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近十年朝鮮時代漢語教材研究:現狀與展望

2021-09-24 11:03敏春芳張黎
辭書研究 2021年5期

敏春芳 張黎

摘 要 朝鮮時代漢語教材是研究近代漢語的珍貴域外漢籍之一,劉春蘭(2011)評述了自20世紀五六十年代到21世紀初的學術研究成果。筆者擬以此文為準,立足于新資料的挖掘與整理、專書研究進展、宏觀研究動態(tài)和多維研究空間四個方面,考察朝鮮時代漢語教材研究在近十年的發(fā)展變化,展示朝鮮時代漢語教材在漢字史、語音史、詞匯史和語法史等學術領域的研究進展,探析學界在字典數字化、宏觀體系化、漢韓(滿)語言接觸、漢語教育等研究動態(tài),總結有待解決的問題,展望今后值得深入的研究空間。

關鍵詞 朝鮮時代 漢語教材 現狀與展望

一、 前? 言

朝鮮時代(1392—1910)是朝鮮半島上的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對中國明清兩代一直奉行“事大交鄰”的外交政策,國家設立譯學機構——司譯院培養(yǎng)通曉漢語和中國事務的“通事”與“質正”中國制度和文化的學者,同時還編撰刊行了多種有諺文注音或翻譯的會話課本、字典、韻書、蒙學讀物等漢語教材來推行漢語教學。《老乞大》《樸通事》是韓國從朝鮮高麗到朝鮮時代最重要、最權威的兩部漢語會話書,其間不斷修訂刊行。張美蘭(2016)認為這些從元末至明清不同時期的多種版本,動態(tài)地揭示了400年間朝鮮一直學習北方漢語的歷史事實,也反映了漢語發(fā)展變化的歷史軌跡。

劉春蘭(2011)曾評述了學界自20世紀五六十年代到21世紀初的相關研究成果。近十年,韓日所藏漢語教材新抄本的陸續(xù)發(fā)現和整理出版,極大促進了這一研究領域的日趨繁榮。本文從新資料的挖掘與整理、專書研究進展、宏觀研究動態(tài)和多維研究空間四個方面考察朝鮮時代漢語教材的研究近況,總結前賢研究成果和研究脈絡,同時對今后的研究空間提出一些思考。

二、 新材料的挖掘與整理

不斷發(fā)現的域外新材料,拓寬了學人的視野,也給學術研究帶來新的生機。1998年古本《老乞大》在韓國的發(fā)現,就曾掀起學界研究該書各版本的熱潮。21世紀伊始,域外漢籍的挖掘與整理隨著中、日、韓三國學術交流地深入而蓬勃興起,典型代表有汪維輝(2005)編纂的《朝鮮時代漢語教科書叢刊》(以下簡稱《叢刊》),這批經過點校、整理的文獻匯編收錄了朝鮮時代不同時期的10種漢語教材,為漢語研究者提供了寶貴的原始資料,使之成為21世紀初域外漢籍文獻研究的熱點之一。最近十年,挖掘與整理的新資料主要有《朝鮮時代漢語教科書叢刊續(xù)編》(以下簡稱《續(xù)編》)和“韓國傳世漢字字典文獻”的整理與集成。

(一) 《朝鮮時代漢語教科書叢刊續(xù)編》

汪維輝、遠藤光曉、樸在淵、竹越孝(2011)合編的《續(xù)編》是繼《叢刊》后的又一力作,也是中、日、韓三國學者通力合作的結晶,共收錄了朝鮮時代后期6種9個文本的漢語教材,除《象院題語》外,《騎著一匹》《中華正音》《華音撮要》《關話略抄》《漢談官話》均為海內孤本。這些漢語教材展現了19世紀中晚期中朝兩國下層小商人有關邊境貿易方面的日常生活或往來販賣等活動,語言接近當時的口語,為研究近代漢語、漢語方言和對外漢語教學等增添了極其寶貴的文獻語料。

(二) “韓國傳世漢字字典文獻”的整理與集成

王平領銜的學術團隊在韓國傳世辭書的系統(tǒng)分類、整理研究方面成果卓著。2012—2019年期間,通過與韓國學者的交流與合作,相繼主編出版了《域外漢字傳播書系·韓國卷》(8種)、《中韓傳統(tǒng)字書匯纂》(21卷)、《東亞千字文萃編》和《韓國漢文辭書史料學》,其中有作為朝鮮時代漢語教材的《全韻玉篇》《訓蒙字會》和《千字文》等漢字字典和蒙學課本。這些具有系統(tǒng)性、原始文獻性和綜合研究性的字典和蒙學文獻,填補了域外漢字領域的研究空白,也為漢字文化在韓國朝鮮時代的傳播研究,以及漢語史研究的深入開展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異域文獻。

三、 專書研究進展

朝鮮時代出現過各種類型的漢語教材,以《叢刊》和《續(xù)編》收錄的16種教材為例,其類型主要有漢語會話類、諺解類、評話類和知識類等。會話類教材中《老乞大》和《樸通事》對后世影響最大,還有《華音啟蒙》、《你呢貴姓》(《學清》)、《騎著一匹》、《中華正音》、《華音撮要》、《關話略抄》;諺解類教材有《翻譯老乞大》《翻譯樸通事》《老乞大諺解》《重刊老乞大諺解》《樸通事諺解》《樸通事新釋諺解》《華音啟蒙諺解》等;知識類教材有《象院題語》和《漢談官話》;評話類教材只有《訓世評話》。另外還有《全韻玉篇》《訓蒙字會》和《千字文》等各種學習和研究漢文的字典類和蒙學類教材。

