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仙
屈原《離騷》中不食人間煙火的詩句“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寫得已經(jīng)跟塵世沒太大關系了。其中“落英”一詞經(jīng)常被誤解為凋落的菊花,如“落英繽紛”就字面意思容易誤解為 凋落的花五彩繽紛一樣艷麗,這完全是一種望文生義。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句中有“落”;“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此中有“落”;“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其間有“落”;“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詞語間依然帶“落”。區(qū)區(qū)一個“落”,氣象萬千,氣動風云,氣蕩山河,氣奪天涯。李白、王勃之“落”,為降落、沉落之意;杜甫、李煜之“落”,乃脫落、凋落之境;唯有屈原“秋菊之落英”,既非降落、沉落,也非脫落、凋落。
屈原之“落”,當指開始、初生;所以“落英”,應指初開的花,只有初綻的花朵才能繽紛艷麗,落地上的花都凋謝枯萎了,往哪兒艷麗?并且落地上的花也臟也不衛(wèi)生呀,屈原沒事兒凈撿地上沾滿塵土的破花吃,不有病嗎?所以“落英”必是新綻芬芳、乍吐香艷的鮮花,吃起來才絕佳呢。就算屈原那時太落魄、太幽憤,他也不會放著鮮花不吃,老吃地上的殘花。
其實屈原也不一定非去吸風飲露、賞菊餐花,只不過搞出一種高潔境地,不跟官場世俗同流、不與封建小人合污罷了。當然,也透著一種不得意,只好跟植物做朋友了,人太復雜了,還是大自然不耍心眼。
我們常說的“落成典禮”中的“落”,也契合了“落英”之意,“落成”就是新建成,而不是落在地上的意思,哪個高樓大廈不在地面上拔起啊?萬丈高樓平地起就是這么來的。只是,“落”的古意擱到現(xiàn)在漢語中,已很少作為花卉開放來使用了,因為古漢語的意境有的已經(jīng)被白話文或新漢語摧毀了。
所以,我們讀古典詩句時,少拿當今的意思去套古人,那樣容易不著調(diào),容易把古漢語的境界搞擰巴了。人家古人都千古了,讓你這時代感倍兒強的人一攪和,突然被弄得特無助特絕望。所謂以今度古容易離譜,古為今用經(jīng)常瞎用,本來是為了追求文化,結果顯得特沒文化。書山本來有條路,可你一走就偏;學海自古有條船,可你一上就翻。咋回事?
(蒙恩摘自中國華僑出版社《文人自在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