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內蒙古工業(yè)大學建筑學院 內蒙古自治區(qū)綠色建筑重點實驗室 高 旭 王旭紅 王志強
禮制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上時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禮制的存在使人們形成等級制度、性別觀念和尊卑意識,在建筑中表現為嚴格的建筑規(guī)制、空間布局。等級高、布局復雜的建筑組群體現的禮制觀念明顯。禮制除了規(guī)范人們的生活方式,還可更好地管控社會秩序。本文以喀喇沁王府為研究對象,運用空間句法梳理王府的空間組織關系,結合禮制,對王府的空間布局結構進行解讀。
空間句法作為本文的研究方法,通過建立結構模型對空間展開研究,量化分析空間網絡局部與整體的組織關系,揭示其內在規(guī)律。空間句法理論為我國傳統(tǒng)建筑研究帶來新視角:呂明揚探討蘇州汪宅的空間結構及管控模式;王松通過建立組構模型分別對我國傳統(tǒng)民居和園林建筑的動線組織進行分析。上述學者均運用空間句法手段對我國傳統(tǒng)民居進行分析。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結合社會禮制和使用功能對喀喇沁王府的空間布局進行深入探討。
針對喀喇沁王府的研究包括3個方面:①解讀禮制在王府中的作用;②結合歷史資料與現有研究成果對王府的空間布局進行梳理,總結其布局特征;③運用Depthmap軟件計算王府建筑空間的整合度和視域,并結合禮制與調研結果對句法計算結論進行驗證;④歸納總結上述分析結果,探討研究喀喇沁王府空間布局的意義。
禮制作為古代社會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是維系社會正常運行的內在條件,也影響著我國古代建筑建造的禮制規(guī)范。禮制對于人們的行為與生活方式有制約作用,可通過空間直接體現于建筑布局。清代任啟運的《朝廟宮室考》提出:“學禮而不知古人宮室之制,則其位次與夫升降出入,皆不可得而明,故宮室不得不考?!庇纱丝梢?,禮是建筑建造的準則,建筑則是禮的物化表現。
我國古代建筑除需滿足遮風擋雨最基本的需求外,還需滿足禮制要求。清代具有歷代以來最嚴格的等級制度和詳備的封爵制度,王府作為除皇宮外等級最高的建筑,充分反映封建禮制的等級差異,建造嚴格按照禮制的規(guī)定,如《大清會典》《大清會典事例》對王府的建筑單體、大門、臺基、屋頂和建筑裝飾等有嚴格的規(guī)定。相較衙署、民宅、園林等歷史建筑,王府建筑既有嚴格的等級規(guī)制,又有空間特色,即王府主路建筑需嚴格遵循規(guī)制建造,但其邊路可不受約束,靈活布置。
清朝為防止內亂,維護邊疆穩(wěn)定,聯(lián)蒙抑漢,對蒙古實行“南不封王、北不斷親”“分封以制其力”等政策,對蒙古貴族分封爵位,并在當地敕建府第。不同于北京地區(qū)的王府,蒙古地區(qū)的王府高度自治,且擁有兵權,為“居住—政治—軍事”一體式建筑組群,既是王爺及家眷生活的空間,又是旗內官員的辦公場所,同時還有王府衛(wèi)隊維護安全。本文選取內蒙古王府典型代表喀喇沁王府作為研究對象展開分析,喀喇沁王府在內蒙古現存王府中規(guī)模最大,等級最高,除受《大清會典》影響,王府建造有嚴格的等級規(guī)制外,喀喇沁王府受儒家文化影響,建筑布局與空間組織合乎禮制,王府功能雜而不亂,對其空間解析具有典型性。
喀喇沁王府的營建注重禮制,講求風水,其所處的地理位置三面環(huán)山,面朝喀喇沁旗的母親河——錫伯河,為典型的“負陰抱陽、背山面水”格局。如圖1所示,喀喇沁王府整體分3路布局,以中路建筑為核心,東西分設跨院,但因歲月侵蝕,王府的東西跨院損毀嚴重,目前僅有中路主體建筑得以保存,又因年代不同,王府建筑有所增減。本文以現狀調研結果為主,結合現有研究資料對王府建筑布局進行復原(見圖2)。