(一) 會話類、諺解類教材

1. 《老乞大》和《樸通事》系列版本

《老乞大》和《樸通事》(以下簡稱“老樸”)是朝鮮時代最重要的漢語教材。從20世紀40年代至今,國內外學界的研究成果不勝枚舉。近十年,“老樸”仍是學者們關注的對象,韓國學者李泰洙(2003)以“版本異文”為角度的研究方法,至今仍是朝鮮時代漢語教材研究的一種有效途徑。

文獻方面,“老樸”各版本的異文研究一直是學界關注的熱點。近期比較關注《老乞大》多次重刊的原因及各版本的訛誤現象。如:汪維輝(2015)認為《重刊老乞大》對《老乞大新釋》的重修主要緣于“改俗為雅”,但語言研究價值不如前者。針對重修中出現各種訛誤現象,關黑拽(2015)探討了古本《老乞大》中表蒙古語諾辭的“那般者”被明清本誤譯的情況。何茂活(2016)校訂了韓國學者鄭光編著的《原本老乞大》索引部分在字形、音注、詞語切分等方面的失誤。這些對版本語料的甄別和考辨對漢語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語音文字方面,“老樸”各版本的諺文注音,也是考察近代漢語語音演變的常用研究角度。朱煒(2012)的博士學位論文建立了首個與《廣韻》數據庫對接的諺譯《老樸》數據庫,歷時考察了數字化處理后諺譯“老樸”7個版本的聲母注音現象,他的相關論文(朱煒2016, 2017)還利用諺文注音材料考證了本土文獻中少見或失載的“焩”“烤”和“? Q”等漢字的音義,但是何華珍等(2019)以宋元以來歷代漢籍語料為例證,對朱文“? Q”字的考證持有異議。張伯偉(2018)主張在域外漢籍研究時應“考鏡源流”。因此,研究異域文獻朝鮮時代漢語教材時,也應加強與本國文獻的相互印證,才能比較準確和全面地認識相關語言現象的歷史性傳承與變異現象。

詞匯方面,李順美(2011a, 2011b)、方一新等(2014, 2018)、華樹君等(2018)先后討論了“老樸”不同版本中的詞匯差異和常用詞演變,其中方一新等更側重于從地域因素來關注《老乞大》的詞匯產生、發(fā)展以及在現代漢語普通話和方言中的沿用流變情況。

語法方面,貝羅貝等(2010)、張蔚虹(2010)、李文澤(2010)、尹海良(2010)、儲澤祥(2011)、陳長書(2012)和高育花(2013)也從“老樸”版本異文的角度考察了量詞、動詞、人稱代詞、方位短語、句末“便是”句、“兒”尾和疑問句的特點與變化等。其中貝羅貝等發(fā)現兩種版本《老乞大》大量使用了通用量詞“個”,無法支持量詞多樣化的“語言量詞循環(huán)變化”假設,并補充認為由于漢語北方話出現了通用量詞“個”,所以這一假設只出現于南方話里。史文磊(2020)還從語體角度討論了不同類型的文本之間,在詞化結構和語義要素表達的演變進度上存在顯著差異,并以四種版本的《老乞大》作為口語體語料,證明了運動事件詞化類型的歷時演變,認為不同語體有其特定的存在價值,口頭語體代表了語言表達的可及度。再次從語體角度證明了《老乞大》的語料價值。

2. 《華音啟蒙諺解》和《你呢貴姓》(《學清》)

《華音啟蒙諺解》和《你呢貴姓》(《學清》)是19世紀后半葉編纂的會話教材,內容主要涉及公務和商務活動,其中《學清》是《你呢貴姓》的另一種手抄本。

近期,關于兩書的語言基礎是北京官話還是東北官話仍有爭議。張美蘭(2011a)一直認為兩書都有北京官話的語言基礎,并從北京官話形成的歷史淵源的角度,解釋了北京官話和東北官話之間具有的密切關系,還建議相關研究的視野應擴大到同期文獻資料,綜合考慮詞語的歷史及其語音、形體結構等,否則只依據詞語的地域特征來論證一些作品的語言基礎是比較片面的。另外,柳玉宏(2011)分析了《華音啟蒙諺解》中的異體字和通假字現象等。

3. 《中華正音》系列抄本

學界發(fā)現朝鮮人在19世紀后半葉編寫了七本題做《中華正音》的教材,其中三本見于韓國,另外四本收錄于《續(xù)編》,但是這四本教材的抄本實際上是三種不同的書,汪維輝等(2011)對此進行了解釋。國內對《中華正音》的研究也較少,目前只看到趙川兵(2017)和程亞恒(2019)分別討論了該書記載了同期域內文獻所沒有記載的連介詞“混/渾”和量詞“沒、沒兒”的來源及對漢語方言影響等,說明域外漢語教科書文獻的確可以補充國內文獻之缺,或可作為漢語及方言研究的語料佐證。

4. “《騎著一匹》系列”抄本

《騎著一匹》也是19世紀后半葉在朝鮮民間流傳的系列漢語會話教材。由于書寫形式、口語詞意義及語句表達方面顯示了不少“原生態(tài)”的記錄特征,殷曉杰(2010)和汪維輝等(2012)先后從文字、語音、詞匯和語法等多個角度,闡釋了該系列教材對東北方言和近現代漢語史的研究價值,汪文更詳細地介紹了此書現存的文本現狀,提出各版本之間源流和關系等疑問,并修正了成書時間應為18世紀末、19世紀初。

