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奇
【摘要】 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xué)》一書中花了大量的篇幅討論友愛,在探討了友愛的來源、特點與價值的基礎(chǔ)上,他把友愛分為快樂的友愛、有用的友愛和善的友愛。亞里士多德將快樂的友愛和有用的友愛看成是低等的、類比意義上的友愛,這些友愛只是在某些方面與善的友愛相似。本文試圖通過挖掘快樂的友愛和有用的友愛的本質(zhì)及這二者與善的友愛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破除人們將這兩者僅視為低等友愛的片面理解,突出這兩種友愛的重要性。
【關(guān)鍵詞】 快樂的友愛;有用的友愛;善的友愛;《尼各馬可倫理學(xué)》
【中圖分類號】B82? ? ? ? ? ?【文獻標(biāo)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2-0056-03
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xué)》這一著作中用第八和第九兩卷的篇幅來談?wù)撚褠?,對友愛進行了深刻又細致地分析。他從友愛的特征、價值入手,詳細論述了作為一種德性或者說包含一種德性的友愛,對人們的社會生活以及獲得個人幸福的重要性①。從亞里士多德對三種不同的友愛的區(qū)分中可以得知,善的友愛是高貴、高尚的友愛,而快樂的友愛、有用的友愛是較為低等的友愛,甚至說它們似乎不是友愛②。但善的友愛與快樂的、有用的友愛之間的關(guān)系不是簡單的高低貴賤的關(guān)系,快樂的友愛和有用的友愛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善的友愛。另外,獲得善的友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恰恰是在快樂的友愛與有用的友愛這兩種被亞里士多德視為低等的友愛的基礎(chǔ)上,獲得善的友愛才有了希望。
一、亞里士多德的友愛觀
希臘語中的友愛概念來源于愛。愛的特點是出于意愿的、主動的。因此,愛一方面出于人的自然本性,另一方面也包含著選擇與意愿。同時,愛涉及愛者與被愛者兩方,愛者出于選擇、意愿做出愛的行動,被愛者則由于自身的某些可愛的特點承受愛的行動。在古代希臘,這樣一種包含了愛的行動與可愛之物的愛逐漸變成專指對另一個人的愛即友愛③。雖然友愛來源于愛,但兩者也并非完全等同。關(guān)于兩者的區(qū)別,可以從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xué)》一書中對友愛的本質(zhì)的闡釋中窺探一二。在第二卷第5章中,亞里士多德認為友愛是一種伴隨著快樂與痛苦的感情、情感,而在第八卷第6章中,亞里士多德又把友愛歸結(jié)為一種品質(zhì)。后人認為這里并不存在矛盾,因為愛是出于自然本性的,它可以不遵循邏各斯而成為一種原始的、強烈的,甚至可以說是不理智的、瘋狂的感情,它也可以合于邏各斯而發(fā)展成為友愛,把它歸結(jié)為品質(zhì)正是因為它是原始感情被理智馴服的結(jié)果④。
亞里士多德認為友愛具有以下特征以區(qū)別其他的愛。第一,愛者愛他人、他物有三個原因,即他人、他物是令人愉悅的、有用處的和善的。同理,友愛也產(chǎn)生于這三個原因。第二,友愛不是單方面的,它涉及的是友愛雙方。愛者要有對被愛者的某種希望,如希望他變得更快樂、更有用或更善,同時被愛者對愛者的希望有回報的希望。第三,友愛雙方的善意都要被對方所得知⑤。第四,共同生活也是友愛得以產(chǎn)生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只有相互交往、共同生活,人與人之間才會產(chǎn)生友愛而成為朋友。第五,亞里士多德認為愛可以是對有生命物、無生命物或某項活動的愛,如對水、石頭或射擊的愛,但友愛并不包括對無生命物的喜愛,因為友愛包含希望與回報。雖然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xué)》一書中并未明確否定人與其他有生命物或除人之外的有生命物之間的友愛,但從他對友愛產(chǎn)生的條件的分析來看,嚴(yán)格意義上的友愛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友愛。
友愛被亞里士多德歸結(jié)為一種品質(zhì),它是一種德性或包含了一種德性,是生活必不可少的東西⑥,他從幾個方面探討了友愛的價值或意義。首先,人們在城邦中生活需要相互支持,以求共同生存、繁榮、抵御外敵。正是友愛將人們聯(lián)系成一個個小如家庭、團體,大如城邦的共同體,人們才能相互支持、共享利益。其次,友愛可以促進公平,因為友愛意味著付出與回報。第三,人出于本能或自然而需要友愛。因為人有出于自然的愛的本性。第四,對善和幸福的追求中包含了對友愛的追求。因為享有所有善的人、已經(jīng)獲得福祉的人,當(dāng)然不可能是沒有朋友的人。在追求善與幸福的過程中,人們不僅需要朋友的幫助,也希望自己能為朋友提供善舉,因為給予善舉是高尚的、高貴的,有利于自己的善⑦。
