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興旺,楊岱林,鐘佳倚,孫奕婷,王云龍,楊雨,文龍,張璽華,彭瀚霖,何家歡,蒲治錦,馬奎
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分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成都 610041
2011年7月,四川盆地中部(以下簡稱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區(qū)震旦系燈影組風險探井GS1井獲得重大勘探突破,燈影組累計測試天然氣高達138.25萬方/天,明確了其發(fā)育一套丘灘相+大規(guī)模巖溶作用改造聯(lián)合控制的儲集層的基本地質認識[1-16]。截至2019年底,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區(qū)已明確震旦系燈影組四段氣藏富集區(qū)面積7 500 km2,累計提交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近6 000×108m3,其中臺緣區(qū)4 300×108m3,臺內區(qū)1 700×108m3,試采井51口,累產氣近60×108m3,展現(xiàn)了良好的勘探開發(fā)前景。
目前,川中高磨地區(qū)震旦系燈影組的勘探重心已從臺緣區(qū)向臺內區(qū)轉移,但臺內區(qū)探井效果明顯不如臺緣區(qū)。分析研究表明,臺緣區(qū)、臺內區(qū)勘探效果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燈影組儲層品質的變化,由臺緣向臺內整體儲層非均質性更強,厚度變薄,物性變差,儲層孔隙度平均僅3.2%,為特低孔—低孔、低滲儲層[3-6,11-14]。加強磨溪—龍女寺臺內區(qū)燈影組儲層儲集空間孔喉結構特征的研究,對該地區(qū)油氣勘探具有重要意義。但傳統(tǒng)儲層微觀研究方法如薄片鑒定、掃描電鏡及壓汞等實驗對復雜孔喉結構的碳酸鹽巖具有一定的局限,不能識別微米級孔隙及巖心樣品內部孔隙特征,更不能進行三維表征[17-25]。因此,針對儲層非均質性強的磨溪—龍女寺臺內地區(qū),本文應用CT成像技術對川中磨溪—龍女寺臺內地區(qū)震旦系燈影組四段白云巖儲層樣品進行三維可視化刻畫,提取表征不同類型儲層孔隙和吼道結構特征的參數(shù),對孔隙結構進行分類評價和定量表征,分析其形態(tài)、大小及其相互連通關系,定量計算其孔隙及喉道半徑及數(shù)量等表征連通性能關鍵特征參數(shù),深入揭示儲層內部三維空間結構特征,為儲層有效性評價和預測、發(fā)育與分布規(guī)律研究提供重要依據,對提高該地區(qū)單井儲層鉆遇率和產能至關重要。
震旦系燈影組屬于四川盆地沉積的第一套碳酸鹽臺地建造沉積為主的蓋層和第一套含氣系統(tǒng)(震旦系—下古生界含氣系統(tǒng)),與上覆麥地坪組灰?guī)r或筇竹寺組泥頁巖不整合接觸,與其下伏陡山沱組整合接觸[6-11],是目前川中地區(qū)油氣勘探開發(fā)的主力產層之一。按巖性、電性等特征將燈影組地層分為四段,燈影組三段以沉積海相泥頁巖夾石英砂巖為特征,其余層段均為白云巖地層,燈影組四段巖性以富藻環(huán)境下發(fā)育的藻凝塊白云巖夾藻紋層白云巖、藻砂屑白云巖為主,中間夾硅質層[6]。燈影組燈四段發(fā)育一套受巖溶作用控制的丘灘相儲層,儲層段孔、洞、縫發(fā)育,連通性好,儲層類型以裂縫—孔隙型及裂縫—孔洞型儲層為主。儲層多以沉積期海水回流滲透與準同生—早成巖期巖溶作用多期改造為成因,儲集空間類型復雜多樣,包括粒內溶孔、粒間溶孔、晶間孔、藻格架孔等各類孔隙,裂縫與溶洞[5-10]。
