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得亮
新課改要求,語文教學要更有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要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僅靠教材中提供的篇目數(shù)量是遠遠不夠的,所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
而閱讀名著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途徑。教育部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中,每冊都增添了兩部分“名著導讀”內(nèi)容,并配有“讀書方法指導”。可見,是非常重視學生名著閱讀的。
由于名著要比一般的課文內(nèi)容更加豐富,篇幅也更長,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就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因此也更能讓學生在自我閱讀中逐漸地靜下心來,提高閱讀的專注度,科學、合理地規(guī)劃閱讀的速度和數(shù)量,更全面地、系統(tǒng)地思考在閱讀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不知不覺中,就會對閱讀產(chǎn)生興趣,并慢慢地喜歡閱讀,從而能夠越來越主動地、廣泛地、大量地去閱讀了。在閱讀興趣提高的同時,閱讀能力也會相應地得到提高,“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的目標也就會逐步地實現(xiàn)了。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雖然規(guī)定了初中階段學生“每學年要閱讀兩三部名著”,但并沒有就名著閱讀教學的指導思想和方式方法作出說明,所以教師也在不斷地思考,不斷地探索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或模仿學習,或憑著自己的想法和經(jīng)驗操作,而有時最終結果往往事與愿違,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不是方法失之偏頗,就是做法過猶不及。
有的教師是放任式的由學生自讀,不具體說明讀什么、怎么讀,只規(guī)定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nèi)必須看完某部名著的章節(jié)或頁數(shù),至于學生讀得如何則不聞不問,也不顧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看書的快慢不同,在規(guī)定的時間里,有的學生提前看完,有的學生大致看看,有的學生根本就不能讀完,閱讀的效果就會有好有差,既達不到教師的預期目標,還浪費了學生的時間和精力。
有的教師則是全面掌控型的,很怕學生在閱讀中有疏忽或遺漏,又擔心學生這里看不懂,那里理解得不深刻,甚至會像分析課文一樣去教名著,細致地講述更多的內(nèi)容,研究寫法,品味語言,體會情感,盡可能地面面俱到,害怕講少了學生不會。而這正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閱讀教學建議相背離?!伴喿x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學生由于知識儲備和經(jīng)驗閱歷有限,對于名著內(nèi)容和思想的理解較為膚淺,這是正常現(xiàn)象。如果教師要求學生把名著讀得多么透徹,反而是強人所難,與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背道而馳了。隨著學生的成長,再讀的時候,思考問題就會越來越全面、深入,理解得會更清楚、深刻,逐漸地就會讀懂名著了。所以說,書常讀常新,就是這個道理。
學生是獨立的個體,在閱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有自己的解讀,也會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誤讀,這是很正常的。教師應該對學生個性化地閱讀名著加以點評、指導和表揚,這符合閱讀的規(guī)律,“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也是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也正是閱讀的魅力所在。對閱讀中出現(xiàn)的錯誤及時糾正就可以了,教師不能用自己的分析和理解代替學生對名著的解讀,不能急于求成,揠苗助長。對學生閱讀施加過多的干涉,反而會限制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這種做法得不償失,更是不可取的。
教師要運用自己的學識和技法“指導、引領和點撥”學生閱讀名著,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例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為例,上一堂有關《朝花夕拾》的名著鑒賞課,引領學生一起去了解作者兒童時期的生活,對比在百草園與在三味書屋的生活,理解其在心理上的感受和變化,并結合自身實際,進行賞評,給學生樹立一個閱讀其他篇目的范式,讓學生在實踐中模仿和探索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有個教師在上《朝花夕拾》的交流課時,采取由一點出發(fā)橫向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閱讀,以作者的愛或恨為出發(fā)點,找出整部書中作者的“所愛”和“所恨”?!皭邸钡姆矫?,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是對童年無憂無慮生活的愛,在《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中是對長媽媽的愛,在《藤野先生》中是對藤野先生的敬愛等等。用一個點把整部書的內(nèi)容串聯(lián)起來,巧妙地引導學生由關注一篇文章到關注整部名著。學生學到了方法,也了解了內(nèi)容,并體會到了作者的情感,可謂一舉多得,效果顯著。
又如,有個教師在上《西游記》導讀課時,引導學生抓住大師兄名字的發(fā)展變化,從一個人物的名字出發(fā),縱向貫穿整部名著,先從“石猴”開始,到“美猴王”,到“孫悟空”,到“弼馬溫”,到“齊天大圣”,到“孫行者”,最后到“斗戰(zhàn)勝佛”,用名字的變化打通對人物從頭到尾的關注,再把相應的名字對上相應的情節(jié),就把整部《西游記》的內(nèi)容囊括在內(nèi)了。而學生在興趣的引領下,就會越來越喜歡閱讀名著,并逐漸地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所以好的方法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也就只能事倍功半了。
從名著閱讀的考試上看,教育部也未對此作出任何規(guī)定,各地區(qū)考試的內(nèi)容和方法各有不同,在篇目上大都是基于教材中名著導學部分而或增或減,所占分值也有多有少。但是,師生對閱讀名著的重視卻是劇增,無論學生是在家里還是在學校里,都有閱讀名著的布置和安排,至于假期,那就更不能少了這份作業(yè)了。教師似乎把名著閱讀的注意力都轉移到了如何應對考試上了,有的教師甚至不惜耗時費力,編制出各種名著的習題集或復習資料,大印特印,讓學生狂讀狂背。一味地追求分數(shù),使教師忘了學生閱讀名著的意義,學生自己也失去了閱讀名著的興趣。
考試是為檢查和掌握學生閱讀名著的情況,是為了鍛煉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是為了提醒學生要認真閱讀名著,而不是要考驗學生的背誦能力,所以題目不應出得過細。如《傅雷家書》的內(nèi)容特點,其中一個是涉及了很多具體的時間節(jié)點,如果試題要學生回答傅雷的某封信是寫于哪年哪月哪日,那么這道題考查的意義和價值何在呢?更不能出偏題、怪題來難為學生,彰顯命題者的水平。
檢查學生名著閱讀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不一定必須要單獨設題,可以放入論述類、文學文本類等閱讀中,也可以設為考查,或抽測、抽查等形式??傊?,不管是考試還是考查,都應從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的角度出發(fā),這有助于調(diào)動學生閱讀名著的積極性,應該讓認真閱讀名著的學生讀有所得,考有所喜。
名著閱讀教學應不忘初心,在教與考的問題上教師要把握好原則,把握好度,須消除功利思想,力戒浮躁之風。要靜下心來多花時間鉆研名著教學的方式方法,扎實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能力。
作者簡介:江蘇省鎮(zhèn)江市丹陽市吳塘實驗學校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