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思洋
(遼寧航遠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遼寧 沈陽 110000)
王河發(fā)源于遼寧省沈陽市法庫縣慈恩寺白石砬子山區(qū),流經(jīng)法庫、鐵嶺的調兵山市和鐵嶺縣,在鐵嶺縣鎮(zhèn)西堡鄉(xiāng)大臺山下匯入遼河,屬遼河一級支流。河流總長50.8 km,河道平均比降0.73‰。柏家溝河發(fā)源于曲大溝村流經(jīng)柏家溝鎮(zhèn)匯入王河,流域面積24.6 km2,河長16.7 km,河道比降5.1‰。
區(qū)域地貌類型屬剝蝕堆積地形和侵蝕堆積地形,兩岸為渾園頂狀低丘、丘邊坡地及沖洪積平坦寬谷。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
區(qū)域內分布地層主要有: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和和侵入巖。元古界地層主要為變粒巖及片麻巖等。中生界地層主要為九佛堂組頁巖等,分布范圍小。新生界地層主要為第四系沖洪積砂土、粉土及粘性土土層,分布于王河河谷;第四系坡洪積粉質粘土、粉土及含碎石粘土等,分布于本區(qū)南北兩側的丘前平原,分布范圍較大。侵入巖主要為燕山期侵入的二長花崗巖,分布于區(qū)域北部丘陵區(qū)。
區(qū)域所處大地構造單元一級為中朝準地臺(Ⅰ);所處二級構造單元分別為膠遼臺隆(Ⅰ1)、華北斷坳(Ⅰ3);所處三級構造單元為下遼河斷陷(Ⅰ31);所處四級構造單元為法庫斷凸(Ⅰ31-1)。對工程區(qū)影響較大的區(qū)域斷裂主要為凌源—北票—沙河巖石圈斷裂,以赤開斷裂為分界線,開原北部為東北地震帶,南部為華北地震帶。
區(qū)域主要位于王河河谷,根據(jù)《中國地震動參數(shù)區(qū)劃圖》,本區(qū)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 g,動反應譜特征周期0.35 s,對應的地震基本烈度為Ⅵ度,屬構造相對穩(wěn)定區(qū)域[1]。
區(qū)域地下水類型主要為第四系孔隙潛水和基巖裂隙水。第四系孔隙潛水主要分布于王河及其支流的河谷內。主要含水層為沖洪積和坡洪積的粘性土層、砂土層。受季節(jié)影響,地下水位變化較大。主要受大氣降水補給,其次為地表徑流補給,以地下徑流方式向下游排泄[2]?;鶐r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兩岸山體的風化裂隙、卸荷裂隙中,主要接受大氣降水補給,以淺層地下徑流或泉的形式向河谷區(qū)排泄[3]。
3.1.1 地形地貌
區(qū)域地貌為王河兩岸沖洪積高漫灘及階地。總體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地面高程69.0~74.0 m。區(qū)域共有3座跨河橋,即S105公路橋、鐵大公路橋和鐵路橋;左岸有支流1條,寬約50 m;右岸有排水溝2條,寬度 15~35 m。
3.1.2 地層巖性
依據(jù)鉆孔揭露的地層巖性,分左、右岸按自上而下的順序描述如下:
(1)左岸:雜填土層,為堤身填筑土,由粉質粘土、碎石等組成,多呈稍密狀態(tài),層底埋深2.7~3.5 m,層厚2.7~3.5 m。該段堤身上部均有分布。
素填土層,為堤身填筑土,呈可塑狀態(tài),多具中等壓縮性,主要由粉質粘土組成,局部夾有碎石;層底埋深5.9~7.2 m,層厚約3.1~3.8 m。該段堤身下部均有分布。
粉質粘土層,為堤基土,黃褐色或灰色,呈可塑狀態(tài),多具中等壓縮性,局部層間夾粉土、粉砂薄層或透鏡體。本次勘察未揭穿此層,鉆孔揭露的最大厚度為6.1 m。整個場地均有分布。
(2)右岸:雜填土層,為堤身填筑土,由粉質粘土、碎石等組成,多呈稍密狀態(tài),層底埋深2.5~3.8 m,層厚2.5~3.8 m。該段堤身上部均有分布。
素填土層,為堤身填筑土,呈可塑狀態(tài),多具中等壓縮性,主要由粉質粘土組成,局部夾有少量碎石;層底埋深4.7~6.8 m,層厚約2.0~3.8 m。該段堤身下部均有分布。
粉質粘土層,為堤基土,黃褐色或灰色,呈可塑狀態(tài),多具中等壓縮性,局部層間夾粉土、粉砂薄層或透鏡體。本次勘察未揭穿此層,鉆孔揭露的最大厚度為7.3 m。整個場地均有分布。
(3)支流回水堤:雜填土層,為堤身填筑土,由粉質粘土、碎石等組成,多呈稍密狀態(tài),層底埋深3.5 m,層厚3.5 m。僅分布于該段回水堤左岸A-B段 0~0+100處。
素填土層,為堤身填筑土,呈可塑狀態(tài),多具中等壓縮性,主要由粉質粘土組成,局部夾有碎石;左岸層底埋深5.5~7.2 m,層厚約3.7~5.5 m。右岸層底埋深4.0~6.0 m,層厚約4.0~6.0 m。該段堤身均有分布。
