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彥霞
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是我國歷史和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2014年教育部印發(fā)的《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深入開展創(chuàng)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藝術傳承學?;顒?,邀請傳統(tǒng)文化名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進校園、進課堂;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fā)文化部等部門中國傳統(tǒng)工藝振興計劃的通知》要求繼續(xù)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
特殊教育學校的教育對象是特殊教學,他們自身的特殊性使得他們具有傳承非遺文化的潛質。例如,特殊學生中特別是聽障學生,對于視覺藝術更為敏銳、更易發(fā)現(xiàn)細節(jié),并且善于觀察和把握事物特點,因而手眼協(xié)調能力突出,精細動作要比普通學生突出;部分智力障礙或者自閉癥譜系障礙兒童對于繪畫有著極為突出的天賦;另外,特殊學生中特別是視障學生,聽覺異常靈敏,對音樂把握準確,音準性要比普通學生更為突出。部分智力障礙尤其是高功能自閉癥譜系兒童在音樂方面有著很突出的能力。
特殊教育學校開展非遺教學,首先能夠促進非遺項目的傳承。非遺文化傳承能夠推動本土文化傳承和文化自信的培養(yǎng),增強學生的家鄉(xiāng)意識、家國情懷;二是非遺教學有利于促進特殊學生的發(fā)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的開展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注意力,注意力是認知、語言、社會交往等發(fā)展的前提條件。三是非遺教學有利于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特殊學生掌握非物質文化技能,能夠促進其就業(yè)能力,提高就業(yè)水平。不僅為社會解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問題,同時也大大減輕了社會的經(jīng)濟負擔,減輕了特殊需要家庭的負擔,也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一、特殊教育學校非遺教學的現(xiàn)狀
近些年來,各地特殊教育學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非遺傳承與教學活動。不同地區(qū)的特殊教育學校依托當?shù)氐娜宋沫h(huán)境和歷史文化傳統(tǒng),充分挖掘當?shù)氐膫鹘y(tǒng)文化資源,培育特殊非遺傳承項目。由于在非遺傳承中的突出成就,有的特殊教育學校榮獲全國“中華優(yōu)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稱號,其中,第二批全國中小學“中華優(yōu)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敝?,特殊教育學校就占了5個,包括濰坊聾啞學校的烙畫與刺繡;福州市聾啞學校的福州漆藝;溫州市特殊教育學校的根雕和樂清細紋刻紙;楚雄州特殊教育學校的掐絲鑲嵌琺瑯唐卡;寧夏特殊教育學校的陶藝、書法和茶藝。
盡管當前特殊教育學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非遺教學活動,但是,特殊教育學校非遺教學還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1.對非遺教學的認識不足
特殊教育學校盡管開展了一些非遺教學活動,但是無論是領導還是一線教師,對非遺教學的認識普遍不高,認為非遺教學可有可無,甚至存在著開展非遺教學是為了應付檢查,只是為了考核需要,也沒有真正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當中,只是將其作為表現(xiàn)學校業(yè)績的一個手段而已。另外,當前的特殊教育學校中,聾校的非遺教學開展的相對較好,培智學校和盲校的非遺教學開展的相對較緩慢,投入不足。
2.非遺教學缺少“課程化”
非遺教學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并可持續(xù)發(fā)展,需要有完善的課程目標和要求,并制定有相應的課程內容和計劃,以及有課程評價和總結。但是,目前的非遺教學缺少“課程化”,尤其是非遺教學內容缺少序列化,教學內容的選擇隨意性強,也沒有相應的評價措施。并且,非遺課程的教學存在著邊緣化現(xiàn)象,非遺課程被當成是其他學科課程的點綴,處于一種可有可無的境地。
3.非遺教學特色不明顯
目前特殊教育非遺教學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同質化現(xiàn)象,非遺教學的地域特色和學校特色不鮮明。非遺教學固然要根據(jù)特殊兒童的身心特點,要遵循特殊兒童的發(fā)展規(guī)律,但是,非遺教學還應承擔著非遺傳承的重要使命,更應該在傳承當?shù)匚幕邪l(fā)揮更大的作用,同時,每個特殊教育學校的校情不同,非遺課程的設置、教學內容的選擇等都應因校制宜,打造每個學校的特色校園文化。
4.特殊教育教師非遺教學能力缺乏
