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強
文學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周代的禮樂文明是中華文明的早期形態(tài),奠定了我國古代兩千多年以禮為核心的文化傳統(tǒng)模式?!对娊?jīng)》誕生于周代禮樂文明這塊歷史土壤上,所以《詩經(jīng)》本身就承載了宗周禮樂文明的巨大分量?!抖Y記·曲禮上》有:“大上貴德,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薄墩撜Z》中也有諸多相關的論述,“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薄白尤胩珡R,每事問?;蛟唬骸胫^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碧幱诖呵飼r期的孔子向往周朝,主張恢復周朝的禮儀制度,更是反對僭禮的行為,“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在那時,只有天子和諸侯才有祭祀“名川大山”和享有“八佾之舞”的資格,而季氏只是魯國的大夫,孔子十分痛恨這些僭禮的行為,故發(fā)出了呼號。由此可見,周代在周公制禮作樂后,形成了一個以“禮”為核心的,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社會,這種以“禮”治國、以“禮”交友的形式滲透在周代社會,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对娊?jīng)》作為周代社會文明的承載者,呈現(xiàn)了周代社會婚戀、農(nóng)事、戰(zhàn)爭、祭祀等多方面的面貌,在戀愛詩中,也存在著男女之間互相或者單方面贈禮的現(xiàn)象。
一、《詩經(jīng)》戀愛詩中的禮物詳情
《詩經(jīng)》中關于男女贈禮傳情的詩篇共有七篇,多來自《國風》,分別是《衛(wèi)風·木瓜》《鄭風·溱洧》《陳風·東門之枌》《邶風·靜女》《王風·丘中有麻》《鄭風·女曰雞鳴》和《小雅·菁菁者我》。在這些戀愛詩里,有通過農(nóng)作物傳情的,如《衛(wèi)風·木瓜》寫道:“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陳風·東門之枌》中有:“穀旦于逝,越以鬷邁。視爾如荍,貽我握椒?!薄多嶏L·溱洧》中有:“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边@三首詩中的木瓜、木李、木桃、椒、芍藥即屬于農(nóng)作物。也有通過玉石器來表達愛意的,如《衛(wèi)風·木瓜》中:“報之以瓊琚……報之以瓊瑤……報之以瓊玖?!薄多嶏L·女曰雞鳴》中:“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瓊琚、瓊玖、雜佩當屬于玉石器。還有贈送貨幣的,如《小雅·菁菁者莪》:“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見君子,錫我百朋?!痹娭械摹芭蟆?,朱熹《詩集傳》注:“古者貨幣,五貝為朋?!币约澳壳爸敢獠幻鞯?,如《邶風·靜女》里描述道:“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逼洹巴堋币辉~未有定論。
二、禮物背后的指向意義
(一)約會地點顯現(xiàn)身份
《周禮·地官·媒氏》記載:“媒氏掌萬民之判(婚配)……中(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睋?jù)此可知,當時的青年男女是有一個規(guī)定的約會時間即“中(仲)春之月”,他們在這個時間內(nèi)可以按照兩人約定的地點約會。在這七篇戀愛詩中,約會地點明確的有《靜女》“俟我于城隅”,其他幾首受《詩經(jīng)》起興的影響,約會地點往往模糊化。從《木瓜》中的木瓜、木李、木桃可以看出,兩人相互贈禮的地方應該是一片果林;從《丘中有麻》中的丘中有麻、有麥和有李可以判斷,兩人的約會地點面積不小,可能也是類似農(nóng)林和果林的地方。從他們幽會的地方可以窺見其身份地位,這里僅就《靜女》和《溱洧》來說明。
《靜女》“俟我于城隅”一句中,“城隅”一詞歷來備受關注,現(xiàn)在多訓為“城上的角樓”或“城墻的角落”,即一個在城墻上,一個在城墻下的角落。從軍事意義上來說,古代的城墻具有重要的國防作用,屬于軍事重地,未經(jīng)允許是不能上去的,更何況約會;從文學意義上說,青年男女幽會選擇在城墻角落這樣幽僻的地方,與下文的“愛而不見,搔首踟躕”相契合,所以訓為“城墻的角落”似乎更合適。盡管如此,這兩人的身份也不簡單。古代的城分為內(nèi)城和外城,外城曰邦,通常是普通百姓住的地方,內(nèi)城通常是統(tǒng)治者和貴族居住的地方。如果他們約會的地點是在城墻的角落,這名少女很大可能也是居住在城中的貴族千金或者大家閨秀。
