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七萬至十萬年前,當時的山頂洞人就已經開始使用骨針和線的縫補技巧,將獸皮縫合起來穿在身上蔽體御寒,也就是說,山頂洞人已經知道如何把繩子系在一起打結,從此各式各樣的繩結就逐漸發(fā)展出來了。
上古無文字,結繩以記事?!兑住は缔o下》中記載:“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孔穎達疏》中寫道:“結繩者,鄭康成注云,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義或然也?!?p>
結繩記事是指遠古時代人類擺脫時空限制記錄事實、進行傳播的一種手段。它發(fā)生在語言產生以后、文字出現之前的漫長年代里。一些部落為了把自己的風俗、傳說以及重大事件記錄下來、流傳下去,便用不同粗細的繩子結成不同的結,每種結法、距離、大小以及繩子粗細都表示不同的意思,由專人(一般是酋長和巫師)遵循一定規(guī)則記錄,并代代相傳。
雖然目前未發(fā)現原始先民遺留下的結繩實物,但原始社會所遺存的繪畫中的網紋圖、陶器上的繩紋和陶制網墜等均提示先民結網是當時進行漁獵的主要條件。因此,結繩記事(或計數)作為當時的記錄方式是具有客觀基礎的。
結繩記事對繩子的顏色、材質、粗細、經緯、主支有著嚴格要求。顏色方面,人類至少可以使用黑、白等九種顏色的繩子來表示不同含義。材質方面,可以用動物毛線繩、樹皮繩、草繩、麻繩等各種材質的繩子。粗細上,最少能夠分成粗、中、細三種不同規(guī)格的繩子。經緯上,有橫向繩子,也有縱向繩子。此外,繩子還分主繩、支繩。將上述要素進行組合就能構成幾百個最基本的繩結詞匯,以此可對事件進行完整有效的記載。
現在假設一下,某個部落打敗了另一個部落,這個部落獲得了30只羊、40只雞、20個男性俘虜、30個女性奴隸,怎么記載?
用一根橫向的粗繩,上面涂成紅色(表示成功、勝利、喜慶的意思),下面是四根繩子。第一根是用羊毛編制的繩子,繩子上段打上三個小結代表“三”,末尾打上一個大結代表“十”。第二根繩子用麻繩編制,編制的時候把雞毛綁在一起,然后上段打上“四”,末尾打上一個大結。第三根,用男人的頭發(fā)混合麻繩編織成中等粗細的繩子,象征男人,上段打“二”,末尾打大結。第四根,用女人的頭發(fā)混合麻繩編織成細繩,象征女人,上段打“三”,末尾打大結。這樣的記錄方式具體、有效,充滿智慧的光輝。
然而,結繩記事存在很大的問題,不僅表達煩瑣、編制需要時間,而且保存非常困難,能夠表達的意思有限,相對于甲骨文顯得過于繁冗,所以在后來的歷史歲月中它作為記錄方式的功能逐漸被淘汰。
中國結是中國特有的手工編織工藝品。它源于舊石器時代的縫衣打結,后又推展至漢朝的儀禮記事,興盛于唐宋時代,到了明清時期,人們又賦予了它更加豐富的內涵。宋代詞人張先寫過“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用以形容失戀后的女子思念故人、心事糾結的狀態(tài)。在古典文學中,結一直象征著青年男女的纏綿情思,人類的情感有多么豐富多彩,結就有多么千變萬化。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它被多愁善感的人們賦予了各種情感寄托。
縱觀中華服飾五千年的歷史,從先民用繩結盤曲成“S”形飾于腰間開始,歷經了周的“綬帶”,南北朝的“腰間雙綺帶,夢為同心結”,盛唐的“披帛結綬”,宋代的“玉環(huán)綬”,明清旗袍上的“盤扣”,就連流傳至今的荷包、香囊、玉佩、扇墜、發(fā)簪等都無不顯示了結在中國傳統(tǒng)服飾中應用的時間之久、包羅之廣。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我國誕生了如方勝結、如意結、雙魚結、龍鳳結等造型精美、寓意吉祥的結飾?!敖唤z結龍鳳,錯多織云霞。一寸同心縷,千年長命花?!痹诿髑逶娙说脑娋渲?,結藝已經到了“織云霞”的地步,足見結在當時流行的盛況。
“結”是一個代表團結、力量、和諧且充滿情感的字,給人一種團圓、親密、溫馨的美感。而且,“結”與“吉”諧音,蘊含了更加豐富的內容:福、祿、壽、喜、對、富、安、康……正因如此,繩結作為一項具有生命力的民間裝飾技藝一直流傳至今。
如今,結繩技藝從遠古走來,具有了新的時代意義。它不僅是作為點綴的裝飾品,而且寄寓著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