特殊教育學校普遍存在著師資短缺,部分非遺項目傳承后繼無人的現(xiàn)象。非遺傳承人難以長時間投身學校教學,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教學內容不成體系。由于其年齡和學識的限制,部分傳承人缺乏特殊教育教學的經(jīng)驗,缺乏對特殊兒童的深入了解,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特殊教育教師非遺教學能力不足,直接導致學校非遺課程開展受限。
二、特殊教育學校非遺教學的對策
“非遺進校園”可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理應對其高度重視,應重視非遺教學課程化,突出非遺教學的地域特色和學校特色,大力培養(yǎng)非遺教學的教師,以促進特殊教育學校非遺教學的更好發(fā)展。
1.重視特殊教育學校的非遺教學
特殊教育學校要站在促進特殊學生發(fā)展、傳承本土優(yōu)秀文化、推動社會和諧進步的高度,重視非遺傳承教學。要結合地方非遺特色和本校學生特點,定位好非遺傳承項目,并致力于該項目的傳承和保護,歸根結底還是要保護好其存在特色與存在方式,傳承好傳承人所需要的生活形態(tài),將其融入到校園文化中來,真正讓“非遺進校園”變成“扎根校園”。同時,也要重視非遺教學軟硬件建設,為開展非遺教學提供必備條件,包括建設工作室、配置專業(yè)制作工具和材料等,保證非遺傳承教學的順利開展。
2.注重非遺教學的課程化
應注重非遺教學的課程化,以課程建設為基礎,豐富課程教學資源。并且,課程建設要根據(jù)特殊學生的障礙特點和實踐能力、非遺項目、教材的編寫特點等,確定教學序列化的教學內容。目前,有些學校根據(jù)學校開展的非遺項目,結合學生特點開設了不同的非遺校本課程。如北京東城區(qū)特殊教育學校在一至七年級開設的以“學習傳統(tǒng)文化,提高生活品質”為核心的校本課程。非遺具有較大的地方差別,不同的特殊學生也有著較大的差別,需要立足學生特點、以當?shù)胤沁z為基線,開發(fā)專屬于學校的校本教材。
3.突出地域特色與學校特色
我國是一個工藝美術大國,工藝美術資源豐富。結合區(qū)域特點,彰顯學校特色。非遺傳承教學一定要依據(jù)本地特色,濃厚的地方文化是非遺教學開展的根基,結合地方傳統(tǒng)文化、地域特色甚至是原生態(tài)生存環(huán)境特開展非遺教學。打造專屬地方特色品牌,把地方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當中去。
4.加強非遺教學師資隊伍建設
非遺教學師資的缺乏是制約非遺文化傳承的重要瓶頸,要充分發(fā)揮特殊教育教師的支撐作用,需要針對非遺教學師資短缺的需求,實施精準培養(yǎng)和培訓。例如,2015年起,南京旅游職業(yè)學院、江南大學、南通大學、南京藝術學院、蘇州工藝美術職業(yè)技術學院、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等江蘇高校,入選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承擔起幫助非遺傳承人增強藝術表現(xiàn)力,提高傳統(tǒng)工藝設計、制作及衍生品開發(fā)水平的任務。另外,還可以采用雙導師制度,對教師隊伍進行專業(yè)的非遺知識培訓,鼓勵教師參加文化部、教育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習培訓計劃”學習,為教師提供非遺學術研討的機會和平臺。將非遺傳承人請進學校,雙導師進行教學,不僅讓地道的非遺進入了校園,同時也讓部分文化課老師成為專業(yè)教師,更有利于非遺教學的開展。
三、特殊教育學校非遺教學的建議
首先,非遺教學與職業(yè)教育有機融合。要讓非遺文化成為特殊需要人群的一項重要謀生手段。真正立足于就業(yè),讓學生在校完成從學生到工人再到匠人的轉變,繼而把非遺更好的傳承下去。山東濰坊聾啞學校立足濰坊本地豐富的非遺工藝資源,申報了富有地方非遺特色的中職工藝美術專業(yè),開設了風箏扎制、面塑、烙畫、刺繡、核雕、陶藝、剪紙、布藝、紅木嵌銀、刻瓷等10門課程。
設立非遺傳承教學基地建設,積極探索非遺傳承教學基地和學校專業(yè)教學的有機結合,實現(xiàn)非遺教學和專業(yè)教學的雙贏。在現(xiàn)代學徒制人才培養(yǎng)的實踐基礎上,努力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參加各類殘疾人技能大賽,以賽促教,以賽促練,促進學生的職業(yè)技能。
其次,注重結合實踐教學。非遺教學的實踐性很強,應與學生的實踐緊密結合。應加大實踐活動的開展,通過興趣社團、工作坊等來強化技能。尤其是非遺教學與學生社團的有機結合,能夠培養(yǎng)對非遺項目的長期興趣,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還可以讓學生走出校門,到現(xiàn)場親身感悟,走訪非遺項目傳承人和民間老藝人等,親身體會非遺的文化底蘊和藝術魅力,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再次,要充分考慮現(xiàn)代社會特點和消費者需求。在繼承的過程中也要適應現(xiàn)代發(fā)展的需求,在非遺手工藝品設計中要注入現(xiàn)代設計元素,在生產過程中要運用技術革新,充分的提高設計、制作水平和整體品質。
第四,通過成果展示助推非遺教學。非遺教學作為非遺文化傳承的一部分,需要通過一定的載體形式對非遺教學進行宣傳,提高非遺文化的影響力。特殊教育學校,可以通過成果推介會、技能比賽、技能展示、非遺文化周、文化月等多形式的成果展示形式來擴大社會對非遺教學的認識,助推非遺教學。通過成果展示,豐富校園的非遺文化知識,能進一步增強學校的文化內涵,提升學校文化品位。
最后,要統(tǒng)籌協(xié)調,爭取多方支持。非遺與特殊教育的結合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需要政府的政策、資金,社會的資金支持,高校的理論指導,企業(yè)的合作與配合等等。只有各方的配合與支持,才能讓非遺繼續(xù)傳承,讓特殊學生的發(fā)展再上一個臺階。
(作者單位:山東省濰坊廣文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