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山
此刻,我正站在4506米的高度,這里是玉龍雪山。從大索道上來,有一個由木板搭建的平臺。平臺正中豎一塊立石,上面便鐫刻著這個高度。但這個高度卻不是整個游覽線路的終點,平臺之下,一條長而蜿蜒的木棧道繼續(xù)往山坡上延伸,可以看到一個接一個裹著厚厚羽絨服的游人如蟻般在棧道上緩緩行進(jìn)。他們顯然并不滿足于只是站在這個離索道最近的平臺上觀雪景。
畢竟,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這里視野不夠開闊,雪景也過于稀疏。我相信,要看到玉龍雪山更美的一面,還應(yīng)該繼續(xù)向前,直至走到棧道的盡頭。因此,我有些羨慕棧道上的游人,他們可以一直向前,走向他們的體能能夠抵達(dá)的高度,這自然是一種人生得意之處。但我不能。我知道,4506米對于我來說,已是人生的高度。盡管我也存有尋幽探勝的好奇心,也曾有過“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氣,偶爾還會和年輕人爭爭鋒,然而,高度就是高度,架在那里,就是一條生命的橫桿,一道鐵的法則,不容逾越。而且,即便是這個高度,我也不可能停留太久。我已感覺氣促腳虛,而且我看到有幾名同行者由于身體不適,已早早地由索道處返回了。對他們來說,4506米已經(jīng)太高?,F(xiàn)在,我還能站在這個高度,從容地觀看四面風(fēng)景,應(yīng)該感謝上蒼,感謝生活的賜予。對此,我不應(yīng)有更多的奢求。
人生有許多無奈,還有許多不能。我很喜歡宋代詩人陳師道的一首詩:“書當(dāng)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世事相違每如此,好懷百歲幾回開?”回顧來路,多少挫折,多少失意,多少遺憾,伴隨它們的往往是無奈和不能。無奈多是因為環(huán)境的緣故,不能則是自身的因素。因為這些無奈,因為這些不能,所以我們才要更加珍惜眼下能夠做的一切,同時力求做得更盡心、更完美。
人不能一直站在一座山頂上。那么,選擇下山吧??刹灰p視下山,俗語云“上山容易下山難”。一千多年前,文學(xué)家韓愈登上天險華山,可是當(dāng)他從蒼龍嶺下山時,望一眼腳下的萬丈深淵,倒吸一口冷氣,便再也邁不動腳步了。那是因為韓愈患有高血壓、心臟病,還有近視眼。你只要讀過他的《祭十二郎文》就可知道,文中他自述:“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fā)蒼蒼,而齒牙動搖。”最終,韓愈自己下不了蒼龍嶺,是被人抬下山來的。由此可知下山并不容易。
下山需要體能,需要勇氣,還需要技巧。很多登山者都有同樣的體會,下山時如果節(jié)奏掌握不好,膝關(guān)節(jié)便容易受傷。所以從容下山其實也是一門學(xué)問。有的人下山,捎帶一路美景和一通好心情;有的人下山,一身疲憊,失意至極;也有的人下山心有旁騖,以致摔得鼻青臉腫;甚至,還有的人弄得自己最終下不了山。
此刻,我正在4506米的玉龍雪山上。這已是我人生到達(dá)的最大高度。腳下是漫漫云海,雪山上寒氣逼人。忽然想起,我是該下山了。
[思維互聯(lián)網(wǎng)]
回顧來時路,多少挫折,多少失意,多少遺憾,伴隨它們的往往是無奈和不能。無奈多是因為環(huán)境的緣故,不能則是自身的因素。因為這些無奈,因為這些不能,所以我們才要更加珍惜眼下能夠做的一切,同時力求做得更盡心、更完美。
(小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