由于這些抄本俗字別體眾多,因此出現了大量同音字、近義詞替代等現象。周學峰(2012)考釋了“齊打胡”等俗語記音詞;任玉函(2013a)和張磊等(2019)在考釋各抄本的疑難詞時,除了對照同期其他教材、各類詞典和東北方言的引證之外,還對讀了韓日所藏的不同抄本,參考了諺文標音和釋義,取得了比較令人信服的考釋結論,但是該教材還有許多語詞有待進一步解釋或統(tǒng)一。

5. 《華音撮要》和《關話略抄》

《華音撮要》和《關話略抄》也是海內孤本,對語言研究極有價值。江藍生(2017)發(fā)現多個漢語教材都出現“勾”用作連-介詞的語言現象,認為該詞應是我國晚清時期與朝鮮相鄰近的東北或河北地區(qū)某些方言用詞的真實反映,并從語音、詞義引申理據和現代漢語方言佐證等方面論證了《華音撮要》等文本中的連介詞“勾”的本字是“彀(夠)”,并揭示了“勾、夠、彀”三個字的形義關系。目前還未見到《官話略抄》的相關研究。

6. 《漢語·華語抄略》

韓國學者樸在淵、樸徹庠和崔晶惠(2012)合著的《漢語·華語抄略》實際是兩種朝鮮時代漢語教材,其中《漢語》的14a—35b是會話類教材,而《華語抄略》都是俗語、句子和詞語,沒有會話。汪維輝(2014)評介兩書為研究早期現代漢語和東北方言又提供了一份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并重點討論了俗語、7個東北方言詞和韓國學者的整理本在錄文、??薄它c、詞句理解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為后學者提供了不少寶貴的參考意見。

(二) 評話類、知識類教材

1. 《訓世評話》

成書于15世紀后期的漢語教材《訓世評話》一改“老樸”的會話體例,采用“評話體”文白對照講述中國歷史的傳說和故事。作為研究明初漢語的重要語料,早期學界較側重于疑難詞語的考釋,近十年在語法的系統(tǒng)性和常用詞演變等方面有所深入。

語法方面,劉春蘭(2010)的博士學位論文首次比較充分地研究了該書的稱代系統(tǒng)、副詞系統(tǒng)、介詞系統(tǒng)、連詞系統(tǒng)、助詞系統(tǒng)、詞綴與重疊、特殊句式等,還從語言接觸影響和教材作者母語遷移的視角,探討了書中特殊語法現象產生的原因,填補了《訓世評話》語法系統(tǒng)研究的空白。

詞匯方面,逐漸加強了常用詞的歷史演變和特殊語言現象的考察。張美蘭(2012, 2013)利用同義異文(文白對譯),考察了該書常用詞在明初出現的新舊質素興替現象。丁喜霞(2018)認為有些學者指出《訓世評話》里的一些“非漢語用法”詞匯,其實是白話中保留的文言成分和南方方言成分。這些研究提醒我們在使用域外文獻時,要注意鑒別語料的來源和性質。

2. 《象院題語》和《漢談官話》

《象院題語》和《漢談官話》屬于中國文化知識類教材。日韓學者曾分析過《象院題語》的成書年代、版本、編寫特點和內容等,國內只有《續(xù)編》刊發(fā)了兩書的影印本并做了“解題”。介紹中國政治、歷史、文化和地理背景的《象院題語》,目前只有李光華(2016, 2017a, 2017b)的系列研究,其博士學位論文從朝鮮語的角度出發(fā),探討了該書漢字音的聲韻母系統(tǒng)在歷時和共時角度下的特點,并兼論詞類、句法、朝鮮語語音和語言接觸。對某些具體問題,作者不囿成說,如推測作品的成書年代比《續(xù)編》“解題”所述的1670年提前了40年。但學界對按部類收集了一些常用詞匯和句子的《漢談官話》鮮有論及。

(三) 字典類、蒙學類教材

漢字大約在漢朝到三國時期傳入朝鮮半島,由朝鮮時代司譯院編撰了字典類漢語教材《訓蒙字會》《全韻玉篇》等,對中國歷史語言學、字典編纂學、歷史文化學、漢字傳播史和漢字發(fā)展史等研究極具參考價值,王平(2012a, 2015, 2016a, 2016b)基于數據庫,先后考察了漢語教材《訓蒙字會》的俗稱、“俗術語”和詞綴等。另外,韻書類漢語教材《四聲通解》是著名語言學者崔世珍用正音文字轉寫漢語語音的一部韻書,孫建元(2010)在前期學者李得春、金基石、張曉曼等研究的基礎上,以專著形式進一步探討了其中的“今俗音”問題,對研究16世紀初期漢語語音有一定價值。張新朋(2015)比較了古代朝鮮、日本、越南等國使用《千字文》與《開蒙要訓》這兩種漢語童蒙教材在收字用韻、內容層次以及對后世的影響差異等,反映出漢字啟蒙教育在“漢字文化圈”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近十年來,國內有關朝鮮時代漢語教材研究中“會話類、諺解類”教材成果豐碩,但多集中于專書的個案研究,“老樸”仍是學界熱點,“版本異文”還是主流研究方法。新教材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這一領域研究廣度,但學界對其關注度相對較少。

