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奕
(常州市第一中學,江蘇常州213000)
從叢教授曾提出“中國文化失語癥”的概念。他指出“學生一旦進入英語交流語境,所表現(xiàn)出的中國文化底蘊就顯得蒼白”[1]。近年來,隨著英語教材中中國文化內容的增添,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增強,但仍存在文化自信缺失的現(xiàn)象。究其原因:一方面,學生缺乏對中國文化的認識,或者說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仍停留在表層,而無法觸及文化價值觀的內核;另一方面,學生在理解中國文化的同時,缺乏用英語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無法準確運用表達中國文化的相關詞匯,在跨文化交際中存在障礙[2]。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傳承文化的重要途徑和方式。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文化意識目標被明確提出,即要培養(yǎng)學生“獲取文化知識,理解文化內涵,比較文化異同,汲取文化精華,形成正取的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強的良好品格,具備一定的跨文化溝通和傳播中華文化的能力”[3]。這不僅要求學生能夠理解中國文化,更要能夠做中國文化的傳播人。
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近幾年的高考試題在中國文化方面呈現(xiàn)的特征為:(1)選取的文化題材包括國家象征、標志和傳統(tǒng)文化;(2)選材與時俱進,關注中國發(fā)展新成果;(3)高中中國文化的呈現(xiàn)體現(xiàn)交際性原則,特別是在應用文寫作方面[4]。
教育部考試中心在近幾年的英語高考試題評析中指出,高考英語命題應“承擔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融入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通過講好中國故事增強文化自信”[5]。因此,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注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向學生傳遞中國文化的內核,引導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國家的優(yōu)秀文化,并通過跨文化交際弘揚與傳播中國文化,增強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
支架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等人在吸收并發(fā)展蘇聯(lián)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教師應了解學生現(xiàn)有的發(fā)展水平,并為學生在達到潛在的發(fā)展水平的過程中提供幫助。這種幫助就是“支架”[6]。支架理論在實際教學中的運用主要分為三步:創(chuàng)設情境、搭建支架、撤走支架。
本文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中“The Log That Proved Trustworthiness”的教學為例,探討如何利用中國文化英語讀物在高中英語應用文寫作教學中搭建支架,開展活動。在逐步完成寫作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學習如何欣賞中國文化英語讀物,并在弘揚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產生文化認同感,形成文化自信。
【教學片段1】
課堂伊始,教師展示本節(jié)課需要完成的應用文寫作的背景。通過設定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真實語境——有外國友校來訪,為促進文化交流,我校將舉辦主題為“Introducing Chinese Culture in English”的演講比賽。借助一則來自學生會的notice,學生了解本節(jié)課需要達成的分任務,任務如下:
The basic requirement is to choose a symbol that can represent Chinese culture,and to elaborate the origin,connotation and importance of the culture around it.Preference will be given to thosewith vivid short stories.
通過呈現(xiàn)背景,學生了解到本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是針對一個特定的文化主題,從內涵、相關故事和重要性三個角度來進行演講稿的寫作,以促進中國文化對外交流。
隨后,本節(jié)課的核心文化主題由一個字謎游戲引出:“一個人說話”——信(trustworthiness)。
設計意圖:采用情境導入和字謎游戲的方式,旨在引起學生對話題的興趣,增強其課堂參與度。本節(jié)課的寫作任務由一次中外校際間的交流活動引出,與學生的日常校園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學生會比較熟悉這一話題,并且有想法、有話說。notice中直接寫明了應用文寫作的任務要求,使學生在整節(jié)課的學習中始終有一個框架概念,明白自己該搭建何種支架。另外,由于學生最近剛剛參與過元宵節(jié)的猜字謎活動,興趣正濃,因此以一個字謎游戲引入本節(jié)課的文化主題,也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同時,字謎的設計本身就與漢字背后的故事息息相關,這樣的字謎游戲也能讓學生對“信”的內涵有基本的概念。
整個閱讀部分分為兩步。首先,通過Read for structure,學生按照商鞅立木取信這件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將文本進行分段,了解每一段的段落大意并得出商鞅變法成功的秘訣在于他取信于民。其次,Read for plots and characters,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從細節(jié)分析商鞅立信的緣由、遇到的困難、解決的方式、取得的效果和對變法產生的影響等。所有分析緊緊圍繞“trustworthiness”這一主題,從而獲取與話題相關的有效信息,為寫作搭建支架。
【教學片段2】
了解商鞅變法的時代背景后,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商鞅為何要立木取信,這體現(xiàn)了商鞅怎樣的人物性格。師生對話如下:
T:What difficulties did Shang Yang encounter when he was preparing to implement his reform?
S:He met strong opposition from the Qin nobility and officials;He worries that the common people of Qin would not trust him because he was from Wei.
T:How did he respond to these difficulties?
S:He dismissed the opposition from the nobility and officials,while he decided to win the trust from the common people.
T:According to this part,can you use several adjectivesto describe Shang Yang?
S:confident,eager,noble-minded,intelligent,etc.
在整個立木取信的過程中,商鞅的策略并不是一開始就奏效的,而是受到了群眾的質疑。教師通過層層設問,帶領學生圍繞文本更深層次地體會立木取信背后商鞅的智慧。例如:
T:Why did Shang Yang choose the biggest market as the place?
