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大腦,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
思維與理性的管理員?控制語言與身體行為的司令塔?重要事物的記錄者?
可能許多人認為大腦天生勤奮、專一,且具有達成目標的高效執(zhí)行力。
事實上,人們過度評價了大腦。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大腦天生懶惰,喜歡隨大流,且禁不住誘惑。
這種消極的評價正符合大腦的天性。
例如,缺乏干勁的人即使被托付重要工作,也不會深入思考相關內容,只會采用和以前一樣的方式,盡可能輕松地完成工作。
大腦偏愛固定的自動化處理模式,傾向于避開全新的挑戰(zhàn)或不熟悉的事物,一有機會就鉆空子偷懶。無論是優(yōu)秀的人還是勤奮的人,其大腦本質上都具有“惰性”。
大腦為什么喜歡固定的工作流程呢?
其原因之一在于大腦的“高能耗”。
成年人的大腦大約重1.4千克(相當于體重的2%),但從能耗方面,大腦竟消耗了一日所需能量的20%。除了大腦以外,其他人體器官均無須消耗如此之高的能量。
正是大腦“高能耗”的特點使其養(yǎng)成了“一切盡可能自動化處理”的習慣。
換言之,“大腦的惰性”合情合理。
從生物學角度,“懶惰(不消耗能量的狀態(tài))”與“勤奮(消耗能量的狀態(tài))”究竟哪個才是大腦的本性呢?
答案就是“懶惰”。
因為對于生物而言,最希望避免“消耗能量的狀態(tài)”。
越是接近野生形態(tài)的生物其傾向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