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 查洪德
軋軋旃車轉(zhuǎn)石槽,故關(guān)猶復(fù)戍弓刀。連營突騎紅塵暗,微服行人細路高。已化蟲沙休自嘆,厭逢豺虎欲安逃。青云玉立三千丈,元只東山意氣豪。
石嶺關(guān),或稱白皮關(guān)、石嶺鎮(zhèn),位于太原北、陽曲縣大盂鎮(zhèn)上,東靠小五臺,西連官帽山。山勢峻險,關(guān)隘雄壯,處太原通往忻州及代、云、寧、朔的交通要沖。貞祐四年(1216),蒙古軍再來山西,元好問避難途經(jīng)石嶺關(guān),作詩以記所見。這首詩看似平易,但解讀起來還有一定難度。困難在于“猶復(fù)戍弓刀”的莫名其妙?;剡^頭來看,“旃車”,是誰的車?軍用的還是逃難者的?破解這些疑問的關(guān)鍵,是第一聯(lián)兩句的關(guān)系。
軋軋,車行時輪軸摩擦發(fā)出的響聲。旃車即氈車,用氈作車衣的車。石槽,當(dāng)指車輪長期碾壓在石板路上磨出的槽溝。故關(guān),古老的關(guān)隘,庾信《別周尚書弘正》:“扶風(fēng)石橋北,函谷故關(guān)前?!豹q復(fù),依然,仍舊。戍弓刀,有手執(zhí)兵的士兵戍守。這首詩的首聯(lián)是倒入法,按詩意,是“故關(guān)猶復(fù)戍弓刀,軋軋旃車轉(zhuǎn)石槽”,盡管敵情嚴峻,但關(guān)隘依然有軍隊防守,既然如此,百姓應(yīng)該放心安居,但詩人看到的卻是“軋軋旃車轉(zhuǎn)石槽”的逃難人流,說明老百姓不相信金軍能夠守住關(guān)隘。明白了這一點,全詩之意就豁然開朗。
第二聯(lián)承第一聯(lián),寫金軍表面的氣勢和百姓逃難的艱難。連營,連綿不絕的營寨。突騎,精銳驍勇,可用來突擊敵軍的騎兵。紅塵暗,行軍揚起的飛塵遮蔽天日。微服,即便服,平民穿的衣服。李白《魯郡堯祠送竇明府薄華還西京》有“角巾微服堯祠南”。細路高,山上高處的小路,言民眾走山上小路逃難。一方面是金軍“連營突騎紅塵暗”,看似氣勢如虹,豪氣沖天;一方面卻是百姓的“微服行人細路高”,不避艱難地外逃,為什么?
第三聯(lián)言明:“已化蟲沙休自嘆,厭逢豺虎欲安逃?!毕x沙,泛指死于戰(zhàn)亂的軍民?!侗阕印罚骸爸苣峦跄险?,一軍盡化,君子為猿為鶴,小人為蟲為沙。”豺虎,即豺狼虎豹,比喻兇狠殘暴的入侵者。杜甫《久客》:“狐貍何足道,豺虎正縱橫?!眱赡昵?,蒙古軍曾攻破忻州屠城,多少親人鄰里慘遭屠戮。現(xiàn)在看來,那次死去未必不幸,因為同樣的災(zāi)難就要再次降臨。死的恐怖比死去更可怕。這一聯(lián)每句作兩節(jié)讀:“已化蟲沙/休自嘆,厭逢豺虎/欲安逃”,上四下三分別是兩個短句,組合在一起形成七字句,大意是說:先前已死去的人們,不要哀嘆自己的不幸;而今的人們,不管怎么不愿意遇上蒙古兵,但無奈,又能逃到哪里去呢?百姓已經(jīng)對金軍失去信任,對生命與前途失去信心,多么悲哀!