S:He wanted to win the trust from the common people,so the biggest market would provide him with a large audience,which was beneficial to the spreading of this incident.
T:Why was everyone skeptical in the first place?
S:Because the task was so easy that anyone could do it.Therefore,they held disbelief to Shang’spromise.
T:Why did Shang Yang set the task so easy?Did he anticipate the attitude of everyone?
S:Yes,it was within his anticipation.His aim was to win the trust from the common people.He wanted someone to finish the task so that he would have the chance to prove his trust worthiness.
T:Combined with Part 1,why were the common people convinced of Shang Yang’s trust worth inessby such a small incident?
3.氣滯血淤。睪丸逐漸腫大、堅硬,疼痛輕微,舌暗邊有淤斑、苔薄白,脈弦滑。治法:行氣活血,散結。方藥:橘核、木香、枳實、厚樸、川楝于、桃仁、延胡索各30 g,昆布、海藻各25 g,木通25 g,生地、元參、菊花、蒲公英各35 g,鹿含草30 g。濕熱下注,發(fā)熱惡冷,睪丸腫脹疼痛,質地硬,小便赤澀,大便干,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治法:清利濕熱,解毒消癰。方藥:黃芩、梔子、木通、車前子、澤瀉、當回、生地各30 g,柴胡25 g,甘草20 g,龍膽草25 g,金銀花、川楝于各30 g。
S:As is mentioned in part 1,Shang Yang promoted that the government credibility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equitable rewards and penalties should be meted out.What Shang Yang did at the market was consistent with his proposals.Therefore,He convinced people of his trustworthiness.
設計意圖:整篇閱讀文本看似淺顯易懂,實則仍有許多值得深入挖掘的信息。例如,商鞅在實施變法前為何要取得百姓的信任?這表明了“信”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另外,為什么通過簡簡單單的一個立木小故事,商鞅便能取信于民,成功實施變法?這是因為從這樣一件簡單的小事中,商鞅向變法的廣大受眾們表明,他是一個能夠履行自己的承諾、值得信賴的人,百姓們因此對這樣的人所在的政府也產生了信任。所有的問題設計與文本主題緊密相關,且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層層遞進,由淺入深,帶領學生深度挖掘大家耳熟能詳?shù)男」适卤澈笊顚哟蔚奈幕?。同時,通過文本分析,學生由現(xiàn)有的了解水平提升到“潛在發(fā)展水平”,對trustworthiness的內涵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在腦海中逐漸搭建應用文寫作支架的第一層——從文本感受“信”的內涵與重要性。
【教學片段4】
在深入解讀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之后,學生對商鞅的“信”的內涵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接下來,教師通過呈現(xiàn)文本中提到的同樣關于“信”的小故事——曾子殺豬和季札贈劍,帶領學生分析三個小故事之間的異同點(詳見表1):
表1
設計意圖:僅從一個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中了解到的中國文化是有局限性的,而通過對比同樣體現(xiàn)trustworthiness的幾個小故事,一方面學生能夠感受到這一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遠的影響,另一方面他們也能認識到trustworthiness的內涵是非常深刻的,它不僅關乎個人,而且關乎國家和未來,涵蓋了方方面面。通過比較,學生逐漸確定寫作的基本框架和內容,完成課堂的基本任務。
【教學片段5】
鑒于之前的閱讀和分析都是基于中國古代的名人事跡,在接下來的critical thinking部分,教師設置討論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一起探討trustworthiness的內涵在新時代有沒有增改,以及中外對于trustworthiness的定義有何不同。
問 題1:Does the trustworthiness in the new era add new connotations?Can you list some examples from the new sor from your daily life?
問題2: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e differences of the connotation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設計意圖:關于如何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加強中西文化的比較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協(xié)作學習的方式互相搭建支架,分享和促進學習的內容。教師在學生寫作學習的開始明確探討任務,為討論搭建支架。在協(xié)作學習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主動交流,表達自己的觀點。之前的學習關注于trustworthiness這一傳統(tǒng)文化,這一階段的教學重在:通過古今對比,學生從時代變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角度再次理解該文化,體會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新時代的新內涵;通過中外對比,學生了解中外對于同一種價值觀的不同理解,從而體會中外文化的差異。通過比較,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化,并磨煉了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所有的支架都按最初的框架搭建完成后,教師撤走支架,讓學生自行寫作。前期學習搭建的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寫作任務如下:
假如你是李華。為了增進與外國友好學校的交流,學校最近要組織一次英語演講比賽,主題為“用英語講中國文化”。請你根據(jù)此話題,圍繞“信”寫一篇演講稿,要點如下:
1.“信”的內涵;
2.關于“信”的小故事;
3.“信”的重要性或現(xiàn)實意義。
由于前期的支架搭建細致,學生已完全具備了應對這一寫作任務的知識量和語言儲備。因此,他們可以很順暢地完成寫作任務。
在日常的高中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要素,要求教師應先選擇適合學生現(xiàn)階段學習水平的中國文化英文讀物,并細致分析文本的內容,挖掘其中有價值的文化信息?;谥Ъ芾碚?,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搭建支架和撤走支架幫助學生逐步掌握該文化的內涵與意義,通過比較學習帶領學生感知文化變遷和文化差異,加深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堅定文化立場,產生對中國文化的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從而將學生培養(yǎng)成中國文化的傳承人與傳播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