粉質粘土層,為堤基土,黃褐色或灰色,呈可塑狀態(tài),多具中等壓縮性,局部層間夾粉土、粉砂薄層或透鏡體。本次勘察未揭穿此層,鉆孔揭露的最大厚度為8.0 m。整個場地均有分布。
3.1.3 水文地質條件
區(qū)域內地下水主要類型為第四系孔隙潛水,廣泛分布于整個工程區(qū),以下部粉砂層為主要含水層,一般較厚。地下水位埋藏一般較淺,主要受大氣降水補給,并與河水關系密切[4-5]。豐枯水期地下水位變化較大。
勘察期間左岸鉆孔揭露的地下水埋深5.8~7.2 m,水位高程63.8~70.5 m;右岸鉆孔揭露的地下水埋深5.5~7.9 m,水位高程 65.8~68.3 m。
區(qū)域勘察的兩岸堤防均為現(xiàn)有堤防,堤高5 m左右,堤頂寬約2~4 m。現(xiàn)狀堤身的填筑材料為粉質粘土和碎石的混合料,多呈稍密狀態(tài),一般為弱透水。
現(xiàn)狀堤防高度基本達標,但存在堤頂大多較窄,堤坡較陡等問題,需按防洪標準重新進行放坡加固處理[6-7]。
3.3.1 堤基地質結構
根據(jù)鉆孔揭露的地層情況,按《堤防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程》,各堤段堤基的地質結構均為單一結構(Ⅰ類),由細粒土組成。
3.3.2 物理力學性質指標
由于區(qū)域內的堤身填筑土分布較穩(wěn)定,各層的物理力學性質差異不大,因此根據(jù)本次勘察的室內試驗成果及地區(qū)經(jīng)驗,給出了堤身填筑土層(角礫)水上、水下坡角的建議值分別為:35°和30°。
3.3.3 滲透性
根據(jù)《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依據(jù)室內試驗成果和公式法計算,并結合區(qū)域工程經(jīng)驗,綜合確定工程區(qū)內各巖土層滲透系數(shù)建議值。
(1)試驗法
堤身雜填土層(角礫)未進行滲透試驗。據(jù)室內試驗結果,兩岸堤基粉質粘土層滲透系數(shù)為1.2×10-5~1.5×10-5cm/s,為弱透水。堤身素填土層(粉質粘土)滲透系數(shù)建議值為3.0×10-5cm/s,弱透水。
(2)公式法
粉質粘土層滲透系數(shù)按公式(1)計算,雜填土(角礫)層的滲透系數(shù)按公式(2)計算確定。
式中:K—滲透系數(shù),cm/s;
Cu—不均勻系數(shù);
d20—占總土重20%的土粒粒徑,mm;
式中:K—滲透系數(shù),m/d;
C—系數(shù),本次計算,角礫取1 000;
d10—占總土重10%的土粒粒徑,mm;
t—水溫,℃,本次計算取10。
依據(jù)室內試驗成果和公式計算結果,綜合確定各土層滲透系數(shù)建議值,詳見表1。
表1 王河兩岸堤基土層滲透系數(shù)
3.3.4 地基承載力
(1)原位測試指標統(tǒng)計
區(qū)域勘察堤基土層的原位測試主要采用了標準貫入試驗[7],局部進行了少量的重型動力觸探試驗,標貫錘擊數(shù)(N)與觸探錘擊數(shù)(N63.5)均經(jīng)桿長校正后,左右岸各堤段按地層進行統(tǒng)計分析,并給出建議值。詳見表2。
表2 兩岸堤身土和堤基土原位測試錘擊數(shù)統(tǒng)計表
(2)承載力
根據(jù)室內物理力學性質試驗成果及原位測試錘擊數(shù)綜合確定了左、右岸堤基土層的承載力特征值,詳見表3。
表3 兩岸堤基土承載力特征值統(tǒng)計表
3.4.1 滲透變形
根據(jù)室內試驗成果,按《堤防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程》,左、右岸堤基粉質粘土層的滲透變形類型為流土型[8]。其臨界水力比降按下式計算:
式中:Jcr—臨界水力比降;
Gs—土粒比重;
n—孔隙率。
根據(jù)公式計算的Jcr值,考慮2.0倍的安全系數(shù),給出各堤段堤基各土層的允許水力比降建議值。詳見表4。
表4 堤基土滲透變形判別及計算
3.4.2 穩(wěn)定
兩岸堤基土均為單一結構,層位及其厚度較穩(wěn)定,層間未見軟弱夾層??傮w上堤基穩(wěn)定性良好。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影響堤基穩(wěn)定的滑動問題和影響堤基穩(wěn)定的隱患[9-11]。
3.4.3 沉降變形
堤基粉質粘土層較厚,分布較穩(wěn)定,其多為中等壓縮性,承載力滿足設計要求[12-13],該層層間未見軟弱夾層。因此一般不會發(fā)生不均勻沉降問題。
區(qū)域地貌屬丘間沖洪積谷地,主要為王河漫灘及階地。兩岸堤基及支流回水堤的地質結構均為單一結構,即均為粉質粘土層。該層呈可塑狀態(tài),多為弱透水,可能發(fā)生流土型滲透變形。粉質粘土層透水性較弱,對堤基滲透穩(wěn)定有利,工程地質條件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