圖1 清代喀喇沁王府鳥瞰
圖2 喀喇沁王府平面
中路沿軸線依次設府門、儀門、轎廳、回事廳、議事廳、承慶樓,為典型“前朝后寢”布局,具有很強的序列性:①喀喇沁王府是喀喇沁右翼旗的最高行政機構,在府門兩側分設衛(wèi)隊房和審案廳,為王府的司法機構;②府門之后便是儀門,府門和儀門共同構成王府的正門系統(tǒng);③轎廳則為王府存放王爺、福晉轎攆的地方,其東西配房分別是帶兵梅林與儀仗庫;④穿過轎廳則為回事廳,回事廳是旗內官員的主要辦公場所,在回事廳兩側分別設有茶室,為旗內官員休息、等待召見的空間,此外還在東西配殿設有管旗章京與署印協(xié)理處理旗內政務的空間;⑤回事廳之后便是議事廳(銀安殿),議事廳是整座王府建筑的高潮,為札薩克王爺辦公和召開會議、頒布政令的地方,議事廳的建造年代較晚,是王府晉升親王等級后,按照大清律例進行增建的,其東配房是會客廳,西配房是書畫廳,議事廳是整座王府建筑組群的中心建筑,在議事廳前設有丹陛橋,丹陛橋為皇帝御道,為維護邊疆穩(wěn)定,清順治、康熙、乾隆等皇帝多次到喀喇沁地區(qū)巡察,由此可見喀喇沁王府的重要地位;⑥議事廳之后為王府的最后一進院落——承慶樓,不同于《大清會典》中提出的“大門—正殿—后殿—后寢—后罩樓”布局形式,喀喇沁王府沒有后殿,議事廳后直接為承慶樓,承慶樓所在院落則將后殿和后寢的功能融合,承慶樓主要具有祭祀功能,其東西配殿與東西廂房為王爺和福晉們的生活起居場所,此外,在王府的東跨院增設寢殿,供王府家眷居住。
除中路建筑外,東西兩路建筑布局較自由。
1)西跨院 不同于中原地區(qū)的以東為貴,蒙古人以西為尊,喀喇沁王府將佛堂和祠堂布置于西跨院,其中還有用于祭祀的文廟和武廟、供軍隊駐扎的練武場、招待重要賓客的館驛、王府子弟讀書的書塾。
2)東跨院 為福晉們的生活起居之所及服務性用房,設寢殿、書房、燕貽堂、膳食廳、廚房、倉庫和馬廄等,其中燕貽堂為喀喇沁王府的戲園,位于東跨院的后部,既是王爺和家眷看戲的場所,又可邀請重要客人來此看戲,是一處既對內又對外的模糊空間。在燕貽堂的東面、西面、北面分設4個門:北面2個門對內,主要為女眷通行;西門經夾道與議事廳院落連接,主要供王爺及賓客進入;東門直通服務性用房,為仆人進出之所。
燕貽堂的使用對象雖比較雜亂,但流線不交叉,空間極具彈性,可應對各種生活場景,喀喇沁王府的日常生活與運行機制均圍繞禮制展開。
禮制體現在王府建筑的各個方面,除了嚴格的等級規(guī)制外,其空間布局和性別空間均受禮制約束。借用空間句法手段對喀喇沁王府的空間布局展開研究,在保證基本功能不變的前提下,根據最直觀的視覺感知不被遮擋的原則,將平面轉化為若干個矩形凸空間,即同一空間內任意兩點之間的連線都不與空間邊界相交,然后將其導入Depthmap軟件運算,進而得到喀喇沁王府的空間句法分析圖。
對于王府的空間布局來說,中路建筑作為王府的核心空間,整合度明顯高于邊路建筑,整合度越高,空間的可達性越好。筆者將每進院落的房屋與院落當作1個單元,其集成度關系為:回事廳(1.68)>議事廳(1.42)>轎廳(1.16)>承慶樓(1.12)>府門/牢房/衛(wèi)隊房(0.78/0.79/0.79)。
回事廳在各進院落中整合度最高,說明其可達性最好,回事廳為官員簽到、稟事的主要辦公場所,是人員集聚的場所;議事廳雖為王府中等級最高的建筑,但因王府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官員未經王爺召見不得隨意進入議事廳,故議事廳的整合度低于回事廳的整合度符合禮制規(guī)定;承慶樓作為王爺和家眷的生活起居場所,外人不得隨便進入,故空間整合度較低,此外喀喇沁王府同時還兼札薩克衙門,在府門西側設審案廳,東側設衛(wèi)隊房,功能較集中,空間流動性不高,故整合度為中路最低。