石嶺關(guān)東不遠是系舟山。在萬眾逃難一片驚慌、生命無所寄托時,唯有東山屹立不動,“青云玉立三千丈”,茫茫天下,只有“東山意氣豪”。“青云玉立”即玉立青云,亭亭玉立高入青云?!皷|山”指忻州東面的系舟山,又引申指東晉隱居?xùn)|山的謝安,“東山再起”后,打敗入侵的苻堅,拯救國家于危難之中。李白有詩:“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凈胡沙?!保ā队劳鯑|巡歌》)“元只”即“原來只有”,“元”同“原”。原來如此“意氣豪”的,只有“東山”,而今何處去找挽救危局的東山謝安石?詩的最后發(fā)為浩嘆:危難之際,需要英雄而世無英雄。
憔悴南冠一楚囚,歸心江漢日東流。青山歷歷鄉(xiāng)國夢,黃葉瀟瀟風(fēng)雨秋。貧里有詩工作祟,亂來無淚可供愁。殘年兄弟相逢在,隨分虀鹽萬事休。
在金亡前的幾年,元好問大部分時間在今南陽一帶為地方官,還在登封買田修宅安了家。正大八年(1231),他內(nèi)遷尚書都省掾到汴京任職,并沒有攜家同往。在汴京,他經(jīng)歷了圍城中死亡的威脅,城破時的生死之劫。自天興二年(1233)五月,元好問被蒙古軍羈管聊城,在這里度過了一年多近似于拘禁的生活,所謂“家亡國破此身留,留滯聊城又過秋”(《送仲希兼簡大方》)。在聊城的生活,他用“九死余生氣息存,蕭條門巷似荒村”(《秋夜》)描述。困頓寂寥中,他自然無時不在思念家人。但這段時間,明確以思歸為題的詩,現(xiàn)在所見,只有這一首,且是一首記夢詩。他把日積月累對家鄉(xiāng)的思念,都傾注在這一首詩里了。詩歌表達了詩人鄉(xiāng)思之切和現(xiàn)實的無奈。夢歸,即夢中歸鄉(xiāng)。這里的鄉(xiāng),不是家鄉(xiāng)忻州,是他后來居住的登封之家。
詩題是《夢歸》,但首聯(lián)卻沒有說到夢,而是從類似囚徒生活的憔悴和鄉(xiāng)思如江漢之流的綿長不斷說起,因“歸心江漢日東流”所以才有夢。憔悴,臉色不好,有困頓萎靡、憂戚煩惱等義。劉向《九嘆·憂苦》:“倚巖石以流涕兮,憂憔悴而無樂?!蓖跻葑ⅲ骸爸行你俱玻瑹o歡樂之時也?!薄澳瞎凇薄俺簟倍贾缸约寒?dāng)時的身份,大致相當(dāng)于囚徒。典出《左傳·成公九年》:“晉侯觀于軍府,見鐘儀,問之曰:‘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焙笥米髑敉街Q。當(dāng)時元好問以舊金官員被羈管,所謂羈管,原是宋代對犯罪官員的處理,安置在地方,加以拘禁管束。首聯(lián)上句寫當(dāng)時處境,下句說在拘禁中日日思歸。“歸心”點題,又是整首詩的血脈。
第二聯(lián)才說到夢,而寫夢只有一句,還是夢醒后對夢境的追憶。夢中鄉(xiāng)國,只用“青山歷歷”四個字表述。歷歷,分明可見,言夢醒后還清清楚楚憶得起夢中情景,夢中家鄉(xiāng)青山歷歷可見。親情的溫暖,家居的愜意,都包含在這讓人懷念的“青山”里了?,F(xiàn)實的荊榛滿目,干戈遍地,哪里還有“青山”的明秀?夢醒之后,詩人從家鄉(xiāng)的暖心,跌回到現(xiàn)實的蕭瑟之中,不見了“青山歷歷”,而只有“黃葉瀟瀟”,秋意愁思,纏繞心頭。瀟瀟,風(fēng)雨吹打樹葉發(fā)出的蕭颯凄清之聲。我們可以想見此時詩人是多么悵惘。一夢醒來,再難入睡,思緒紛亂,愁悶難遣?,F(xiàn)實與夢境形成強烈對比,更增強了詩人對祥和鄉(xiāng)居生活的向往。
