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今
郭毓川先生對學(xué)生說了兩則發(fā)人深省的真實故事。
故事之一:
一日,他到圣淘沙去,觀賞海豚表演。那天,炙陽如火,肌膚被曬得隱隱作痛。坐在第一排的,全是稚齡幼兒。為了替心愛的孩子抵擋毒花花的陽光,母親們撐開了大大的洋傘。遠遠看去,那一把把洋傘,猶如一朵朵五彩蘑菇,亮麗而又固執(zhí)、專注而又頑強,以“人造的清涼”守護著一份份不老的親情。可是,這些把孩子當成心肝寶貝的母親,根本沒有想到,這些大洋傘,卻和野生的毒蘑菇?jīng)]有兩樣──它們把后面觀眾的視線全都擋住了。
在孩子們的眼中,她們是“無私”的母親;可是,在大眾的眼里,她們卻是“自私”的婦女。最為可怕的是,她們的行徑造成了別人的不便,她們卻毫不在乎,她們一心認定,只要有了“愛”作“盾牌”,她們便可以冠冕堂皇地變?yōu)椤按騻愕暮蜕小薄?/p>
故事之二:
有一天,他經(jīng)過一座組屋時,看到一名身穿校服而一臉清純的少女,興味盎然地蹲在地上喂野貓。只見她慢條斯理地打開一罐美味的貓食,倒在白白的紙盤里,溫柔地招呼貓兒,要它吃。饑腸轆轆的野貓,毫不客氣地大快朵頤起來。它吃,她看;貓兒愜意,她快樂。不消三兩下子,紙盤里的貓食便被吃得干干凈凈了。這時,人貓兩散──腦滿腸肥的貓兒步履蹣跚地走開,心滿意足的少女步履輕快地回家,只剩下那空空的罐子和邋遢的紙盤。郭毓川詼諧地說道:“少女大概忘了,貓兒是不吃罐子和盤子的?!?/p>
這名少女,以細膩的愛心照顧了貓兒,卻任意污染了周遭的環(huán)境而心無愧疚。值得注意的是,環(huán)境被污染,她卻可能一點感覺也沒有。
許多人,在行事時,一味只從自己的立場來考慮問題,至于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會對他人造成任何的不便、不快與不良的后果,他們漠不關(guān)心。更甚的是,出了問題之后,他們不自我檢討,反而快速地將矛頭指向他人,推卸責任。
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多面性,可是,當大家習(xí)慣了以單一的觀點來看待事情,以單一的方法來解決事情,便是麻煩產(chǎn)生的開端了。
就我認為,各個機構(gòu)在制定政策時也是一樣的,有些政策,只為一小部分人帶來眼前些微的利益,卻在大部分人心上投下了永遠的陰影,甚至,造成了一定的后遺癥;制定政策者,能不三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