對邊路建筑未進行明確規(guī)定,布局較為靈活,如圖3所示,除中路外,西路建筑的整合度明顯低于東路建筑,西路建筑主要功能為政治活動與宗教祭祀,整體可達性較差,空間私密性較好,而東路建筑處于生活區(qū)域,人流較復雜,與空間句法計算的結果符合。隨著活動半徑增加,空間的可理解性不斷加強,說明局部空間逐步融入整體空間,空間活動豐富,功能更復雜。
圖3 建筑空間整合度分析
禮制還體現為對性別空間的把控,受中原文化影響,男尊女卑的思想日漸深入,司馬光在《居家雜儀》提出“凡為宮室,必辨內外”“男治外事,女治內事”??v觀喀喇沁王府的空間布局,不難發(fā)現,不論是中路建筑,還是東、西路建筑,其前半部分多對外使用,后半部分則對內使用,同時為確保內外有別,王府通過墻和垂花門分隔,保障內宅的私密性,由此可見王府建筑對女性空間有嚴格的區(qū)分。從凸空間整合度分析可看出,內部居住空間的整合度明顯低于外部辦公空間,內宅部分公共性較弱,僅供王爺和家眷使用。為更清楚地描述王府各空間之間的連接情況,筆者將王府的平面轉化為拓撲關系,內外之間的連接區(qū)域顯現,上述區(qū)域多為交通空間,將王府的外部辦公空間與內部私密空間分隔,以避免內外空間的流線交叉與視線干擾。內寢部分的視覺整合度較低,空間私密性較好,符合禮制中內外有別的的要求。此外,從回事廳和議事廳的可視深度得出,回事廳所在院落為旗內官員集會、辦公的場所,其可視深度將辦公區(qū)域串聯(lián),但無法貫穿內寢部分,而議事廳的視覺控制范圍則貫穿中軸線,既兼顧外朝、內寢,又阻止外朝辦公對內寢的視線干擾,在王府整體布局中起把控全局的作用。
考慮到王府內不同人群工作性質不同,其活動范圍均有限制,大部分人在空間中的活動半徑約3~5個拓撲距離,最多不超過7個拓撲距離。隨著拓撲距離增大,整合度越來越集中,前朝辦公部分不斷凸顯。當活動半徑為3個拓撲距離時,整合度的分布相對均衡,各單元空間均以院落為中心,形成各自的活動系統(tǒng),其中中軸線上的空間整合度相對較高,是王府中使用頻率最高的部分,除回事廳所在院落外,王府前半部分中路與東路之間夾道的整合度達2.59,夾道既將王府的中路建筑與東路建筑分開,又是兩路建筑的聯(lián)系空間,夾道東側既是廚房、膳食廳等輔助用房,又是王府親眷和賓客臨時用餐的地方,該區(qū)域外向性較高;當活動半徑為5或7個拓撲距離時,空間之間的聯(lián)系更復雜,前朝辦公部分與后寢部分之間的連接處、中路和東路后半部分之間夾道的整合度凸顯。由此可見,隨著拓撲距離增加,空間輻射半徑不斷擴大,輔助空間的活動頻率逐漸提高。
解讀喀喇沁王府空間布局發(fā)現,回事廳、議事廳及夾道等交通空間在系統(tǒng)中的整合度明顯高于其他空間,結合王府空間布局、使用功能和文化禮制將喀喇沁王府劃分為4個不同的層級:①第一層級 包括府門、儀門、轎廳、回事處、議事廳,上述院落具有明顯的等級秩序,使用人員較為復雜,主要為王府辦公以及舉行重大活動的場所;②第二層級 為王府家眷活動的地方,位于王府后部,私密性較強;③第三層級 包括館驛、書塾、文武廟及府門兩側的衛(wèi)隊房和牢房,與第一層級相似,同樣具有外向性,但上述區(qū)域的功能較為集中,與其他空間的聯(lián)系不強,故將其單獨劃分為一個層級;④第四層級 既無第一層級的序列感,又無第二層級的庇護感和第三層級的集中性,但卻是維護王府日常生活的必要空間。上述4個層級共同構成王府的空間網絡,維護王府的空間秩序。
喀喇沁王府為蒙古地區(qū)王府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建筑形制、空間布局、日常行為嚴格遵循禮制,因其地理位置和服務人群的不同具有獨特的功能和布局,且有較高研究價值。本文通過對喀喇沁王府的空間布局研究,深化對王府建筑文化的認知,以期為蒙古地區(qū)其他王府的研究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