亞里士多德根據(jù)愛的三種原因,將友愛分為三種,即快樂的友愛、有用的友愛和善的友愛??鞓返挠褠郛a(chǎn)生于能相互愉悅的人們之間。擁有這種友愛的雙方都希望對方能更快樂,同時自己也能從對方那里獲得相應(yīng)的快樂的回報。例如,人們喜歡與美的人交朋友,因為美能帶來快樂、愉悅。因有用而互愛的人們是為了獲得某種好處,這種友愛被稱為有用的友愛。例如,很多人都喜歡與富人交朋友,是因為富人能給自己帶來財富或人脈。因?qū)Ψ降牡滦?、因?qū)Ψ绞呛萌硕蹌t是善的友愛。善的友愛看重的是一個人的德性,或者說看重的是對方所展現(xiàn)出來的善。亞里士多德認為善的友愛是最高尚、高貴的、完善的友愛,這種友愛自身就包含了相互愉悅和相互有用。人們之間的各種具體的友愛都是以這三種友愛為基礎(chǔ)的。
亞里士多德為了突出善的友愛的高貴、高尚,將快樂的友愛和有用的友愛看成是低等的友愛甚至說它們似乎不是友愛。他認為快樂的友愛和有用的友愛是因偶性而產(chǎn)生的,只在類比意義上與善的友愛相似。這兩種友愛只要一方發(fā)生變化,如一方不再給另一方帶去快樂或好處,那么友愛就會岌岌可危,隨時都有可能破裂。而善的友愛是基于德性的,德性是一種穩(wěn)定、持久的品質(zhì),因此善的友愛也具有穩(wěn)定性和持久性⑧。
快樂的友愛和有用的友愛更具普遍性,在好人、壞人和不好不壞的人之間都有可能產(chǎn)生,而善的友愛只能產(chǎn)生于兩個好人之間。善的友愛的穩(wěn)定性和持久性還表現(xiàn)在它的相似性和不容易受離間上,善的友愛的每一方得到的東西都是相同的和相似的,另外,因朋友自身的德性而愛他,是永遠不會相信他會做不公正的事的⑨。如上所述,善的友愛是如此高貴、高尚和完滿,它同時又包含了快樂與有用,因此在亞里士多德那里,善的友愛似乎是唯一值得追求的,而快樂的友愛和有用的友愛只在對某人顯得是某種善的程度上才被追求。既然這樣,人們不禁要問:“對快樂的友愛和有用的友愛的追求還有必要嗎?直接追求善的友愛豈不更好?”
二、快樂的友愛、有用的友愛的本質(zhì)及這兩者與善的友愛的邏輯關(guān)系
快樂的友愛通過快樂將人們聯(lián)系在一起。人有趨樂避苦的自然本性,追求快樂的友愛正是這種本性使然。而痛苦是快樂的反面、是某種惡,因此快樂的友愛無疑與痛苦無關(guān),會帶給彼此痛苦的兩個人不會成為朋友。因此,暫且可以說快樂是某種對友愛雙方有好處的東西,因為這種好處兩個人成為朋友。
快樂可以分為肉體的快樂和靈魂的快樂。在肉體快樂方面,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xué)》中討論具體的德性的時候明確指出,節(jié)制是肉體快樂方面的適度⑩。他認為在肉體快樂方面的過度是放縱,放縱的人過度追求肉體快樂因而是卑賤的。在肉體快樂方面的不及的人則很少,這樣的人也沒有專門的名稱。節(jié)制是符合邏各斯的一種德性、一種品質(zhì),因而是善的。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xué)》第一卷中論述各種善的時候區(qū)分了好幾種善,他認為節(jié)制是靈魂上的善,是符合正確的邏各斯的?。既然是善的,那么這種關(guān)于適度的肉體快樂的友愛在本質(zhì)上就是善的友愛。而過度的或不足的肉體快樂,它們本身就是某種惡,惡既可能會帶來痛苦也可能帶來快樂,若惡帶來的是痛苦,那么沒有人會因為他人會給自己帶來痛苦而與他人成為朋友,若惡帶來了快樂,人們又因這種快樂成為朋友,那么在這種意義上亞里士多德將快樂的友愛視為低等的友愛是情有可原的。由此可見,朋友之間關(guān)于肉體快樂的友愛是基于節(jié)制德性的友愛或關(guān)于惡的快樂的友愛。但顯然,那種希望他人獲得過度的或不及的肉體快樂的人談不上是朋友,只有基于節(jié)制德性的快樂的友愛才是善的友愛。在這種友愛關(guān)系中,友愛雙方都希望對方能獲得適度的快樂,并且自身也能得到適度的肉體快樂作為回報。
靈魂的快樂涉及了人的道德判斷和價值取向,它不通過感官來體驗。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xué)》一書中未具體談到關(guān)于靈魂的快樂,但他在第七卷關(guān)于快樂的討論中?認為只有肉體快樂帶有欲望與痛苦,由此可以推論靈魂的快樂不帶有痛苦與欲望。有的學(xué)者把這種靈魂上的快樂稱為意向性快樂,以區(qū)別依靠感官來感受的肉體快樂?。靈魂上感到快樂意味著思考、評價的對象是一些善的東西,當(dāng)面對的是一些惡的、骯臟的東西的時候,靈魂絕不會感到快樂。因此,靈魂的快樂在本質(zhì)上是靈魂對某種善感到快樂。既然友愛雙方都希望對方能夠獲得靈魂上的快樂,他們自身也能從對方那里得到相同的回報,而這種快樂是靈魂對某種善感到的快樂,那么基于這種快樂的友愛也就是善的友愛。
