔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遵循依據,現實問題與主要途徑[J].高校輔導員,2020,(002):67-72.
[4]王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高校思政工作[J].新西部(中旬刊),2018,(008):119,131.
[5]叢斌,官大威,王振原,等.法醫(yī)病理學(第5版)[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6:1-2.
[6]史秀娟,金彩霞,田海濱,李姣,張陳,徐磊,呂立夏.課程思政在醫(yī)學生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醫(y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28(4):637-640.
[7]周月朋,丁兆明.高校教師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主體作用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8(11):77-79.
[8]靳諾.以德立身 以德立學 以德施教——立德樹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和時代使命[J].中國高等教育,2017(18):8-12.
[9]朱旭.以習近平思想為引領,構建高校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J].大學教育,2019(12):169-172.
[10]黃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路徑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19,32(1):103-9.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省醫(yī)學科學研究基金(B2018145);南方醫(yī)科大學2019年度高等教育改革項目(JG201969)。]
責任編輯 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