四、 宏觀研究動態(tài)

專書的個案考察雖是朝鮮漢語教材的研究主流,但近十年,學界已在數據庫建立、語言特征體系化研究、漢韓(滿)語言的接觸影響以及漢語教育的國別化等研究領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一) 字典數字化研究

王平(2012b, 2014)在東亞文化文字圈的學術視野下,提出為中日韓三國傳世漢字字典建立一個集數據存儲和信息檢索為一體的專業(yè)數據庫的必要性,同時介紹了三國字典文獻版本、數據信息分類原則和檢索方式,旨在規(guī)范東亞各國傳世字典數據庫的建設,達到最大限度地共享漢字資源;隨后開發(fā)的“韓國朝鮮時代經典漢字字典數據庫檢索”就是一個面向文本處理的多功能檢索軟件,實現了包括朝鮮時代字典類漢語教材《全韻玉篇》的全文檢索和單字的頻率檢索。該研究成果突出的貢獻是利用數據庫把紙質文獻轉換成了電子文獻,提高了字典類漢語教材價值的利用效率,使?jié)h字文化圈面向中文信息處理的漢字研究取得了載體介質的突破性進展。

(二) 宏觀體系化研究

除了字典類教材已形成了大規(guī)模整理研究外,其他漢語教材的研究也開始從宏觀角度加強了語音和詞匯的綜合或分期研究,強化了時代或地域方面的系統(tǒng)性特征的探討。

語音文字方面,日本學者更科慎一(2018)分析了19世紀末期多部漢語會話課本中的韓文注音的特點,還探討了朝漢之間的語言背景,以及在聲韻系統(tǒng)方面與現代北京話的異同。多種漢語教材有大量的俗字和記音字,對教材的閱讀造成了特殊的困難,雖有單部教材的俗字用字討論,但從整體角度對多部教材的俗字研究尚不多見。

詞匯語法方面,汪維輝(2011, 2018)先后比較了北系官話“老樸”與《訓世評話》的詞匯差異,推測《訓世評話》具有南系官話背景,論證了南北系官話共同融合構成的近代官話的詞匯系統(tǒng)有可能在明代就出現了。陳穎(2016)考察了17—18世紀朝鮮漢語教科書中“了”“呢”“哩”和后期“咧”的諺文兩讀注音和使用情況,發(fā)現“咧”帶有明顯的時代色彩和方言色彩。王衍軍(2013)統(tǒng)計比較了7本漢語教材的能性述補結構,探討了其語言形式、語法意義及歷時演化過程和動因。

岳輝(2008)曾討論過朝鮮時代不同時期的11本官話漢語教材內容和語言意識的嬗變問題,任玉函(2013b)的博士學位論文也從整體視角考察了后期漢語教材的語音、詞匯和一些特殊語法現象,重點以概念義場為背景探討了常用詞、疑難詞、方言詞及俗語的演變和特征。

(三) 漢韓(滿)語言接觸研究

學界早已注意到早期漢語教材《老乞大》存在著因阿爾泰語系蒙古語影響而形成的“漢兒言語”。隨著19世紀中晚期朝鮮漢語教材的整理與出版,學者開始關注朝鮮語、滿語與漢語的關系,這對研究漢語官話史研究,早期北京官話、東北官話史研究及普通話形成研究等極具參考價值。

岳輝(2008)和任玉函(2013b)都認為漢語教材中“非漢語用法”現象源于朝鮮編寫者的母語負遷移的影響。遇笑容等(2013)也發(fā)現《訓世評話》白話部分的一些特殊語言現象可能受到元白話的影響,也可能同時受到作者母語的干擾,是一種雜糅的中介語。日本學者竹越孝(2015)認為朝鮮時代《老乞大》《象院題語》《華音啟蒙諳解》和《你呢貴姓》四部漢語教材中出現的特殊斷句是韓國編寫者受其母語干擾而產生的一種重新分折。趙長才(2013)和竹越孝(2018)先后探討了漢語教材中“是”的用法,趙長才指出這種用作主語或話題標記的“是”是朝鮮漢語教材編寫者將母語的格標記成分帶入漢語的結果,與語言接觸有關。竹越孝進一步指出這種“是”受到了韓語話題標記的干擾。另外,李光華(2017)發(fā)現《象院題語》中的特殊方位詞“里”“上”“根前”等受元代漢語蒙古語的影響。陳丹丹(2017)也比較了《重刊老乞大》和《清文指要》,探討了滿語對漢語的影響。

(四) 漢語教育研究

朝鮮時代是韓國歷史上漢語教育和研究最為活躍和完善的歷史階段,這一時期的漢語教材是朝鮮人近千年來學習漢語的智慧結晶。朝鮮時代不同時期漢語課本文獻的教材類型、編排體例、話題內容和語言特點等,反映了當時朝鮮漢語教育的特點和發(fā)展狀況,體現了其在世界漢語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價值。