應用鑄體薄片和掃描電鏡等直接觀察方法,發(fā)現(xiàn)臺內區(qū)燈四段儲層主要發(fā)育縮頸、片狀和管束狀三類喉道類型,以縮頸和片狀喉道為主??s頸喉道常見于臺內地區(qū)具有明顯砂屑顆粒結構特征的砂屑白云巖粒間溶孔中,片狀喉道在晶粒白云巖儲層中占絕對優(yōu)勢,此外當儲層中瀝青十分發(fā)育時可見瀝青收縮孔,其可部分形成管束狀連接殘余孔隙,如圖1所示。磨溪—龍女寺地區(qū)臺內燈四段儲層全直徑孔隙度平均值4.34%,按照儲層孔隙度分類標準,屬于低孔儲層;磨溪—龍女寺地區(qū)的壓汞分析統(tǒng)計結果表明,燈四段存在中—大喉道和小—微喉道兩類,對滲透率貢獻最大的主要是中—大喉道。樣品以微喉道為主(50%),其次為小喉道(33.33%),主要以小喉道貢獻滲透率,中喉最少(16.67%),但對滲透率的貢獻較大。
圖1 臺內燈四段儲層鑄體薄片和掃描電鏡照片(a)縮頸喉道,磨溪17井,5 078.79 m,燈四段,泥晶砂屑云巖,溶孔充填瀝青和白云石,藍色鑄體,單偏光,×25;(b)縮頸喉道,磨溪17井,5 082.3 m,燈四段,砂屑云巖,溶孔充填瀝青,藍色鑄體,單偏光,×50;(c)管狀喉道,磨溪17井,5 077.04 m,燈四段,砂屑云巖,溶孔充填瀝青,藍色鑄體,單偏光,×25;(d)磨溪109井,燈四段,5 109.06~5109.25 m,砂屑云巖,片狀喉道;(e)磨溪109井,燈四段,5 126.43~5 126.56 m,砂屑云巖,縮頸喉道;(f)磨溪109井,燈四段,5 109.06~5 109.25 m,砂屑云巖,瀝青收縮片狀喉道Fig.1 Thin sections and SEM photographs of Dengsi reservoir in inner platform(a)necking throat,Moxi 17 well,5 078.79 m,Dengsi Fomation,micrite arenite dolomite,pores are filled with bitumen and dolomite,blue casting,plane?polarized light,×25;(b)necking throat,Moxi 17 well,5 082.3 m,Dengsi Fomation,arenite dolomite,pores are filled with bitumen,blue casting,blue casting,plane?polarized light,×50;(c)tubu?lar throat,Moxi 17 well,5 077.04 m,Dengsi Fomation,arenite dolomite,pores are filled with bitumen,blue casting,blue casting,plane?polarized light,×25;(d)Moxi 109 well,Dengsi Fomation,5 109.06?5 109.25 m,arenite dolomite,flake throat;(e)Moxi 109 well,Dengsi fomation,5 126.43?5 126.56 m,arenite dolomite,necking throat;(f)Moxi 109 well,Dengsi Fomation,5 109.06?5 109.25 m,arenite dolomite,asphalt contraction flake throat
