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霈
每天,我們在重慶這座8D城市里穿梭,就像通過科幻小說,在時空中穿梭一般。時空穿梭借助的是蟲洞,而重慶的城市蟲洞,是橋、隧道和樓宇之間的廊道。
渝中區(qū)分上半城和下半城。要穿越兩個半城,可以爬云梯街,穿過主城第一石拱橋,上坡走得腿發(fā)軟、下坡走得腿打閃。而最傳統(tǒng)也最“網(wǎng)紅”的走法,就是花一元錢乘坐凱旋路電梯,一分鐘垂直起落。
凱旋路電梯建于1987年,被稱為“重慶最古老的電梯”和“中國第一部城市客運電梯”,當(dāng)年票價是上行兩角、下行一角,可以買月票。
我工作在渝中,“寄居”在南岸。兩個城區(qū)間隔著長江,連接兩個城區(qū)的蟲洞是重慶長江大橋,再加上一條隧道。那時還沒有鵝公巖大橋,到九龍坡區(qū)、沙坪壩區(qū)、江北區(qū),均需過長江大橋先到渝中區(qū)。
對于談戀愛這件事,當(dāng)然沒必要舍近求遠(yuǎn),我用了一個最省力的方式:拐走了一個住在長江大橋邊上南紀(jì)門的姑娘。在這個蟲洞里進(jìn)行了數(shù)次穿越,也完成了從單身向婚姻的穿越。
那是一個菲菲細(xì)雨的夜晚,在一輛車身涂滿色彩的冠忠公交車上,車窗玻璃霧騰騰模糊了江景。
車行至橋上,我用指尖在車窗玻璃上寫下“嫁給我?”
她輕輕地將問號上端揉開,畫下一條直線。
問號變成了感嘆號。
我們把家安在南坪東路,樓道里也有一個小蟲洞,讓人可以快速穿越回自己的小屋。
那是一個寬不到兩米、像給臨街樓棟系了一根腰帶的連廊,穿過連廊就能到達(dá)第二棟樓。
我家住第二棟樓的十三樓,但我每天只需爬六層樓,多虧連廊這個機靈的蟲洞。
每個重慶人都是一粒種子,只要沾一點泥土,就會想辦法扎根。連廊臨街處就是張姐一家生活的泥土,夫妻兩人在此擺了一個面攤。
重慶人的早晨從吃一碗小面開始。一定得坐在街邊不甚整潔、味道也各異的面攤上,看老板用長長的竹筷子,挑出來一縷堿水面。
面攤占據(jù)了廊道一半,兩邊都有人通行時,必然得有一方停下來,靠邊側(cè)身避讓。
我并不認(rèn)識張姐兩口子,只是進(jìn)出時聽吃面的人喊老板“張姐”。這究竟是女老板的姓還是男老板的姓?我也沒有問過。
小面在早餐領(lǐng)域有很多“擺雜”,但很快歸化到這座城市的世俗間。
我們經(jīng)常在這里吃碗小面,也隨大流喊聲 “張姐”,然后自顧自地找到一高一矮兩個塑料板凳,高的擱面碗、矮的擱屁股。
以前,重慶人只要有了娃,大多要結(jié)個“親家”。所謂“親家”,不過是圖兩個青梅竹馬的小朋友互為玩伴,兩家大人多了互相走動的由頭。
虛擬的親人也比遠(yuǎn)方的親人更能帶來溫暖啊!
我們會帶兒子去臨江門的怡景大廈,那里住著小美女。
小美女的家在B座,從臨江門方向進(jìn)去,需要先穿過臨街的A座。
兩棟樓之間也由一座連廊連接,A座自然就成了穿膛樓。
我們經(jīng)常能在港片中看到,寸土寸金的香港對空間的極致利用。而A座的穿膛之處,也像是一種“復(fù)制”,有小超市、蛋糕店、手機修理鋪,和臨街門面沒有太大差別。
兒子喜歡去怡景大廈,并不是他喜歡小美女,只是喜歡那里的小超市。
兒子很清楚,自己每次想買零食,被拒絕的幾率為99%。而在這里,他只需要說給小姐姐買禮物,稍微用點力就能將爸爸媽媽牽進(jìn)去。爸爸媽媽也一定是高興的,他還能得到“懂事”“大方”的贊揚。
小姐姐喜歡什么無所謂,兒子每次買的,都是他自己喜歡的。
小姐姐喜歡,挺好;小姐姐不喜歡,更好。
小姐姐也喜歡兒子。我們每次來,她都早早拉著保姆的手坐電梯下樓迎接。但她固執(zhí)地認(rèn)為我們是開車來的,會到車庫入口處嘉濱路等。而我們每次是從臨江門步行穿過A座,走連廊到二單元,再按電梯上九樓。
見開門的不是小姐姐,兒子轉(zhuǎn)身去乘電梯,下二十五層樓就能見到小姐姐,然后兩個小伙伴高興得又叫又跳,再手牽手坐電梯上樓。
或許多年以后,兒子會對這座連廊的設(shè)計師發(fā)出質(zhì)疑:這個蟲洞究竟是方便了我們相遇,還是讓我們一次次錯過?
四維空間是三維空間加上了時間元素,時間與時間可以通過蟲洞連接和穿越。
重慶的橋、隧道、電梯、連廊就是這個城市里的蟲洞,你在三維空間中行走,或許要繞行半個小時,而通過這些蟲洞,一兩分鐘就能完成空間的穿越。
重慶人的性格,也像這座城市的蟲洞——直來直去。而我早就被每天早晨的麻辣小面,喂養(yǎng)成了典型的重慶人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