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娜 曾馨樂
從今天出發(fā)Starting the Journey from Today
從曾家?guī)r到紅巖村,短短六七公里的路程,但沿途有迷人的江景和眾多時尚的地標:
牛角沱,重慶最忙碌的軌道站點之一,每天高峰期有10余萬人次在此來來往往;
李子壩,觀景平臺上,總有成群的游客舉著相機等待“輕軌穿樓”的那一刻;
化龍橋,曾經(jīng)的老舊廠區(qū),早已蝶變成為集高檔商務(wù)中心、時尚休閑、生態(tài)景觀、商業(yè)集群等于一體的國際商務(wù)區(qū),聚集著一大批世界500強企業(yè)……
這條路,每天都在書寫著新的故事。
抗戰(zhàn)時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慶艱苦奮斗的時光,便在這條路上留下了珍貴足跡。
如果將“紅色三巖”比作戰(zhàn)時重慶的“霧都”明燈,那從曾家?guī)r到紅巖嘴、虎頭巖的這條路,便一路灑滿光輝。
這也是一條紅色線路,深沉的革命故事與靚麗的城市風光交相輝映,構(gòu)成了重慶這座英雄之城的獨特魅力。
在危險中奮斗Struggling in Danger
周公館門前廣場中央,周恩來全身銅像被鮮花簇擁。游客進入周公館前,都會在銅像前駐足瞻仰。
在中山四路諸多老建筑當中,周公館所在的曾家?guī)r50號外觀上并不突出。當年趙少龍和趙佩珊夫婦為避日機空襲遷往鄉(xiāng)下,將房子租給國民黨立法委員陳長蘅。
1939年2月,鄧穎超以周恩來的名義從陳長蘅手中租用了曾家?guī)r50號的部分房屋,作為中共中央南方局部分機關(guān)在城內(nèi)的辦公地點,對外稱“周公館”。
彼時,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慶成立剛剛一個月。中共中央南方局機關(guān)原本秘密設(shè)于機房街70號,后因日機轟炸,于1939年5月移駐紅巖嘴。紅巖嘴在當時屬于城郊,因此曾家?guī)r50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日機對重慶無差別轟炸的幾年里,周公館也未幸免。周恩來、鄧穎超的辦公室兼臥室被炸毀,但他們并沒有退縮,而是搬到二樓東側(cè)的一間屋里,待房屋修好后再次搬回。
與周公館比鄰的,有戴笠公館和警察局,周公館的一舉一動皆處于國民黨的監(jiān)視之下。周公館里陳列著一份《參政員毛澤東在渝市之動態(tài)》,是重慶談判期間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憲兵司令張鎮(zhèn)呈報給軍政部部長陳誠的文件。這份文件里,毛澤東幾時幾分見了哪些人,都被記錄在案。1958年11月9日,董必武重返曾家?guī)r50號周公館時,曾題詩一首:“八年抗日此棲身,‘三打維支’笑語新。戴笠為鄰居在右,總看南北過門人。”
相似的場景也出現(xiàn)在紅巖村。雖然在城外,南方局和八路軍辦事處同樣處于特務(wù)的環(huán)伺之中。然而無論處境多么困難,南方局的同志們都時刻不忘使命。比如,紅巖村和周公館都有一間叫“救亡室”的房間,他們堅持在這里開會、學習、聽報告。
在艱苦中奮斗Striving in Hardship
在紅巖革命紀念館二樓展廳里,陳列著一套特殊的裙裝——女同志到城內(nèi)辦事時穿的“公共便裝”。大家共用一套服裝,就為了省下點布料錢支援抗戰(zhàn)。
南方局同志們艱苦樸素的作風,至今還在紅巖村留下許多佳話。比如前來參觀的游客總能聽到這樣類似的故事:周恩來45周歲生日那天,同志們想給他一個驚喜,但是他拒絕了,只吃了一碗面,然后回房間寫下《我的修養(yǎng)要則》,提醒自己作為共產(chǎn)黨員要時刻嚴于律己。
在紅巖,大家一律平等,吃住都是一樣的。為響應(yīng)延安大生產(chǎn)運動的號召,他們還自己在空地上種菜、養(yǎng)豬,在救亡室里一起唱救亡歌曲,逢年過節(jié)還排練節(jié)目。
雖然這里的生活艱苦、工作緊張,同時也充滿了危險,但大家團結(jié)融洽、親密無間,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一切為了和平和民主All for Peace and Democracy
曾家?guī)r的周公館、紅巖村的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舊址、虎頭巖的《新華日報》舊址,見證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維護國共合作,鞏固和壯大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喚醒民眾和挽救民族危亡的實際行動。
雖然曾家?guī)r的環(huán)境復雜,周公館的飯?zhí)锚M小,但也是柳亞子、黃炎培、沈鈞儒等民主人士常聚之地,周恩來還曾親自挽袖下廚,做了一道家鄉(xiāng)名菜“紅燒獅子頭”,宴請重慶文藝界的朋友們。
與曾家?guī)r50號相距四百多米便是桂園。1945年重慶談判期間,國共雙方在此就很多重大問題商談并簽署了著名的《雙十協(xié)定》。
如今,游客能借助VR技術(shù)和“重慶談判專題展”,了解更多與重慶談判相關(guān)的歷史細節(jié)。
“我們的目標是四個字‘和平民主’。”毛澤東當年在桂園說的這句話,如今通過顯示屏向游客一遍遍重現(xiàn)著。身處和平年代的人們,走進歷史發(fā)生地,方知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幾百米之外的特園,周恩來、董必武等中共領(lǐng)導人常常與各民主黨派人士相聚于此,共商國是。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曾三顧特園,這里也因此被譽為“民主之家”。
今天,因歷史而來Today, We Come for History
今天重走“紅色三巖”,所見的風景早已不同往日。
站在周公館旁邊曾家?guī)r書院的陽臺上,可以看到才通車半年左右的曾家?guī)r大橋車流不息;
站在紅巖革命紀念館的廣場上,可以看到化龍橋上空的玻璃幕墻倒映著藍天白云,新修的紅巖村大橋通車后,還將增加一條過江線路;
站在離《新華日報》舊址不遠處的虎頭巖公園遠眺嘉陵江對岸,可以看到鴻恩寺公園和綿延不絕的高樓大廈……
眼前的景象與歷史重疊在一起,與紅色遺跡融為一體,和諧有序、生機勃勃。這正是先輩們?yōu)橹畩^斗的幸福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