20世紀90年代,劉堅、張美蘭、汪維輝等已注意到由朝鮮人編寫的漢語教材里有不少“非漢語用法”。任玉函(2013b)也認為這是由于受作者母語負遷移影響,是二語習得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偏誤。岳輝(2011a, 2011b)、張美蘭(2011b)和陳明娥(2016)分別針對朝鮮時代不同時期、后期和包括朝鮮時代600多年的各類漢語教材,討論了各自教材在內容、編排和體例等特點。另外,學界也從東亞及世界范圍的視角關注漢語教材在域外教學的發(fā)展。李光杰(2015)比較了清末民初同期的韓國和日本的漢語教材中有關東北方言的歷史文獻記錄。李無未(2017)從東亞的地域視角,比較了朝鮮朝、日本江戶明治漢語官話課本和越南漢喃“小學”“蒙學”課本文獻的漢語史價值。周小兵等(2019)突破東亞的范圍界限,比較了明清以來日韓、歐洲本土和僑居地的三類漢語教材在語言觀、語法觀和習得觀制約下形成的編寫異同。各類成果說明漢語教材國別化的研究趨勢日益明顯。

五、 多維研究空間

總結近十年漢語學界對朝鮮時代漢語教材的研究成果,對了解朝鮮時代不同時期不同教材的研究進展、研究動態(tài)都有很大裨益,但仍有諸多問題有待解決。我們從更新研究手段、擴充研究對象、提升語料觀念、整合研究視角和拓展研究思路五個角度,擇要探討朝鮮時代漢語教材中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一) 更新研究手段

朝鮮時代大部分漢語教材資料的系統(tǒng)研究手段比較落后,研究周期長、效率較低。“韓國朝鮮時代經典漢字字典數據庫”軟件為國內漢字研究提供了強大的編輯與查詢幫助,也為其他教材在研究手段方面提供了值得借鑒的范本。在以“大數據”“云計算”為時代特色的今天,其他漢語教材的整理研究非常有必要以這種新理念為指導,建立一個系統(tǒng)而全面的文獻資料信息平臺,對漢語教材的文獻整理和??薄愇牟牧媳容^、語言的定量與定性分析等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從而提升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

(二) 擴充研究對象

綜觀朝鮮時代漢語教材的研究現狀,字典類教材隨韓國傳世字典文獻研究得到了系統(tǒng)性匯集、整理和研究,尤其在數字化、信息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學界除《老乞大》《樸通事》之外,對其他漢語教材的關注度并不高,如后期的《華音啟蒙諺解》、《你呢貴姓》(《學清》)、《騎著一匹》系列抄本、《華音撮要》、《中華正音》系列抄本,《關話略抄》和《漢談官話》更是鮮有論及。另外,大部分研究多以單部教材的微觀考證為主,缺乏從整體角度解釋不同時期多部教材、多種版本的語言體系特征,未能充分開發(fā)其作為近代漢語發(fā)展史研究數據的價值,尤其對漢語教材之間的繼承與發(fā)展關系研究尚不夠。如出現于19世紀中晚期(朝鮮時代后期)的一系列新的漢語教材,多是流傳于民間的抄本,內容基本上皆以中朝邊境貿易為主體,文筆樸實流暢,生活氣息濃郁。汪維輝(2011)曾建議將這些十分相似、語言也極為接近的教材放在一起研究。所以,今后應更加關注朝鮮時代后期漢語教材的宏觀全貌,以彌補學界對朝鮮時代漢語教材研究在全面、系統(tǒng)性方面的不足。

(三) 提升語料觀念

自20世紀70年代,呂叔湘(1977)、朱德熙(1985)、胡明揚(1993)就很重視書面語語法和口語語法差異;陶紅印(1999)、張伯江(2007, 2012)、方梅(2007)、劉大為(2013)、馮勝利(2010, 2011, 2012, 2018)等從功能和修辭等多角度強調了語體對語法研究的意義;漢語史研究也強調“語體是關乎語言研究對象和材料的一個關鍵性問題,也是漢語史研究中一個重大問題”?!罢Z體的差異對語音、詞匯和語法的運用都有很強的制約作用?!保ㄍ艟S輝2020)2同樣,面對朝鮮時代眾多類型的漢語教材,應該充分認識到其內部語體的差異性和復雜性,如《老乞大》以105則對話前后連貫地講述了普通商人的旅行和貿易,白話口語色彩明顯,應屬非正式的日常對話體范圍;《象院題語》的內容涉及中國北方的歷史地理、明朝的政治社會制度文化知識等40篇白話短文,應屬正式的論說體范圍;《訓世評話》是65則關于名賢節(jié)婦的古代故事,每個故事先以文言敘述,后譯之以白話,語言是不均質的,有可能存在語體差異。“不同的語體([±正式]和[±典雅])有不同的語法(亦即語音、詞匯、句法等不同法則),不同的語法反映了不同語體(不同對象、場合、內容等)的需要?!保T勝利2011)因此在研究朝鮮時代漢語教材時,有必要分清這些教材內部的語體差異,如朝鮮時代前后期官方或流傳于民間的漢語對話體會話書,利用可靠的口語語體一定有許多值得挖掘的、同質的語言現象。在研究朝鮮時代漢語教材的文字、語音、詞匯和語法等具體語言問題時多考慮語體因素,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準確判斷并解釋“朝鮮時代活語言”的現象和事實真相。

(四) 整合研究視角

長期以來,學界都是以“漢語”的本體視角看待朝鮮時代漢語教材,對不同教材中存在的內部語言性質差異問題迄今尚未進行細致討論,以《老乞大》《樸通事》為代表的早期研究亦是如此。因此,我們應該注意域外漢語教材所具有的特殊性,其編寫者們既熟知本國語言的特點,又了解漢語的語法體系和語言現象。日本學者竹越孝(2018)在分析朝鮮時代漢語教材中“是”的特殊用法時,就發(fā)現這些教材編纂者的語言背景有所差異,內部呈現出以《老乞大》《樸通事》各版本為代表的“漢兒言語類”和《訓世評話》《華音啟蒙》為代表的“朝鮮漢語類”兩種類型教材。這一研究提醒我們要注意朝鮮時代漢語教材的內部語言性質的差異問題,尤其是后期漢語教材。

