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時候,媽媽的工作相對輕閑,她用大把的時間對我和弟弟進行啟蒙。那時候,媽媽多半是給我和弟弟講故事,當然,她也教我們背過古詩。我至今仍清楚地記得,在我還沒有上學時,媽媽講“自相矛盾”的故事,才講到一半,我倒是搶著把那句“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會怎么樣呢”說了出來,當時媽媽很驚異,她知道我沒聽過這個故事,能想出這樣的問題確實令她意外。
媽媽給我講的故事很多,除了傳統(tǒng)的故事,她講的最多的是那些智慧故事,后來我才知道很多是列那狐的故事。她也講過一些戲曲故事,現(xiàn)在我也寫動漫劇本,不知和這些有沒有關(guān)系。我在讀小學之前就學會了寫字和簡單的數(shù)學,上學后我的學習成績非常好,作文方面的表現(xiàn)尤為突出。媽媽是把我引領(lǐng)到文學之路的第一位老師。
外婆是位賢惠的家庭婦女,她去過很多地方,最令我自豪的是,她沒有纏足,在她這個年齡是不多見的。外婆講的故事多是那些懲惡揚善、好人有好報的類型,全是民間傳說。我和表弟們總是喜歡圍著她,聽她講故事。她不識字,講的故事卻精彩,引人入勝。爸爸的老家不在本地,所以我就跟外婆家很親近,經(jīng)常在她那里吃住。
外婆的故事不是很多,被我們掏空了之后就反復(fù)講,我們也照樣是聽不厭的。她還有一手絕活,就是剪紙,花鳥龍鳳在她的剪刀下眨眼間就出現(xiàn)了,栩栩如生。青年男女結(jié)婚總是央求她來剪了做裝飾,人家要什么,她就能剪出什么,人家留下的喜糖就都分給了我們。她也剪過故事里的角色,有一年,我的畫和外婆的剪紙作品雙雙獲獎,同時展出,真是令人高興。外婆的民間故事講述,也為我在以后的創(chuàng)作中打下了基礎(chǔ)。
最值得一提的是我的舅舅。舅舅是遠洋輪上的船長,足跡遍及世界各地,是真正見多識廣的人,是我們從小就敬畏的人,也一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舅舅每次回來,總給我們帶來各種禮物,比這更吸引我們的還有他穿洋過海、行走于異國他鄉(xiāng)的見聞。但是,那些優(yōu)越感一直容不得張揚,因為舅舅對我們很嚴格。
那時候,我總是盼望舅舅回來。舅舅回國要在大城市乘飛機,所以總能買回來本地見不到的書。曾經(jīng)有一本書帶我走進了童話世界,印象里的那本童話選,銀灰色的精裝封面,燙金的書名,16開,厚厚的一本書。當時我恨不得立刻抱回家去讀個痛快,但是不行,我必須等比我小一個月的表弟先看完了。
對表弟的等待,比等舅舅還顯得漫長。表弟是個仔細的人,看書很慢,會把所有的都記住。他不知道,這對我是種折磨,很殘忍的折磨。我就唆使他把書拿出來,我們一起在外婆的院子里看。書又大又厚,我主動幫他捧著。他愿意看哪篇,我們就從哪篇看起。我們的閱讀速度不同步,對于精彩的故事,我看得認真;對于啰唆的敘述,我一目十行,很快看完。表弟不管看哪里都是不急不躁的,我常常是兩臂發(fā)酸,還舍不得放下。把他催得急了,他就一把拿過書,自己看起來。
沒辦法,只能智取了。我對表弟說,月季花上有只蜻蜓,幫我捉來吧。表弟果然就去了。我趕緊把書捧起來,放在膝蓋上,如饑似渴地看。好一會兒,表弟說,沒有啊。我頭也不抬地說,在第三朵花的旁邊。表弟繼續(xù)找,我繼續(xù)看書。
又是好一會兒,表弟傻傻地問,這么多花,哪朵是第三朵呢?我依然不抬頭,粉色的。他又向花走去。當表弟終于意識到我騙他時,不耐煩了。我抬起頭,剛好有只蝴蝶飛來了,我大叫,看,就是那只蝴蝶。表弟不滿地嘟囔著:可你說的是蜻蜓!
憑著自己的小聰明,我差不多和表弟同時把這本厚書“啃”完了。正是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了童話的魅力,豐富了我的想象力。
多年以后,我在舅舅家提起這本書,不光是舅舅完全不記得了,就連表弟也已毫無印象。說起我當年的小把戲,他們竟然說我是在講故事。
無論如何,要感謝媽媽、外婆和舅舅,沒有他們,就沒有我今天的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
作者簡介
龔房芳,?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江蘇省作協(xié)簽約作家。主要創(chuàng)作童話、小說和兒歌等,出版九十余冊圖書,發(fā)表作品逾四千篇。曾獲冰心兒童文學獎、上海幼兒文學獎、全國優(yōu)秀童謠一等獎、紫金山文學獎、2015年度中國30本好書獎等獎項。部分作品被譯為韓語、法語、尼泊爾語和阿拉伯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