他本不想寫詩,只想用淚水消解胸中郁悶。可偏偏詩思攪擾腸肚,更添煩亂,折磨得他無法安寢,淚也早已流干,愁苦已無法排遣,也即“貧里有詩工作祟,亂來無淚可供愁”所表達的意思。工,善于。作祟,作怪,原指鬼魅作怪,這里指攪擾思緒,使之難以安睡。楊萬里詩:“睡去恐遭詩作祟,愁來當(dāng)遣酒行成?!边@一聯(lián)寫夢醒后的思緒,紛亂愁苦,不言思歸,不離鄉(xiāng)思,思緒因思鄉(xiāng)而起,愁苦為不得歸而生,寫得深摯。“供愁”的“供”字用得奇特,無法確解,又感覺特別貼切。按李商隱《代贈二首》其二:“總把春山掃眉黛,不知供得幾多愁?!痹脝枴耳p鴣天·妾薄命》用其語:“天也老,水空流,春山供得幾多愁。”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化用作“遙岑遠目,獻愁供恨”,這里卻說“無淚可供愁”。“貧里”“亂來”,說明其苦情愁緒都蓄積已久。
最后一聯(lián),“殘年兄弟相逢在,隨分虀鹽萬事休”,從“夢”“歸”中脫出,不寫夢不寫歸,而寫自己的心愿,寫人生最基本的心愿,即親人相逢共處,而今卻成了詩人最高的、全部的,又難以實現(xiàn)的愿望。殘年,晚年所剩余的歲月。當(dāng)時元好問四十五歲,自感年歲漸老。隨分,隨便,言對生活沒有什么要求。唐姚合《武功縣中作》詩之八:“只應(yīng)隨分過,已是錯彌深?!碧~鹽,腌菜和鹽,指粗茶淡飯的清貧生活。這兩句是說:晚年只要兄弟相聚,隨便吃些粗茶淡飯,也就心滿意足了,此生別無所求。讀到此,還有何言?唯有一聲嘆息而已。
鄉(xiāng)思、思歸,是中國詩歌最重要的話題之一,作品之多,難以數(shù)計。元好問這首詩,選擇從夢中歸鄉(xiāng),醒來惆悵這一角度來寫,是比較成功的。唐人殷濟有《夢歸還》,第一首是:“春來相思每隨風(fēng),萬里關(guān)山想自通。夢里宛然歸舊國,覺來還在虜營中?!鼻榫芭c這首詩近似,但情感之深摯、感人之力量,與元好問此詩相去甚遠。
暗中人事忽推遷,坐守寒灰望復(fù)燃。已恨太官余麯餅,爭教漢水入膠船。神功圣德三千牘,大定明昌五十年。甲子兩周今日盡,空將衰淚灑吳天。
甲午,金哀宗天興三年(1234),蒙古窩闊臺汗六年。這一年正月,蒙宋合攻金哀宗所在的蔡州(今河南汝南),十日,宋軍攻破南城,金哀宗在幽蘭軒中自縊身死,金朝至此滅亡。除夕之夜,元好問在羈管地聊城,亡國這年的最后一天,兀然獨坐,望東南灑淚,寫了這首哀痛的詩。
甲午除夜,這是金天興三年的最后一天。盡管這一年,金流亡朝廷只存在了十天,但畢竟有了這個“天興三年”。元好問不用“天興三年除夕”,因為在寫詩時,那個朝廷已經(jīng)不存在,只好用“甲午”。歷史上有了“天興三年”,可這一年也到了最后一天,要“盡”了。過了今天,不僅這一年一去不復(fù)返,“天興”這個紀年也將永遠成為過去,金朝一百二十年的歷史也就“盡”了?!氨M”是這首詩的關(guān)鍵詞。在元好問心里,這個除夕,非同一般,它是一年的結(jié)束,更是一個時代的結(jié)束。明天進入明年,就與一個留不住的時代告別,就與金朝毫無關(guān)系了,金朝成為金代,成為歷史。作為舊金官員,元好問是多么的不情愿,他想留住歷史,想讓時間靜止,想讓舊朝復(fù)活,但這一切都不可能。傷感的是,越想留住時光,越覺歲月遷移之快,時光流逝,似在“暗中”,不知不覺已經(jīng)逝去,首句“忽推遷”三字,極好地表達了這一特殊時間點。推遷,推移變化,這里指朝代更迭、時光流逝帶來的人心變化。這是元好問這樣身份的人的獨特感受?!昂觥笔求@奇地發(fā)現(xiàn)時光已經(jīng)過去,吃驚以后,冷靜想來,感到自己癡情到傻,竟然“坐守寒灰望復(fù)燃”,毫無結(jié)果地等待盼望著死灰復(fù)燃?!妒酚洝ろn長孺?zhèn)鳌酚涊d,大臣韓安國被捕入獄,“獄吏田甲辱安國,安國曰:死灰獨不復(fù)燃乎?”元好問用這一典故,指空想已亡的金國再起。