因此,不僅要關注這些漢語教材對漢語語言學史發(fā)展所起的佐證作用,還要辨析出漢語教材編寫者受其母語干擾后出現的特殊語言現象。語言接觸的視角依然是大有可為的,同時也對研究者的二語水平提出了要求。

(五) 拓展研究思路

第一,前期漢語教材多集中于語法研究,語音和詞匯研究稍顯不足,但后期教材又多探討詞匯,語音和語法研究較少,尤其是語法研究深度和廣度也不夠。早期許多語法研究,僅將這些教材作為研究漢語的詞法和句法的語料,考察教材中實詞、虛詞、句式、語序、句法成分的發(fā)展脈絡,探討它們在漢語史上的發(fā)展特點、演變機制和趨勢,但是域外漢語教材還是有別于本土文獻,其編寫者母語背景的特殊性決定了語料的特殊性,所以研究者應具備語言類型學視野,從跨語言的角度全面而深入地考察這些域外漢語教材。漢語和韓語分屬不同的語言類型,漢語屬于漢藏語系的孤立語,韓語屬于阿爾泰語系的黏著語。兩種語言在表達這些信息語言系統(tǒng)時有相同或不同的語法手段,但語法范疇作為語法手段表達的語法意義具有人類的普遍性。因此,從語法范疇的角度討論朝鮮時代漢語教材中的語法類別及其表達形式的語法項目,既可以關照漢語語法體系的個性特征,也可顧及朝漢兩族對漢語的不同觀察角度和認知體驗。

第二,當下對漢語教材的語法描述和分析仍很大程度局限在句法和語義框架內,較少涉及話語功能語法功能與會話分析。朝鮮時代編寫漢語教材的目的,是培養(yǎng)具有理解漢語話語信息和一定交際能力的漢語學者,但是學界一般多從靜態(tài)角度描寫和分析對話體會話書中自然口語的句法和語義,缺少從句法選擇、形式驗證、會話序列等方面探討人物在會話交際中所展示出的話語功能。

因此,語法范疇和動態(tài)互動的研究思路,既可以豐富域外漢語教材對漢語語法學史的研究意義,還可以探求朝鮮時代朝鮮人學習漢語時的認知、理解和習得心理。

六、 結? 語

朝鮮時代漢語教材真實反映了漢語從14世紀到19世紀末的發(fā)展狀況,為近代漢語研究提供了鮮活的語料。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國內外學者對《老乞大》《樸通事》為代表的漢語教材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近十年,中、日、韓三國學者不斷加強合作與交流,推動了一系列新資料的挖掘、整理和出版。其中“會話類、諺解類”教材成果豐碩,但多集中于專書的個案研究,“老樸”仍是學界熱點,“版本異文”還是主流研究方法。新教材的出現一定程度上補充了這一領域研究廣度,但關注度相對較低。同時,數字化、體系化、語言接觸和漢語教育國別化等研究領域的發(fā)展,體現了近十年的研究新動態(tài)。

今后,朝鮮時代漢語教材的深入研究應更新研究手段,建立系統(tǒng)而全面的文獻資料信息數據庫;擴展研究對象,加強后期漢語教材系統(tǒng)性研究;提升語料觀念,分清教材內部的語體差異;整合“漢語”本體和語言接觸視角;同時從語法范疇和動態(tài)互動角度拓展研究思路。以數字化、系統(tǒng)性、層次性、動態(tài)性的眼光,充分認識到教材內部語體的差異性和語言的復雜性,才能更加接近域外漢語教材的真實面貌,解釋它們在歷史長河中的繼承與發(fā)展關系,真正實現多部教材和各種版本作為近代漢語發(fā)展史研究的數據價值。

參考文獻

1. 貝羅貝,林征玲.《老乞大》的個體量詞和語言循環(huán)現象之關系.∥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編.漢語史學報(第十輯).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1-9.

2. 陳長書.從《老乞大》諸版本看14至18世紀漢語“兒”尾的發(fā)展.古漢語研究,2012(1): 42-49.

3. 陳丹丹.從《清文指要》和《重刊老乞大》的差異看滿語對漢語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歷史語言學研究(第十一輯).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7: 289-298.

4. 陳明娥.韓國漢語會話教材600多年的發(fā)展變化——以14至20世紀漢語會話書為例.寧夏大學學報,2016(2): 38-47.

5. 陳穎.朝鮮時代后期漢語教科書的“咧”.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16(5):? 92-98.

6. 程亞恒.《中華正音》中的量詞“沒(兒)”及相關問題.中國語文,2019(5): 544-547.

7. 儲澤祥.《老乞大》、《樸通事》方位短語作狀語的異常情況分析.民族語文,2011(3): 45-47.

8. 丁喜霞.關于《訓世評話》中的“非漢語用法”.中國語文,2018(2): 236-243.

9. 方梅.語體動因對句法的塑造.修辭學習,2007(6): 1-7.

10. 方一新.《老乞大》及《老乞大集覽》詞語雜記.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4(1): 10-13.