伴隨著科技進步的推動,儲層微觀孔隙結構研究手段由最初的簡單物性分析向更為先進的實驗測試發(fā)展。常規(guī)研究手段能夠還原沉積成巖過程,明確儲層孔洞成因、類型以及發(fā)育程度,但臺內儲層壓汞數(shù)據表明該地區(qū)孔喉結構復雜,其在對儲層空間展布特征研究上的局限性使其無法滿足研究區(qū)目前勘探、開發(fā)工作中對儲層整體非均質性以及有效性分析的需求。本文采用CT掃描技術嘗試研究臺內燈影組廣義的“孔喉結構”。此次樣品的分析測試在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碳酸鹽巖成藏與開發(fā)重點實驗室完成。測試儀器由美國通用公司生產,儀器型號為phoenix v|tome|x M,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將樣品放置于射線管及探測器之間,利用X-射線對樣品進行穿透,根據不同巖石組分的原子序數(shù)、密度及內部的厚度不同,導致射線穿過后的衰減程度具有明顯的差異,應用靈敏度極高的phoenix v|tome|x M儀器對巖樣進行測量,然后將測量所獲取的相關參數(shù)數(shù)據輸入電子計算機,經過處理,便可形成被檢查巖石樣品三維立體的圖像。通過該技術可展示三維立體圖像的儲層形態(tài),清晰、準確、直觀地展示儲層的內部結構、組成。其突出特點為能夠精確無損地對儲層巖石樣品進行高精度三維圖像CT掃描,空間分辨率為14.9μm,樣品尺寸為25 mm。具體工作流程為:準備樣品—樣品放置于射線管及探測器之間—設置射線相關參數(shù)—探測器校準—設置掃描參數(shù)—掃描樣品保存數(shù)據—掃描數(shù)據重建—分類導出圖像—編寫報告。
針對川中臺內區(qū)燈影組四段3種儲集類型,本文優(yōu)選磨溪—龍女寺臺內地區(qū)3個儲層實驗樣品(圖2)進行高精度三維圖像CT掃描,并開展了相應的三維重構、定量分析與評價:①MX39井燈影組四段溶蝕孔洞的砂屑白云巖—孔洞型;②GS16井燈影組溶蝕孔洞發(fā)育的藻凝塊白云巖—溶孔型;③MX13井燈影組四段針孔發(fā)育的藻紋層白云巖—溶孔型。在CT掃描之前,進行孔隙度鑒定實驗分析,測得樣品①、樣品②、樣品③孔隙度分別為4.54%、4.93%、2.49%,樣品①宏觀發(fā)育大孔—中孔,樣品②宏觀發(fā)育中孔—小孔,樣品③宏觀溶蝕孔洞欠發(fā)育。
圖2 CT掃描實驗巖心樣品宏觀照片(a)MX39(5 299.99)巖心;(b)GS16(5 455.05)巖心;(c)MX13(5 046.9)巖心;(d)MX39(5 299.99)薄片;(e)GS16(5 455.05)薄片;(f)MX13(5 046.9)薄片F(xiàn)ig.2 Photographs of core samples in CT scanning experiment(a)MX39(5 299.99)core;(b)GS16(5 455.05)core;(c)MX13(5 046.9)core;(d)MX39(5 299.99)section;(e)GS16(5 455.05)section;(f)MX13(5 046.9)section
通過CT掃描,我們獲取了直觀的巖心橫縱切面視圖、巖心3D視圖、孔隙3D視圖以及巖心孔隙分布直方圖,并從微觀上定量分析了碳酸鹽巖儲層孔喉的分布特征。
4.1.1 樣品①CT成像特征
