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閂
“落雨大,水浸街。阿媽擔柴上街賣?!边@一句歌詞唱出了許多人心中的廣州。廣州,在許多人眼里總是多雨潮濕,陰沉沉讓人感到疲倦。但你且看,這朦朧雨幕背后的廣州卻另有一番面貌。
清晨晨光撒進窗內(nèi),透過榕樹斑駁地灑在地上。風聲輕輕地叫醒了熟睡的我,沒有厚重的防盜網(wǎng)阻隔在人與人之間,拉開窗戶便能看到隔壁家早起的場景:王爺爺早早的打起了太極,帶著滿足的笑容伴著那老舊沙啞的錄音機音樂,重復(fù)著那一套我倒背如流的招式,不厭其煩。你聽,隔壁家毛阿姨又在擺弄著她的鍋碗瓢盆,食物在上下翻炒之間變換著模樣,發(fā)出“滋滋”的聲響,瞬間香氣四溢。一陣“乒乒乓乓”過后又是一桌美味招待她早茶店的客人,順便坐下來用她那地道的廣東方言和過往的客人嘮起家常,那熱鬧的聲音劃破了我清晨迷糊的睡意。每天來來往往的人的腳步聲談笑聲也都被我收入耳中:家人洗漱的聲音、街坊鄰居的談笑聲、路人趕著上班上學的步履聲……每一處的聲響都沉浸在了漫長的生活時光里醞釀,成了我永不褪色的記憶。
廣州在閉關(guān)鎖國的清代作為唯一的通商口岸,經(jīng)濟文化飛速發(fā)展,各地的美食也在此糅合創(chuàng)新,所以才有了“食在廣州”的說法。廣州酸、甜、清、辣、燙,無論哪一味,都載著廣州人成長中的點滴回憶,在廣州長大的我也是如此。廣州最具特色的舌尖文化就是——品茶,一盅兩件,這是廣州人必不可少的一味。也許有氣候的原因,廣州人離不開茶,在我小的時候爸爸帶著我一起喝茶。對于喝茶,他總是這樣教我:首先是品茶香,淡淡的清香在空氣中四散,令人倍感舒適;然后是觀其色,有些茶是起起落落漂浮著的,茶湯的顏色也各不相同。在茶杯中晶瑩剔透閃爍著奪目的光彩;最后才是品茶味,入口微苦,回甘。就如生活,初嘗雖略覺得苦澀,但是細細體味會發(fā)現(xiàn)最終的唇齒留香,這就是生活的意義。喝完茶后神清氣爽的開始一天的生活。優(yōu)哉樂哉。
我住在小洲,這個到現(xiàn)在仍然充滿嶺南獨有歷史文化氣息的小村莊。穿過大街,側(cè)身跑進那熟悉無比的小巷子,蟬在樹梢上鳴叫,孩子們或追逐打鬧,或依偎在父母身旁;老人們或邊摘著剛從市場買回來的,仍舊沾著露水的荷蘭豆,邊絮絮叨叨地說著家長里短;或搖著蒲扇,斜躺在古藤椅上,慵懶地曬著太陽,任憑身旁鳥籠里的鳥如何歡歌,也絲毫不能打破老人與陽光間那默契祥和的寧靜。
這是我記憶里最熟悉的樣子,在這無比熟悉的地方,有著我最深刻的記憶。小時候爸媽很忙,陪伴我最多的還是這些老人們,我喜歡逗他們笑,喜歡聽他們講故事,喜歡在難過的時候跟他們傾訴,喜歡在要做決定的時候向這些有豐富經(jīng)驗的人征求意見。
他們很關(guān)心我,小時候我有個大病小痛他們就像我家人一樣緊張,有什么好的東西第一個想到我,他們在我的成長路上給了我數(shù)不盡的溫暖。他們已經(jīng)成了我融入骨血不可分離的家人。比如笑起來像向日葵一樣的毛阿姨、嗓門大特別熱心的馬婆婆、酷愛喝茶的王爺爺……
這群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街坊四鄰,在成長路上給予了我數(shù)不盡的愛與關(guān)懷;是他們教會了我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是他們教會了我用不一樣的態(tài)度面對挫折;是他們教會了我熱情善良地對待身邊的人,讓我看到了其實愛就在身邊,只是變了樣子,換了方式出現(xiàn)。
聲音里的廣州喧囂熱鬧卻令人倍感寧靜平和;舌尖上的廣州百味交織卻令人倍感回味悠長;記憶中的廣州市井繁雜卻令人倍感親切溫暖。它們交織拼湊在一起,融合成現(xiàn)在的廣州——車水馬龍,川流不息。燈紅酒綠之間卻也沒有失去它原來的韻味。它只是更繁華,更摩登,更美麗。追隨著我成長的腳步慢慢變化著。迎春花依然隨風盛放,天氣依然潮濕悶熱,人們依然在此穿梭。而我依然在這里見證它的成長、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