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娜
再回中益鄉(xiāng),第一件事就是去見見老朋友們。
還沒見到老朋友,同行的石柱縣融媒體中心記者譚艷波就迫不及待地介紹起他們的新故事:馬培清家正在打造“初心小院”,譚登周家門前有了條方便老兩口出行的小路,陳小平、向學礽夫妻正在忙著建中蜂養(yǎng)殖示范場……
在鄉(xiāng)村,不斷有新故事發(fā)生。這是村民生活不斷向前的見證,也是鄉(xiāng)村振興的活力所在。
“初心小院”“Beginner’s Mind Courtyard”
前往馬培清家的路上,也有好些新鮮事:華溪村村口,一面文化墻就快建好了;路旁的農(nóng)家院落,正按統(tǒng)一的設計在砌筑欄桿;崖壁上鐫刻的“華溪村”三個大字,更加鮮紅、醒目了……
最熱鬧的還屬馬培清家。兩個工人正在屋后裝飾“初心小院”的招牌;進入院子的那個竹藝小門,門頭橫批寫著“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沿著兩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走過的這條路,我們再次踏進了老黨員馬培清家的院壩。
滿樹梨花在春風里開得正盛,不斷有人前來參觀、拍照,院落里熱鬧非凡。
馬培清坐在屋檐下,看到我們,熱情地要起身為我們搬凳子。她今年已經(jīng)88歲,精神狀態(tài)依然不錯。剛坐下來,她就握著我的手說:“我一直牢記總書記的囑咐,多鍛煉多保重,現(xiàn)在我每天要走1個半小時,身體還行?,F(xiàn)在生活這么好,我還想多活幾年?!?/p>
坐在小院里和馬培清聊天時,對面山上不時傳來施工的聲音。馬培清告訴我們,山那邊正在修前往中坪的步道,據(jù)說要修2019步,“總書記2019年來到我們中益,我們要記住這個時間?!?/p>
在屋后的廚房見到馬培清的小兒子陳朋和兒媳譚明蘭時,兩口子正在吃午飯。我看看時間,已經(jīng)下午兩點?!艾F(xiàn)在他們都忙得很?!瘪R培清說,她現(xiàn)在一點都不為兩個兒子操心了,兒子兒媳都有政府提供的公益崗位,兒媳還在幫忙打理主題郵局,每個月又多了1500元的工資。
吃過午飯,陳朋便去地里忙活,留下譚明蘭陪我們聊天。再次見面,譚明蘭話多了,臉上一直掛著大方的笑容。她拉著我走進主題郵局參觀。這原本是她家的豬圈和雜物間,由郵政投錢裝修、打造,成了華溪村鄉(xiāng)村旅游的一個熱門打卡地。這里不僅能買到特色明信片,蓋上華溪村的特色郵戳寄給親朋好友,還能買到一些紀念品和華溪村的土特產(chǎn),比如精包裝的黃精、藍莓干、羊肚菌、嘟巴粉……
譚明蘭拿起兩件手工繡制的“布老虎”向我們展示:“這是壹秋堂教我做的,現(xiàn)在我?guī)е?個姐妹在做?!?/p>
譚明蘭口中的“壹秋堂”,是一家非遺扶貧工作坊,中益鄉(xiāng)不少婦女在這間工作坊學做手工藝品。譚明蘭還是巾幗扶貧家庭作坊的負責人,她做好的工藝品,“壹秋堂”會放在主題郵局售賣,并通過計件合作、產(chǎn)品回購等方式發(fā)工資。
“以前找不到活干,心里焦。現(xiàn)在事情太多做不完也心焦?!比缃?,譚明蘭算是體驗到當“大忙人”的感覺了,“找我談合作的人也多?!彼I著我到二樓參觀,這里的一個房間正在裝修,說是要開個書店。一到節(jié)假日,她家院子就熱鬧非凡,還有村民來賣涼面等小吃。
耳濡目染多種“商業(yè)形式”后,譚明蘭和丈夫也有了事業(yè)發(fā)展的思路。他們投錢把一樓重新打造了一番,計劃開個小吃店。不僅如此,他們還重新修了兩間廁所,貼上瓷磚、裝上便池,干干凈凈,為游客提供方便。原來只會埋頭在地里苦干的夫婦倆,現(xiàn)在也有了做生意的打算。
譚登周的“新朋友” Tan Dengzhou’s “New Friends”
從馬培清家出來,沿著公路驅車10分鐘,便到了譚登周家。
這條路,依然蜿蜒曲折,不過路面平整開闊。停好車后,又爬一大坡梯坎才到譚登周家。
老譚家門口的那幾株梨樹,花開正艷。譚登周、焦光潤夫婦,一個站在梨樹下,一個坐在長凳上,靜靜地望著遠山。這幅畫面,不知是多少人向往的鄉(xiāng)村生活。