11. 方一新,王云路編.元明方俗語詞瑣記——以《老乞大》為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歷史語言學研究》編輯部編.歷史語言學研究(第八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140-149.

12. 方一新,王云路.從多版本《老乞大》四組異文看通語詞與方言詞的更替演變.語言研究,2018(1):74-81.

13. 馮勝利.論語體的機制及其語法屬性.中國語文,2010(5): 400-412.

14. 馮勝利.語體語法及其文學功能.當代修辭學,2011(4): 1-13.

15. 馮勝利.語體語法:“形式功能對應律”的語言探索.當代修辭學,2012(6): 1-12.

16. 馮勝利,施春宏.論語體語法的基本原理、單位層級和語體系統(tǒng).世界漢語教學,2018(3): 302-325.

17. 高育花.《老乞大》疑問句研究.求是學刊,2013(3): 137-144.

18. 更科慎一.朝鮮19世紀末期漢語會話書的注音特點.∥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言學論叢》編委會編.語言學論叢(第五十四輯).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8: 85-111.

19. 關黑拽.古本《老乞大》中“那般者”的功能及其譯讀錯訛現象.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5(2): 62-67.

20. 何華珍,逯林威.《樸通事》“? Q”字源流考.古漢語研究,2009(3): 81-90.

21. 何茂活.《原本老乞大》索引指誤.福建江夏學院學報,2016(3): 93-97.

22. 胡明揚.語體和語法.漢語學習,1993(2): 1-4.

23. 華樹君,徐正考.從朝鮮朝時期的漢語教科書看清代漢語詞匯在現代漢語中的發(fā)展.東疆學刊,2018(4): 97-103.

24. 江藍生.“勾、夠、彀”——《華音撮要》連介詞“勾”考源.∥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編.漢語史學報(第十七輯).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1-13.

25. 李光華.朝鮮時代漢語教科書《象院題語》研究.延邊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6.

26. 李光華.朝鮮司譯院文獻《象院題語》中的句式分析.延邊大學學報,2017a(1): 90-96.

27. 李光華.朝鮮朝漢語教科書《象院題語》的特殊方位詞用法探源.東疆學刊,2017b(3): 22-27.

28. 李光杰.清末民初東北方言域外文獻考述——以同時期的韓國、日本漢語教科書為例.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5(3): 55-58.

29. 李順美.《老乞大》《樸通事》常用詞匯研究.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a.

30. 李順美.《樸通事》里“典”和“當”的區(qū)別.語文研究,2011b(2): 61-64.

31. 李泰洙.《老乞大》四種版本語言研究.北京: 語文出版社,2003.

32. 李文澤.《老乞大》的人稱代詞研究——以《原本老乞大》《老乞大諺解》為例.∥四川大學漢語史研究所,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編.漢語史研究集刊(第十三輯).成都: 巴蜀書社,2010: 116-132.

33. 李無未.近代越南漢喃“小學”“蒙學”課本及其東亞漢語教育史價值——兼與朝鮮朝、日本江戶明治時期漢語官話課本進行比較.東疆學刊,2017(3): 1-7.

34. 劉春蘭.《訓世評話》語法研究.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35. 劉春蘭.朝鮮時代漢語教科書研究綜述.漢語學習,2011(2): 98-105.

36. 劉大為.論語體與語體變量.當代修辭學,2013(3): 1-22.

37. 柳玉宏.《華音啟蒙諺解》的用字研究.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1(12): 49-51, 122.

38. 呂叔湘.通過對比研究語法.語言教學與研究,1992(2): 4-18.

39. 任玉函.《朝鮮時代漢語教科書叢刊續(xù)編》本“《騎著一匹》系列”校讀札記.寧波大學學報,2013a(2): 42-45.

40. 任玉函.朝鮮后期漢語教科書語言研究.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b.

41. 史文磊.運動事件詞化類型演變的語體差異——兼論語體與語言面貌及演變方向的關聯(lián)性諸問題.古漢語研究,2020(1): 41-55.

42. 孫建元.《四聲通解》今俗音研究.北京: 中華書局,2010.

43. 陶紅印.試論語體分類的語法學意義.當代語言學,1999(3): 15-24.

44. 汪維輝,樸在淵,姚偉嘉.會話書“《騎著一匹》系列”研究.∥《中文學術前沿》編輯委員會編.中文學術前沿(第五輯).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101-118.

45. 汪維輝.朝鮮時代漢語教科書叢刊.北京: 中華書局,2005.

46. 汪維輝.《老乞大諺解》《樸通事諺解》與《訓世評話》的詞匯差異.語言研究,2011(2): 18-25.

47. 汪維輝.《漢語·華語抄略》札記.∥《中文學術前沿》編輯委員會編.中文學術前沿(第七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 71-82.

48. 汪維輝.《重刊老乞大》對《老乞大新釋》的修改及其原因.語文研究,2015(2): 35-43.

49. 汪維輝.近代官話詞匯系統(tǒng)的形成——以《訓世評話》與《老乞大》《樸通事》的比較為出發(fā)點.南開語言學刊,2018(1): 2-18.

50. 汪維輝.漢語史研究要重視語體差異.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20(1): 1-10.

51. 汪維輝,遠藤光曉,樸在淵,等.朝鮮時代漢語教科書叢刊續(xù)編.北京: 中華書局,2011.

52. 王平.《訓蒙字會》俗稱研究.中國文字研究,2012a(1): 209-219.