在14.9μm分辨率下,根據X、Y、Z3個方向的二維CT成像切片分析,溶蝕孔洞較為發(fā)育,儲集空間類型復雜,不同尺度溶蝕孔洞和裂縫共生,充填情況介于未充填—半充填狀態(tài)之間。在三維空間上,孔洞分布不均勻,非均質性強??紫额愋鸵跃чg孔為主,呈弧形,孔隙邊緣平滑,孔徑介于0.1~2 mm,洞穴直徑最高達到6 mm(圖3)。裂縫空間上呈片狀發(fā)育,有平直型和彎曲型,空間連續(xù)性強,溝通孤立溶蝕孔洞,有效提高了儲層有效性(圖3)。
借助色標能夠直觀、定量反映樣品上孔洞的孔徑分布情況,粉紅色指示孔徑大于等于6 mm,4~6 mm孔徑為黃色至紅色漸變,1~4 mm孔徑為淺藍向綠色漸變,1 mm以下孔徑由深藍色漸變顯示。樣品①在三維空間上洞穴、大孔發(fā)育連續(xù),中小孔隙欠發(fā)育,儲層非均質性強,巖心主要儲集空間由孔徑大于4 mm的大孔、洞組成,孔洞間直接接觸或由孔徑較小的微裂縫溝通(圖3)。
圖3 樣品①儲層CT三維掃描成像及孔徑分布圖Fig.3 Three?dimensional CT scans and core section analysis image of sample from No.1 reservoir
4.1.2 樣品②CT成像特征
根據X、Y、Z3個方向的二維CT成像切片看出,溶蝕孔洞非常發(fā)育,儲集空間類型復雜,以溶蝕孔隙為主體,洞穴、裂縫伴生,幾乎不充填。三維空間上,孔洞發(fā)育連續(xù)性好,各向分布均勻??紫额愋鸵跃чg孔為主,呈弧形,孔隙邊緣平滑,孔徑介于0.02~1.5 mm,洞穴直徑最高達3.5 mm。各種形態(tài)裂縫在空間上呈片狀發(fā)育,切穿溶孔、溶洞使后者達到相互溝通的效果,有力提升儲集空間的有效滲流能力(圖4)。
借助色標對孔徑的反映看出,樣品②在三維空間上大孔洞與微孔隙非常發(fā)育,巖心主要儲集空間由孔徑達到4 mm大孔以及孔徑小于1 mm的微孔隙提供,孔洞間直接接觸或由不同尺度的裂縫溝通(圖4)。
圖4 樣品②儲層CT三維掃描成像及孔徑分析圖Fig.4 Three?dimensional CT scans and core section analysis diagram of sample from No.2 reservoir
4.1.3 樣品③CT成像特征
根據X、Y、Z3個方向的二維CT成像切片看出,溶孔、溶洞欠發(fā)育,空間上不連續(xù),非均質性強,大型溶蝕孔洞全充填,部分針孔未受充填,孔徑介于0.01~1mm之間。裂縫發(fā)育規(guī)模小,空間上連續(xù)性不強,少有與溶蝕孔洞切割,無法有效改善儲集空間連通性(圖5)。
借助色標對孔徑的反映看出,樣品③在三維空間上孔洞欠發(fā)育,且展布不連續(xù),巖心儲集空間不足,雖有個別大孔洞存在,但孔洞相對孤立存在,缺少微裂縫溝通(圖5),滲流能力較差。
圖5 樣品③儲層CT三維掃描成像及孔徑分析圖Fig.5 Three?dimensional CT scans and core section analysis diagram of sample from No.3 reservoir
孔隙的有效性直接由孔隙之間連通性決定,對儲層的三維定量評價僅對孔隙連通性的評價遠遠不夠的,需對構成儲層本身的孔隙和喉道進行定量表征,更加直觀,更加具體。因此本文利用三維數(shù)據體進行二值化分割重構,在e-core軟件中將數(shù)據體設定為孔隙與基質兩種相態(tài),用0、1分別表征,將兩種相態(tài)邊界作為起點,確定兩相之間的中軸位置,并測量中軸上各點距邊界的距離。在孔隙相中將測到的最大距離嵌入等效的紅色球體,代表孔隙半徑;尋找其中最小距離嵌入等效的白色圓柱形棒體(白色),代表吼道半徑[17-18]。通過對儲層孔隙、喉道的提取,建立三維孔喉網絡模型,能夠將孔隙發(fā)育情況與喉道分布在一個三維立方體中直觀展現(xiàn)出來,并能定量計算孔喉半徑、孔隙體積、表面積、孔喉數(shù)等參數(shù)(圖6)。
