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源
林徽因在建筑和文學上的造詣眾人皆知,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她和中國空軍之間難分難舍的關系和深厚感情。
我父親抗日戰(zhàn)爭期間曾在國民黨空軍服役,他對林徽因一直非常敬佩,對林徽因和中國空軍的掌故比較熟悉,特別希望要糾正一些不實之詞。
林徽因的三弟林桓剛?cè)肭迦A大學就在林徽因的支持下投筆從戎,成為國民黨中央航校第十期的學員,并以同期百余人中第二名的出色成績畢業(yè),官銜少尉。中央航校的校訓就是振聾發(fā)聵的著名誓言——“我們的身體、飛機和炸彈,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同歸于盡”。
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林徽因和梁思成拒絕了日汪“東亞共榮協(xié)會”的拉攏,帶著全家五口(子、女和母親)加入了成千上萬人的“逃難”大軍。他們從北平、天津、青島、濟南、徐州、鄭州、武漢到長沙暫歇。在敵機的連續(xù)空襲和缺乏食品和營養(yǎng)的條件下,繼續(xù)向昆明趕路。此時梁思成因脊椎間軟組織硬化癥穿上了鋼制的“鐵布衫”,而林徽因身體極度虛弱染上了肺炎,到了湘黔交界處的晃縣時,高燒達40度而已經(jīng)不能行走。
在整個家庭風雨飄零的時候,他們忽然聽到了優(yōu)雅婉轉(zhuǎn)的小提琴曲聲。梁思成斷定能在這個窮鄉(xiāng)僻壤演奏這種曲子的絕非一般人,就決意去尋求幫助。
在一個客滿的小旅館里,他循音見到了八個穿著空軍服的年輕人,其中一個叫黃棟權的正在拉小提琴。聽了梁思成的訴求,八人二話不說立即把自己租下的房子讓一間給梁家,把林徽因扶進了房間。
相談之下,梁思成知道他們是航校第七期的學員,大多出身于華僑、名校和殷實人家,正準備去昆明歸隊,因此是林桓的校友或?qū)W長。而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大名學員們早有所仰。彼此很快就找到了共同的語言,而且學員們都還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林徽因也虧得這次巧遇,再加上一位好心的中醫(yī)診治調(diào)理,才起死回生。
大家分頭到了昆明后又匯聚起來了。這七八個小伙子管林徽因叫“大姐”,林徽因也把他們當作和林桓一樣的“大孩子”。林徽因在英國讀書的時候就有每周過“習明訥爾”(Seminar 研討班)的習慣,因此就每周在家里或野外和他們一起討論國事和戰(zhàn)情,有時也在小提琴伴奏下唱歌,這是他們最幸福的時光。
“大孩子”們1938年畢業(yè)時,因為他們的親人都在淪陷區(qū)或在國外,所以邀請林徽因夫妻以他們“家長”的名義出席畢業(yè)典禮,并在會后正式聘請林徽因夫妻為“榮譽家長”,處理他們今后的一切。會上林徽因慷慨激昂的講話和梁思成的表態(tài)使學員們備受鼓舞,也受到全社會的關注和好評。
“大孩子”們很快就分配到各地去了,噩耗也不斷傳來。第一個就是小提琴手黃棟權。1939年初,當林徽因以“榮譽家長”的名義收到黃棟權的死亡通知書和遺物,特別是看到那把給她帶來生命之音的小提琴時悲痛欲絕。接下來的兩年中,林徽因隔三差五地收到這種通知和遺物時,由于過分傷感,原來的肺炎就加劇為肺結核了。
1941年4月梁思成回家時,帶來了林桓在成都空戰(zhàn)時殉國的噩耗,林徽因得知后當場昏厥過去。姐弟情深,使林徽因有足足三年不能舉筆寫悼念三弟的文章。三年后林徽因才斷斷續(xù)續(xù)地揮淚寫下著名的《哭三弟桓》長詩。
林徽因一直保存著兩塊用黃綾包著的飛機殘片,一塊是徐志摩的,一塊就是林桓的,這還都是梁思成千辛萬苦尋覓到的。
關于林桓的犧牲,有一些有意或無知的不實之詞,我想不客氣地予以“斧正”。林徽因曾親手寫下:“我的小弟弟,他是一個出色的飛行員,在一次空戰(zhàn)中,在擊落一架日寇飛機以后,我可憐的弟弟,他自己也因為被擊中頭部墜落犧牲了?!绷硗庠诹核汲伞吨沦M慰梅的信》和女兒梁再冰《我的媽媽林徽因》乃至臺灣紀錄片《沖天》上,都有類似的敘述。
但有一些不負責任的杜撰說:那天因為日機偷襲,警報官昏庸,當日機已經(jīng)飛臨機場上空時,林桓等倉促來不及起飛,被炸死在跑道盡頭,他甚至還沒有來得及參加一次像樣的戰(zhàn)斗就身亡,云云(《最美林徽因》新世界出版社,2014年,96頁)。這種荒誕的謠言竟以訛傳訛一直流傳到近年的一些著作。
我父親抗戰(zhàn)時雖然沒有和林桓并肩作戰(zhàn),但對情況還比較了解。正因為當時日寇的“96-式”和后來的“零式”飛機都比我們的“霍克-3”和“伊-15”等飛得快,況且日本的偷襲是臭名昭著的,所以戰(zhàn)局最緊之時,地面上戰(zhàn)斗機是24小時待命的,每天12班,飛行員就坐在機艙里,替補隊員和機械師就站在旁邊,哪怕機艙隊員要上廁所,替補隊員馬上爬上去。日機要不經(jīng)戰(zhàn)斗,越過重慶空防區(qū)再飛一個多小時到達重慶西北203公里的成都而不被發(fā)現(xiàn),是絕無可能的。
林徽因1937年在晃縣邂逅的八個飛行員中的最后一個林耀,也于1944年犧牲,但林徽因并沒有卸掉“榮譽家長”光榮身份,后來不少沒有家庭聯(lián)系人的飛行員,都選擇林徽因為自己的“榮譽家長”。林徽因當仁不讓地履行著這個崇高的使命直到抗戰(zhàn)勝利,對此,紀錄片《沖天》里也有敘述。坊間流傳的不少文章都是有些片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