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珂 李凰言
毛澤東曾高度評價《新華日報》:“我們不僅有一支八路軍、新四軍,還有一支‘新華方面軍。”由此可見,在毛主席心目中,《新華日報》的影響力非常大,足以媲美一支軍隊。在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作為抗日戰(zhàn)爭時期和解放戰(zhàn)爭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國統(tǒng)區(qū)公開出版的唯一黨報,《新華日報》為宣傳黨的主張,鼓舞人民斗志,維護、鞏固和發(fā)展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作出了極大貢獻,被人們譽為“茫茫黑夜中的一座燈塔”。
《新華日報》共發(fā)行3231期,在其發(fā)行的9年1個月零18天的漫長歲月里,一臺高約1米、長約2米、重達一噸,裝有德國“西門子”馬達的平板印刷機,一直擔負著繁重的印刷任務。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不久,共產黨員、新聞人潘梓年就在武漢積極籌備《新華日報》的出版工作,經(jīng)周恩來的據(jù)理力爭及進步人士的幫助,中國共產黨獲得在漢口公開出版發(fā)行機關報《新華日報》和理論刊物《群眾》周刊的權利。
為了早日出版報紙,1937年冬天,潘梓年在武漢一家小報印刷廠購得了一臺裝有德國“西門子”馬達的平板印刷機。同年12月,印刷機投入了《群眾》周刊的印刷任務。1938年1月,《新華日報》在武漢創(chuàng)刊,印刷機又承擔了《新華日報》的印刷任務。
1938年10月,武漢失守,中國共產黨駐國統(tǒng)區(qū)的公開機構及新華日報社輾轉遷渝。印刷機也隨之被撤至重慶西三街,繼續(xù)把中國共產黨的聲音傳播給民眾。
因為印刷任務繁重,印刷機常常需要24小時連續(xù)工作。當時,國民黨暗中破壞,導致報社經(jīng)常斷電,使得印刷機損耗變得非常大。印刷機的左下角甚至被折斷過,工人們找來鐵釘、鐵皮進行了修補。印刷機如一個負傷的戰(zhàn)士,繼續(xù)在看不見硝煙的戰(zhàn)場上作戰(zhàn)。
1939年,日機對重慶狂轟濫炸,印刷機被遷至化龍橋虎頭巖下,在簡易防空洞內,為黨的新聞事業(yè)艱苦耕耘。
1941年1月,皖南事變震驚中外。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詆毀與污蔑,周恩來憤然寫下“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俊焙汀盀榻纤绹y者志哀”兩幅題詞。國民黨頑固派沒有想到,1941年1月18日,《新華日報》刊登了這兩幅題詞,將皖南事變的真相告之于天下。
當時,為了應對國民黨新聞檢查,印刷廠的同志們排了兩個不同的版式,一個是沒有周恩來題詞的報樣以應對檢查,另一個是有題詞的報樣,并悄悄連夜趕印。等國民黨檢查人員發(fā)現(xiàn)時,報紙早已在街頭銷售,并且加印了5倍之多。大無畏的斗爭精神和機智的斗爭手段,使得《新華日報》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而這臺印刷機無疑是一位功臣。
1947年2月28日深夜,國民黨軍警憲特突然包圍了《新華日報》重慶分館,無理將《新華日報》查封。3月上旬,當《新華日報》重慶分館全體留渝中共黨員撤返延安時,這臺印刷機被國民黨軍警拖至重慶南岸一個監(jiān)獄的倉庫中封存。
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軍管會清查監(jiān)獄時發(fā)現(xiàn)了這臺印刷機。由此,《新華日報》印刷機有了更形象的稱謂——一位受過傷還坐過牢的“老戰(zhàn)士”。
重慶解放后,中共重慶市委將印刷機運回市中區(qū)(現(xiàn)渝中區(qū)),為市委、市政府專門印刷文件,后又轉交到市計劃委員會印刷廠,直到1985年7月才正式“退休”?!巴诵荨焙蟮挠∷C被撥交重慶紅巖革命紀念館,成為鎮(zhèn)館之寶,并一直在陳列室中展出。
這臺印刷機不僅是印刷《新華日報》的功臣,還是歷史的見證者。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給印刷機通上電,它依舊可以正常運轉。
(作者李珂系紅巖聯(lián)線文化發(fā)展管理中心文物管理員)
心聲
在重慶紅巖革命紀念館中,《新華日報》印刷機這個“大塊頭”安靜地陳列著。走近觀看,陳舊的皮帶套在大小不一的輪子上,看上去這臺印刷機似乎隨時準備著再次啟動。
在展廳內踱步參觀,恍惚間我們又能聽見抗日戰(zhàn)爭期間肆虐重慶的轟炸聲,又能聽見這個“大塊頭”嘩啦嘩啦地印刷那些充滿憤怒和激情的文字的聲音。當年,這臺印刷機和作為黨的喉舌的《新華日報》,在中國大地泣血高呼,激勵著愛國民眾繼續(xù)抗爭,也播種著民族獨立自強的希望。
漫長歲月過去,和平年代里,這個功成身退的“大塊頭”猶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安靜地訴說著革命先輩的熱血與忠魂,也教育著年輕的一代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文物檔案
文物名稱:《新華日報》印刷機
發(fā)現(xiàn)時間:1949年11月30日
展出地點:重慶紅巖革命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