圖6 樣品①、②、③孔喉球棍模型圖Fig.6 Images of hole throat bat models of samples No.1,2 and 3
樣品①(MX39)中喉道最為發(fā)育,在三維空間上大量代表喉道的圓柱形棒體密集疊加在模型上構成蛛網狀結構,且喉道發(fā)育位置與孔洞位置匹配良好,樣品物性條件好,滲流能力強。樣品②(GS16)喉道較為發(fā)育,能觀察到三維空間中在孔隙之間均分布有指代喉道的白色棒體,局部上有圓柱形棒體疊加形成的片狀結構。樣品③(MX13)中喉道欠發(fā)育,孔隙之間關系孤立,少有喉道連接,樣品物性條件差,滲流能力弱(圖7)。
圖7 樣品①②③喉道數(shù)字化三維圖Fig.7 Digital three?dimensional map of throat samples No.1,2 and 3
將喉道數(shù)據單獨提取,并加入色標定量表征喉道孔徑,建立三維模型,能夠更加直觀判定喉道自身性質,并定量計算喉道相關參數(shù)(表1)。樣品①(MX39)喉道品質最優(yōu),共識別出7 230條喉道,單個喉道發(fā)育規(guī)模大,延伸長平均18.43 mm,平均喉道半徑1.75 mm,總長度達1.30×105mm,總體積達8.16×106mm3,圖像上喉道組合呈花狀向周圍發(fā)散或相互交錯疊加,喉道延伸長、半徑大,有利于連通樣品中大尺度孔洞。樣品②(GS16)喉道品質較優(yōu),共識別出9 041條喉道,單個喉道發(fā)育長度較長,平均11.24 mm,喉道半徑較小,平均0.99 mm,總長度達1.08×105mm,總體積達0.56×106mm3,圖像上喉道組合相互交錯疊加,喉道數(shù)量多、延伸長,有利于與樣品中大量發(fā)育的中、小孔隙相互切割、交匯。樣品③(MX13)喉道品質較差,共識別出5 581條喉道,單個喉道發(fā)育長度平均10.26 mm,喉道半徑平均1.47 mm,總長度較短,僅0.59×105mm,總體積1.43×106mm3,圖像上喉道組合相互獨立存在,局部有重疊,喉道數(shù)量少、延伸短,不利于對樣品中孔隙之間的相互連通。
表1 樣品①②③喉道結構參數(shù)表Table1 Throat structure parameters for samples No.1,2 and 3
不同儲集空間受其形態(tài)、大小的影響在成藏過程中起著不同的作用,據此將其分為孔隙與喉道兩種微觀類型,喉道的大小、類型及分布直接決定了儲層的滲透性,孔喉的優(yōu)越配置關系則制約著儲層的有效性。通過對孔隙半徑分布、喉道半徑、單喉道延伸長度分布等參數(shù)的定量表征,能夠充分反映臺內區(qū)儲層微觀復雜結構性質。
運用數(shù)字化孔隙模型分析孔隙發(fā)育程度和分布特征:樣品①(MX39)共發(fā)育8 288個孔隙,其中小于0.1 mm孔隙7 321個,0.1~1 mm孔隙955個,大于1 mm的孔隙12個,孔洞較為發(fā)育;樣品②(GS16)共發(fā)育32 323個孔隙,其中小于0.1 mm孔隙26 733個,0.1~1 mm孔隙5 576個,大于1 mm的孔隙14個,孔洞十分發(fā)育;樣品③(MX13)共發(fā)育4 034個孔隙,其中小于0.1 mm孔隙3 787個,0.1~1 mm孔隙239個,大于1 mm的孔隙8個,孔洞欠發(fā)育(表2)。因此確定樣品②(GS16)孔隙最為發(fā)育,且大于0.1 mm孔隙占比最大,達18%;樣品①孔隙較為發(fā)育,大于0.1 mm孔隙占比12%;樣品③孔隙發(fā)育少,且大于0.1 mm孔隙占比僅7%(圖8)。