那么這“灰”是怎么“寒”的?關(guān)鍵的兩個節(jié)點:汴京被圍,蔡州之難,這是舊金臣子元好問最痛心的事,金朝就這樣滅亡了,他不想直說,就借兩個典故道出:晉愍帝的斷糧,周昭王漢江船解?!耙押尢儆帱D餅”,太官,官名,掌管皇帝的飲食。余麯餅:只剩下麯餅。麯餅是餅狀的酒麯子?!稌x書·愍帝紀》:“冬十月,京師饑甚,米斗金二兩,人相食,死者太半。太倉(京師糧庫)有麯數(shù)餅,麴允(人名)屑為粥以供帝,至是復(fù)盡?!边@里借指金汴京城中糧盡,《金史·哀宗本紀》天興元年十一月,“京城人相食”?!盃幗虧h水入膠船”,爭教,即怎叫、怎讓。膠船,膠黏合的船?!妒酚浾x》引《帝王世紀》:“(周)昭王德衰,南征,濟于漢,船人惡之,以膠舟進王。王御船至中流,膠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沒于水中而崩?!边@里借指哀宗遇難事。
死灰不會復(fù)燃,但當(dāng)初也曾是熊熊烈焰,大金朝也曾如日中天,“神功圣德三千牘,大定明昌五十年”,這兩句可以調(diào)換過來讀:大金朝有大定、明昌五十年的盛世,以世宗、章宗為代表,大金的治績有說不完的神圣功德。神功圣德,神圣功德,指金治理天下的功德。三千牘,極言書寫文字之多。宋劉攽《酬王定國》:“上書略數(shù)三千牘,掉鞅何煩七十城。”這句說,金朝治理中原,有文字寫不盡的神圣功德?!按蠖ā薄懊鞑保鸲κ⑵趦蓚€代表性年號,大定為金世宗年號(1161—1189),明昌是金章宗年號(1190—1196)。金章宗在位十九年,先后有三個年號,即明昌、承安、泰和,這里以明昌代章宗在位時期。世宗、章宗在位共四十八年,五十年是舉其整數(shù)?!督鹗贰な雷诒炯o》:“當(dāng)此之時,群臣守職,上下相安,家給人足,倉廩有余,號稱小堯舜。”史稱大定明昌盛世。這樣的政權(quán),應(yīng)該長久,綿延不絕,為什么就滅亡了呢?“甲子兩周今日盡”,點破題目,回應(yīng)首句“忽推遷”,完成詩的完整結(jié)構(gòu)。
從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收國元年乙未(1115)立國,至金哀宗天興三年甲午(1234)國滅,恰好120 年,也即“甲子兩周”。120 年的大金亡于此際,詩人只能灑一掬哀傷淚。衰淚,老淚,老年之淚。吳天,吳地的天空,因蔡州城為南宋軍攻破,故望吳天而灑淚?!翱諏⑺I灑吳天”回應(yīng)次句“坐守寒灰”,補足詩意。南望“吳天”而灑淚,吳天之下是南宋,是宋軍攻破蔡州,哀宗自盡。也許有人會說,南望“吳天”,想到滅金的宋,他應(yīng)該憤怒與仇恨,不應(yīng)灑淚呀。確實,金的滅亡,在元好問是一個不能接受的事實。國無道當(dāng)滅,可金朝的皇帝是有道之君呀,怎么就滅亡了呢?金的滅亡,在元好問心里,不能說沒有對敵國的憤怒,但更多的是無奈與哀傷,不是咬牙而是灑淚,“興亡誰識天公意”(元好問:《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亡國的原因,只能付之不可知了。元好問所撰《續(xù)夷堅志》有這樣一條:“古人上壽皆以千萬歲壽為言,國初種人純質(zhì),每舉觴惟祝百二十歲而已。蓋武元以政和五年、遼天慶五年乙未為收國元年,至哀宗天興三年蔡州陷,適兩甲子周矣!歷年之讖遂應(yīn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