當(dāng)然,僅僅把基于節(jié)制德性的肉體的快樂的友愛以及靈魂的快樂的友愛歸結(jié)為善的友愛是不充分的,還要繼續(xù)追問這種快樂是由惡事還是善事所導(dǎo)致的。若友愛雙方所得到的快樂是由惡事所導(dǎo)致的,那么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那是壞人之間的友愛,以上分析統(tǒng)統(tǒng)不成立。若友愛雙方所得到的快樂是由善事導(dǎo)致的,以上分析才成立。因此,亞里士多德把快樂的友愛歸結(jié)為低等的友愛,在某種程度上是有道理的。
有的人因他人能給予自己一定的好處,才與他人交友、來往,人們在此基礎(chǔ)上建立起來的友愛關(guān)系是有用的友愛。維系這種友愛的是利益、好處。這種在老年人當(dāng)中居多,由于年齡已老,他們很少追求快樂,而追求有用?。然而,一旦對方不再給自己帶來好處,友愛隨即破裂。另外,有用的友愛雙方不喜歡共同生活,不能再共同生活中互相支持,有用也很快就會變成無用。由此,亞里士多德也將這種友愛視為是低等的友愛。但有些人說追求有用其實就是追求快樂與善,因為有用的東西就是能帶來快樂與善的東西。通過上文對快樂的本質(zhì)的探尋可以得知,因善事而建立起來的快樂的友愛是基于節(jié)制德性的或關(guān)于靈魂的快樂的,同時也是善的,由此可以推斷有用的友愛也是善的,有用的友愛在本質(zhì)上就是善的友愛。
即使快樂的友愛、有用的友愛與善的友愛在本質(zhì)上是不同的,快樂的友愛和有用的友愛也不應(yīng)該被視為低等的友愛??鞓返挠褠叟c有用的友愛對于獲得善的友愛的重要性可以從這兩種友愛與善的友愛的因果邏輯關(guān)系中得知。
亞里士多德認為共同生活是友愛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然而,假如相互之間沒有快樂,或者不能從相同的事物上得到快樂,人們就不可能一起共度時光?。為此,可以推斷出,快樂或有用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基礎(chǔ),因為顯然人們不愿意與會給自身帶來痛苦或毫無用處的人共同生活。亞里士多德認為獲得善的友愛是困難的,需要漫長的時間,需要形成共同的道德。也就是說,善的友愛也是在共同生活中建立起來的,因為在共同生活中,友愛雙方才能夠深入了解對方的本性、品質(zhì),快樂的友愛和有用的友愛才有升華為善的友愛的可能。因此,關(guān)于快樂和有用的友愛是獲得善的友愛的先決條件,沒有快樂的友愛和有用的友愛便不會有共同生活,沒有共同生活善的友愛也無從談起。
三、結(jié)語
至此,本文已經(jīng)從友愛本質(zhì)與邏輯關(guān)系兩個方面明確了將快樂的友愛和有用的友愛視為低等的友愛是不合理的,至少是部分不合理的??鞓返挠褠叟c有用的友愛只有在以惡事為快樂、以惡事為有用的時候,友愛才與善的友愛毫無關(guān)系,因為壞人始終是壞人,惡事始終是壞事。而基于德性的肉體快樂和關(guān)于善的快樂,以及與此相關(guān)的用處在本質(zhì)上都是善的,那么以此建立的友愛便與善的友愛無異。另外,從先后邏輯的角度來看,快樂和有用是人們能共同生活的基本條件,善的友愛關(guān)系正是在共同生活中建立起來的,獲得善的友愛必須要以快樂的友愛和有用的友愛為前提。
按照亞里士多德的說法,人們應(yīng)該多因他人之善與德性而與他人交朋友,而快樂的友愛與有用的友愛是低等的、不牢靠的。但筆者卻認為人們應(yīng)該廣泛交友,不論是因為快樂、有用或善。惡事與痛苦,人們固然應(yīng)該遠離,但適度的肉體快樂、靈魂的快樂以及相關(guān)的有用、好處作為某種善是值得人們?nèi)プ非蟮?。而為了最終能獲得善的友愛,快樂的友愛與有用的友愛必須在先的地位也是明了的。
注釋: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亞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譯:《尼各馬可倫理學(xué)》,商務(wù)印書館2003年,第248頁,第263頁,第248頁,第260頁,第252頁,第249頁,第249-250頁,第255頁,第256-258頁,第59頁,第21頁,第242頁,第254頁,第259頁。
?付文博:《論亞里士多德的作為德性表征的快樂》,河北工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20年第2期,第92頁。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xué)[M].廖申白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3.
[2]付文博.“論亞里士多德的作為德性表征的快樂”[J].河北工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20,(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