表2 樣品①②③孔徑分布參數(shù)表Table2 Aperture distribution parameter table of samples No.1,2 and 3
圖8 樣品①②③孔隙半徑頻率分布圖Fig.8 Pore radius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samples No.1,2 and 3
定量統(tǒng)計喉道半徑與單喉道長度分布規(guī)律,樣品①(MX39)喉道總數(shù)較多,半徑大于1 mm喉道占比達84%,長度大于10 mm喉道占比92%,有利于流體運移與孔隙間的連通,儲層有效性高;樣品②(GS16)喉道總數(shù)多,半徑大于1 mm喉道占比63%,長度大于10 mm喉道占比85%,較有利于流體運移與儲集體內部溝通,儲層有效性較高;樣品③(MX13)喉道總數(shù)少,半徑大于1 mm喉道占比僅45%,長度大于10 mm喉道占比僅67%,不利于流體運移與儲集體內部溝通,儲層有效性低(圖9)。
圖9 樣品①②③喉道半徑、單喉道長度頻率分布圖Fig.9 Throat radius and single throat length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samples No.1,2 and 3
儲層物性受沉積環(huán)境和成巖作用共同控制,造成儲集層中孔隙類型多樣、孔隙內部結構復雜,導致儲層非均質性強。沉積過程主要控制了巖石礦物成分、結構、分選、磨圓等,而這些因素不同程度的影響了儲層物性。隨著沉積巖埋藏深度的不斷增大,后期的成巖作用不斷改造儲層,導致儲層微觀孔隙結構更加多樣化和復雜化。一般來講,在儲層形成過程中,白云石化作用、表生巖溶作用、埋藏溶解作用對儲層孔隙起建設性成巖作用,壓實、膠結及各種礦物充填作用抑制儲層孔隙發(fā)育起破壞性成巖作用[8-10,19-20]。磨溪—龍女寺臺內地區(qū)震旦系燈影組四段白云巖儲層非均質性更強,儲集空間類型復雜多樣,發(fā)育原生基質孔隙、溶蝕孔洞及不同尺度的裂縫等[18-21],主要受丘灘復合體發(fā)育和桐灣II幕表生巖溶作用共同控制。
(1)有利丘灘復合體發(fā)育程度
燈影組有利沉積相組合類型,無論是垂向演化序列還是平面分異格局,都突出表現(xiàn)為丘灘復合體。丘核以藻凝塊云巖為主,并富含層狀晶洞及窗格構造;丘蓋由藻疊層云巖構成;丘翼發(fā)育藻砂屑云巖。從臺緣至臺內地區(qū)燈四段沉積相和儲層對比中發(fā)現(xiàn)優(yōu)質儲層主要發(fā)育在丘、灘相中,相控作用明顯。丘灘相縱向上主要發(fā)育在燈四上亞段的中上部或頂部,自臺緣帶向東發(fā)育程度減弱,臺緣發(fā)育厚層藻丘微相,臺內以薄層的藻丘、顆粒灘互疊置。與之對應,燈四段儲層也主要發(fā)育在臺緣帶,向東發(fā)育程度逐漸減弱。藻丘和顆粒灘復合體決定了儲層的發(fā)育位置和儲集性能,但丘灘復合體發(fā)育程度存在差異,存在較強的非均質性。西部臺緣帶燈四段地層厚度較大,介于260~340 m,藻丘、顆粒灘體發(fā)育程度高(丘地比>50%);臺內區(qū)地層厚度整體減薄,介于250~290 m,有利丘灘體發(fā)育程度小于臺緣地區(qū)(丘地比30%~50%)[6]。
