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騰訊數(shù)據(jù)顯示,52%的子女對父母屏蔽了朋友圈和QQ空間。
究其原因,要么是孩子怕父母看到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學習情況,會無端擔心;要么是嫌父母嘮叨。
其實,父母只是想通過孩子的朋友圈,看到他們多姿多彩的生活,多了解一點他們的近況。而孩子們往往用一條單調(diào)的橫線,像門檻一樣將他們攔截在外。
有一種失落,叫“父母看不到你的朋友圈”。
在知乎上讀到一篇文章,感觸頗深。
自從加上父母的微信后,她不自覺地就將父母和一些親戚放在了一個組里,發(fā)朋友圈時有意屏蔽他們。她一直覺得這樣做很對,既免除了父母的擔憂,也換來了耳根清凈。直到有一天,她剛換了頭像沒到一分鐘,就收到了媽媽的微信語音,問她頭像里那個小女孩在追什么。
當時她既驚訝又溫暖。換頭像并不是很多人馬上就會知道,除非對方頻繁點開你的資料或者對話框,才會第一時間看到更新。
那一刻,她什么都沒說,默默地將父母移出了那個不可見的分組。
她知道,她的朋友圈不僅僅是一個朋友圈,還是父母的一扇窗戶,父母從那里能夠看到她的生活,他們無意入侵她的生活,只是想離孩子更近一點。
作家梅玉榮在《我們的父親》中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她母親患了食道癌,已是晚期,孩子們和父親商量好一定要瞞著母親,不能讓她知道。不明真相的母親,心情愉快,身體狀況看上去很好。誰知,母親出門買菜,從鄰居口中得知自己的真實病情后,沒幾個月就與世長辭了。
得知是父親將母親的病情透露給鄰居后,梅玉榮從此不肯原諒父親,即便后來將父親接到自己家中贍養(yǎng),也沒有好臉色。
一次語文課上,梅玉榮的學生問她:孔子說的“色難”是什么意思?
梅玉榮回答:好吃好穿地奉養(yǎng)父母并不難,難的是等父母老了,還能對他們和顏悅色。
回答完這個問題,梅玉榮感覺臉上有些發(fā)燒。她突然意識到,自己總是教導學生們要做一個孝順的人,而自己多年來一直不曾放下怨恨,原諒父親的無心之過,對父親和顏悅色。
那一刻,梅玉榮突然明白,父親已是風燭殘年,她陪伴父親的時光已經(jīng)不多了,不應(yīng)該再苛求父親,應(yīng)該允許父親犯些小錯,允許他不那么完美。
兒女們的愛,從扎心到暖心,只有一份理解的距離。
如果你不能經(jīng)常見到父母,起碼讓他們經(jīng)常聽聽你的聲音。如果你沒時間打電話或發(fā)微信,起碼打開朋友圈,讓他們看到你的生活和工作。
有句話說得特別好:“除了不負責任的冷漠與疏離,還有一種以愛之名的拋棄,就是不讓他們?yōu)槲覀冏鋈魏问??!?/p>
有一種孝順,是讓父母感覺自己還有用。有一種愛,叫做讓父母看到你的朋友圈。
安藍:三級心理咨詢,省作協(xié)會員,愿用溫暖的文字,點亮你的心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