幾句寒暄后,譚登周帶我們往屋后的半山坡走去。路上多了一排木質(zhì)護欄,譚登周說是鄉(xiāng)里去年給加裝的,為了方便老兩口安全出行。這條加裝了護欄的緩坡小路,繞過鄰居家,一直延伸到公路邊,避開了他家門前那段陡峭、濕滑的階梯。
他家屋后十幾米遠的山坡上,架著5個蜂箱,蜜蜂“嗡嗡嗡”地飛個不停。這是一家企業(yè)送給他養(yǎng)殖的中蜂,去年收了17斤蜂蜜,賣了兩千多元,算是一筆額外收入。
每次有記者來,譚登周都少不了給大家算算賬:“兩個人的低保金加起來每月912元,社保240元,殘疾人生活補助140元。土地入股村集體經(jīng)濟分紅,一年2400元,生態(tài)林補貼一年1000元。我還有護林員這個公益崗位,每月工資550元……”
譚登周有胃病、肺氣腫、骨質(zhì)增生,加上2018年那次摔傷,身體大不如前。每個月,鄉(xiāng)衛(wèi)生院的家庭醫(yī)生都會上門兩次,為他們檢查身體。無論是吃藥、輸液、住院,所有醫(yī)療費用,他們都只需自掏10%,其余都由政府兜底。中益鄉(xiāng)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建立了一系列防止返貧的機制,像譚登周這樣的原建卡貧困戶便是重點幫扶對象。
養(yǎng)蜂場又升級了 Beekeeping Farm Once Again Upgraded
鹽井村的向學礽是我之前采訪過的“中益八姐妹”之一,當時她們在主城參加鄉(xiāng)村振興培訓,一別已有數(shù)月。在電話里,她告訴我們最近幾天都在山上養(yǎng)蜂場忙碌,于是第二天我們徑直開車進了山。
當天下著小雨,車開到山頂一個叫紫金坪的地方,遠遠就能看見成片的蜂箱中矗著一棟小樓。向學礽正在樓房前收拾,看見我們停車,笑臉盈盈地向我們走來。
再次相見,在她身上也能找到與譚明蘭的相似之處:操勞,但充實。操勞的原因正是眼前這棟新建的小樓。“以前是個烤煙房,今年我們重新修了一下?!毕驅W礽說話間,一個戴著草帽的中年男子走了過來。來人是向學礽的丈夫陳小平,中益鄉(xiāng)的養(yǎng)蜂大戶。
陳小平比妻子更善言辭,“我們這里要搞個中蜂養(yǎng)殖示范場,受石柱縣支持,驗收合格后還有一筆補貼。”我們注意到,不止是整修了樓房,整個蜂場還打造了景觀風貌,道路、亭子都很講究。陳小平說,這是按重慶養(yǎng)蜂學會建議改造的。今后,他的經(jīng)營思路不止是賣蜂蜜,還要幫客戶代養(yǎng)蜜蜂,增強體驗感,讓養(yǎng)蜂場成為鄉(xiāng)村旅游的一個節(jié)點。
陳小平從2018年開始養(yǎng)殖中蜂,短短兩三年間就頗具規(guī)模,有1000箱中蜂的紫金坪養(yǎng)蜂場僅僅是他眾多養(yǎng)蜂場中的一個。他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去年總共收割了4000斤蜂蜜,每斤價格在100元至150元之間,已銷售的收入約20萬元。
最讓陳小平期待的是今年5月20日將在中益鄉(xiāng)舉辦的“世界蜜蜂日”活動。作為2021“世界蜜蜂日”中國主會場,中益鄉(xiāng)正在緊鑼密鼓建設蜜蜂游樂園以及蜜蜂橋,蜜蜂科普館也正在抓緊布展。對于中益鄉(xiāng)所有人而言,這是件大事。
在中益鄉(xiāng)幾天的采訪中,我們還遇到了開副食店的向陽、開農(nóng)家樂的鄒小珍、堅守中益幼兒園的譚江瓊……他們有的是舊識,有的是新朋,但他們給人的印象中,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都沉浸于當下,對未來目標明確并樂于付諸行動。
從中益回來之后,他們的面孔仍不時在我腦海里交替重現(xiàn)。如果說馬培清、譚登周安然地坐在小院里靜看梨花盛放的畫面,代表了山中老人最好的晚年,那么對于譚明蘭、陳小平等年輕一輩而言,未來的日子應該有更高的期待。懷揣著這種希望,他們的眼里有光,腦中有思路,渾身有干勁。這,或許就是鄉(xiāng)村振興所需要的內(nèi)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