(2)桐灣II幕表生巖溶作用強度
根據下寒武統(tǒng)印模厚度,結合燈四段頂部灰?guī)r段發(fā)育分布趨勢,編制川中安岳氣田桐灣末期巖溶古地貌圖,其整體表現(xiàn)為東南高、西北低的古地貌格局。由東南向西北方向可劃分為巖溶臺地、巖溶斜坡、巖溶洼地三個地貌單元。巖溶臺地區(qū)主要位于東南部的高石梯東和龍女寺地區(qū),該地區(qū)頂部侵蝕作用強,孔洞層主要發(fā)育在頂部40 m以內,頂部孔洞層發(fā)育較為穩(wěn)定。巖溶斜坡區(qū)巖溶作用垂向影響范圍加深(主要在80 m以內),上部孔洞層發(fā)育,但磨溪地區(qū)頂部孔洞層非均質性較強。巖溶洼地區(qū)受剝蝕、灰?guī)r充填影響,垂向影響范圍加深、順層巖溶作用強,上部孔洞層穩(wěn)定發(fā)育,但頂部孔洞層非均質性較強,主要在距寒武系底界80 m以內。巖溶洼地區(qū)位于臺緣帶磨溪以北的磨溪110井區(qū)附近,為地下水的匯聚泄流區(qū),垂直滲流巖溶帶很薄或不發(fā)育,水平潛流巖溶帶也發(fā)育較差,孔洞層發(fā)育程度低。高石梯主體及磨溪北地區(qū)發(fā)育巖溶殘丘,儲層整體發(fā)育較好,為燈四上頂部優(yōu)質儲層發(fā)育有利區(qū)(圖10)。
圖10 安岳氣田桐灣末期巖溶古地貌圖Fig.10 Karst paleogeomorphology map of the end of Tongwan tectonization in the Anyue gas field
丘灘復合體發(fā)育規(guī)模與遭受表生巖溶作用強度共同決定了儲層微觀孔喉結構差異,結合巖心與3D孔喉模型微觀分析:樣品①發(fā)育于丘灘相沉積有利區(qū),巖性為藻凝塊白云巖,沉積期具有良好原生孔基礎,受后期巖溶作用改造,小孔、縫連通合并形成大尺度孔洞、裂縫搭配的儲集空間(圖2),微觀上孔喉半徑、喉道長度以及喉道體積相對最大,為優(yōu)質儲層(圖3、表1,2);樣品②巖性為藻砂屑白云巖,丘灘相沉積基礎相對減弱,主要依靠后期強烈溶蝕改造形成密集發(fā)育的孔洞—孔隙搭配溶蝕縫提供儲集空間(圖2),微觀上孔喉半徑相對較小,孔隙數(shù)量多、發(fā)育密集,喉道長度最長,依靠孔喉高匹配度提升了儲層有效性(圖4、表1,2);樣品③為受白云石膠結充填泥晶白云巖,非丘灘相沉積形成,巖溶作用效果較差(圖2),微觀上孔隙數(shù)量少、孤立發(fā)育,喉道發(fā)育長度短,孔喉匹配程度低,整體儲層空間少、儲層有效性差。
(1)川中磨溪—龍女寺地區(qū)燈影組為是一套碳酸鹽臺地建造,燈四上亞段儲集空間以溶蝕孔洞為主,具有孔洞類型復雜、儲層非均質性強、孔隙度低、厚度薄的特點。
(2)CT掃描成像技術全面表征了臺內區(qū)燈四段碳酸鹽巖非均質性儲層內部結構,深入揭示了不同品質儲集空間孔隙和吼道在立體上其形態(tài)、大小、分布以及相互連通關系等特征。優(yōu)質儲層在三維空間上孔洞十分發(fā)育,充填少,孔徑大,各向連續(xù)性好,不同尺度裂縫密集發(fā)育,溝通相鄰孔洞,增加連通性;差儲層孔洞在三維空間上欠發(fā)育,受充填嚴重,孔徑小,各向非均質性強,裂縫發(fā)育少且難與孔洞相匹配。
(3)不同品質儲層微觀孔喉定量分析證實,儲集性能受孔喉共同控制,孔隙發(fā)育越多、孔徑越大,喉道發(fā)育越多、半徑越大、延伸越長,越有利于油氣富集成藏。磨溪東—龍女寺臺內區(qū)裂縫發(fā)育區(qū)孔洞型儲集空間是臺內優(yōu)質儲層關鍵勘探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