53. 王平.韓國朝鮮時代小學類文獻的數字化整理與價值——《域外漢字傳播書系》(韓國卷)·前言.漢字研究,2012b(6): 235-246.

54. 王平.基于數據庫的中日韓傳世漢字字典整理與研究.中國文字研究,2014(1): 217-225.

55. 王平.論韓國朝鮮時期漢字字典的整理與研究價值.中國文字研究,2015(1): 230-236.

56. 王平.《訓蒙字會》收近代漢語詞綴種類與特點.勵耘語言學刊,2016a(2): 114-131.

57. 王平.韓國古代字典俗術語研究——以《訓蒙字會》為中心.中國文字研究,2016b(1): 217-224.

58. 王平.東亞千字文萃編·韓國卷.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2019.

59. 王平,河永三.域外漢字傳播書系.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2012.

60. 王平,河永三.中韓傳統(tǒng)字書匯纂.北京: 九州出版社,2017.

61. 王衍軍.朝鮮時代漢語教科書能性述補結構試析.語言科學,2013(6): 631-641.

62. 殷曉杰.試論《騎著一匹》的語料價值.聊城大學學報,2010(1): 120-123.

63. 尹海良.朝鮮時代《老乞大》和《樸通事》中的漢語句末“便是”句.寧夏大學學報,2010(4): 28-34.

64. 遇笑容,曹廣順.《訓世評話》中的特殊語言現象及其語言性質.∥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歷史語言學研究》編輯部編.歷史語言學研究(第六輯).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3: 152-161.

65. 岳輝.朝鮮時代漢語官話教科書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66. 岳輝.朝鮮初期漢語官話教科書內容研究.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1a(4): 259-261.

67. 岳輝.朝鮮時期漢語官話教科書體例和內容的嬗變研究.社會科學,2011b(10): 258-265.

68. 張伯江.語體差異和語法規(guī)律.修辭學習,2007(2): 1-9.

69. 張伯江.以語法解釋為目的的語體研究.當代修辭學,2012(6): 13-22.

70. 張伯偉,張勇.域外漢籍研究的理論、方法與實踐——張伯偉教授訪談錄.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18(4): 40-48.

71. 張磊,楊榮祥.“《騎著一匹》系列”釋讀補正.∥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編.漢語史學報(第二十輯).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29-37.

72. 張美蘭.19世紀末北京官話背景下的兩部朝鮮漢語教材.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a(2): 63-70.

73. 張美蘭.明清域外官話文獻語言研究.長春: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b.

74. 張美蘭.從《訓世評話》文白對照看明初漢語常用動詞的興替變化.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2(4): 153-162.

75. 張美蘭.從《訓世評話》看明初幾組常用動詞的興替.∥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歷史語言學研究》編輯部編.歷史語言學研究(第六輯).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3: 174-183.

76. 張美蘭.明初漢語常用詞新舊質素的興替變化——以《訓世評話》為中心.安徽理工大學學報,2013(4): 41-49.

77. 張美蘭.明清時期的漢語傳播.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11-18.

78. 張蔚虹.《老乞大》諸版本飲食類動詞比較.漢語學報,2010(3): 89-94.

79. 張新朋.東亞視域下的童蒙讀物比較研究——以《千字文》與《開蒙要訓》之比較為例.浙江社會科學,2015(11): 107-113.

80. 趙川兵.《中華正音》連—介詞“混/渾”用例幾則.中國語文,2017(1): 108-111.

81. 趙長才.《訓世評話》中“是”的兩種用法及其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歷史語言學研究》編輯部編.歷史語言學研究(第六輯).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3: 162-173.

82. 周小兵,張惠芬.明清以來外國人編寫漢語讀本的時間、空間、認知三域分析.學術交流,2019(6):152-161.

83. 周學峰.《騎著一匹》俗語詞拾零.南開語言學刊,2012(2): 40-43.

84. 朱德熙.現代書面漢語里的虛化動詞和名動詞——為第一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而作.北京大學學報,1985(5): 3-8.

85. 朱煒.諺釋《老樸》與近代漢語語音系統(tǒng)研究——《翻譯老樸》聲母系統(tǒng).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86. 朱煒.“焩”、“烤”音義考.語言研究,2016(3): 92-98.

87. 朱煒.“? Q”字音義考——《老乞大》《樸通事》詞匯研究之二.語言研究,2017(4): 110-112.

88. 竹越孝.朝鮮時代漢語教材的內部差異——以“是”的用法為例.南開語言學刊,2018(1): 28-36.

89. 竹越孝.論朝鮮時代漢語教材中的特殊斷句.∥《中文學術前沿》編輯委員會編.中文學術前沿(第九輯).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116-122.

(敏春芳 蘭州大學文學院 甘肅 730020)

(張 黎 蘭州大學文學院 甘肅 730020/

甘肅政法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蘭州 730070)

(責任編輯 馬 沙)

伊宁市| 会东县| 鄂托克旗| 临泉县| 尚义县| 庆城县| 临潭县| 安化县| 淳安县| 民勤县| 宜都市| 忻州市| 新津县| 陕西省| 麻阳| 孝义市| 德州市| 炎陵县| 临潭县| 邮箱| 宽城| 宽甸| 安龙县| 台前县| 泌阳县| 大关县| 丹寨县| 惠安县| 彭水| 廉江市| 山东省| 博罗县| 遵化市| 长武县| 屏山县| 什邡市| 伊金霍洛旗| 越西县| 镇雄县| 长武县| 平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