再談《溱洧》。水在古代生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世界四大文明的發(fā)源地都在大河流域,人們在水邊孕育文明,水也澆灌了人們的愛情?!对娊?jīng)》中用水起興,來表達個人訴求的詩篇不在少數(shù),《關雎》《蒹葭》《漢廣》這些傳世名作就不必說了,描寫先民們在水邊自由戀愛、擇偶婚配的也占了不少的篇目,《溱洧》是其中之一:“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芍藥?!边@首詩先是交代了時間,“溱與洧,方渙渙兮”,“渙渙”二字傳神地表現(xiàn)了在溱水和洧水邊,一片冰雪初融、萬物復蘇的景象,和煦的春風吹進青年男女的心里,讓他們?nèi)滩蛔∠嗉s觀景游玩,“殷其盈矣”表明參加盛會的青年男女之多。游玩后臨別之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男女互通好感,贈之以芍藥,表明心跡,這是鄭國特有的贈芍藥之俗?!吧炙帯卑凑崭邒蓩伞啊朵阡ⅰ分炙幗狻钡恼f法,有七種解釋,比較流行的有結情說、離草說和結情去病說,她采納的是“結情”去病說,以幫助心愛的人祛除疾病。宋代朱熹《詩集傳》說:“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辰,采蘭水上,以祓除不祥……此詩淫奔者自敘之詞。”余冠英《詩經(jīng)選譯·溱洧》譯詩的小序說:“這詩寫三月上巳之辰,鄭國的溱洧兩河,春水渙渙男女在岸邊歡樂聚會的盛況?!逼洹白⒍闭f:“鄭國風俗,每年三月上已日男女聚在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xù)魄,執(zhí)秉蘭草祓除不祥?!惫P者認為,在初春時節(jié),冰封了幾個月之后,安寂已久的心也開始活躍,所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心里想著的就是要和心愛的人一起游玩。正如“中(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所說那樣,而且就文本而言,根本沒有提到招魂續(xù)魄、祛除不祥的內(nèi)容,理解成描述男女求偶歡會的場面更有說服力。不論是從上巳節(jié)成群的青年男女相約游玩,以及贈之以芍藥鄭俗,還是視作大膽熱烈“淫奔之詩”來看,都更像是民間大型相親會,所以男女的身份更接近于普通人。
(二)贈玉投果求愛表心
聞一多先生在《詩經(jīng)通義》中說:“古俗于夏季果熟之時,會人民于林中。士女分曹而聚,女各以果實投其所悅之士,中焉者或以佩玉相投,即相約為夫婦也?!薄对娊?jīng)》中有不少的篇目用珍貴的玉石器來互相饋贈,表達心意。漢文字學家許慎釋玉,“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鰓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象三玉之連其貫也”。玉以其亮麗的外表、炫目的光澤以及打磨之精細,在成為人們追求的飾物時,更是貴族們眼中身份的象征,這在《禮記》中也有談到,“《禮記·玉藻》載:天子佩白玉,公侯佩山玄玉,大夫佩水蒼玉,世子佩瑜玉,士佩瓀玟”。鮮明地體現(xiàn)了周代對佩玉規(guī)定之嚴。正是由于玉的特殊作用,所以也被用來當作青年男女私定終身的信物,如《木瓜》中的提到的“瓊琚”“瓊瑤”“瓊玖”,《丘中有麻》中的“佩玖”,《女曰雞鳴》里的“雜佩”,都是玉類,對同一事物冠以諸多的名稱,足以見其使用之廣泛,用途之重要。在這幾首詩中,往往是女子贈之以微物,而男子報之以玉器,一方面體現(xiàn)了男子高貴的身份,另一方面則透露了男子對女子的愛慕之情,對這份真摯的感情必須賦予同樣潔凈的玉來做信物。聞一多先生也說:“從別的詩篇及《詩經(jīng)》以外的詩歌看,把佩的玉石贈人,贈者常是男子,而受者是女子,總是于定情的時候送的?!?/p>
三、結語
由于《詩經(jīng)》多用比興,在戀愛詩中詩意往往隱晦不明,古代學者往往從某一角度出發(fā),刻意解經(jīng),自《毛詩序》以后,這種現(xiàn)象尤為明顯。至宋代,雖然未能完全脫離經(jīng)學的桎梏,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用文學的眼光去看待《詩經(jīng)》中的戀愛詩,“所謂風者,多出于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但由于經(jīng)學家的局限性使得朱熹仍然將戀愛詩訓斥為“淫奔之詩”,所以將《詩經(jīng)》戀愛詩中的禮物比附政教之意,所表現(xiàn)出來的男女自然之情事解讀片面,脫離原意。而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兩千多年以前的年輕男女既有投果表心之直接,也有贈玉定情之莊重。通過這些禮物我們能夠感受到他們在隱蔽的城墻角落里、結滿果實的果林中所傳遞的愛意,亦可借以了解男女主人公約會的地點及人物的身份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