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微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以子宮內膜細胞異位生長為特征的一類疾病,對育齡婦女影響較大。子宮內膜異位癥是婦科常見病之一,近年來發(fā)病率明顯上升。約占女性人口的10%,在育齡婦女中發(fā)病率高達30%[1],是一種良性疾病,但其生物學行為與惡性行為相似,特別是具有組織侵襲和遠距離種植能力。可引起痛經(jīng)和不孕,嚴重困擾廣大女性的身心健康。研究顯示[2],子宮內膜異位癥多由婦科疾病引起的子宮內膜細胞異常粘附和生長所致,導致輸卵管粘連,卵母細胞不能正常取卵或排卵,可造成患者不孕,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相關臨床報道指出[3],藥物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效果并不理想。腹腔鏡能有效診斷和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和不孕癥,且不良反應小,臨床效果明顯。隨著腹腔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患者對腹腔鏡的了解越來越多,臨床應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深受患者和醫(yī)務工作者認可。本研究分析了腹腔鏡手術治療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效果及不良反應情況,詳情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70例,采用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5例。其中,對照組年齡21~48 歲,平均年齡(30.55±5.82)歲;發(fā)病時間2~10 年,平均發(fā)病時間(5.24±1.60)年。觀察組年齡22~48 歲,平均年齡(30.67±5.79)歲;發(fā)病時間2~10 年,平均發(fā)病時間(5.37±1.56)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開腹手術治療。觀察組采取腹腔鏡手術,應用腰麻-硬膜外聯(lián)合麻醉。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患者主要采用囊腫剝離的方法,先將囊腫分離,電凝后切開囊腫壁膜,將囊腫內容物完全抽出、沖洗,科學擴大囊壁切口。保持緩慢的剝離速度,剩余的卵巢包膜進行腔內縫合,卵巢殘腔需要完全封閉,以防止粘連,將透明質酸鈉涂抹在粗糙的表面。在手術過程中,通常先處理不難處理的病變側,同時進行囊腫治療和粘連分離。如果病灶太大,直接用鋒利的剪刀切除,并用縫合或電凝止血。如果患者術前有嚴重痛經(jīng)或性交疼痛,應選擇雙極電凝切斷子宮骶韌帶;如患者粘連嚴重并呈子宮后位,可縫合雙側圓韌帶,并適當縮短雙側圓韌帶,使子宮懸吊保持前傾屈位;如患者不孕不育,則將輸卵管與附近粘連進行銳性分離,檢查輸卵管是否通暢。治療完成后,盆腔沖洗需要使用生理鹽水加慶大霉素,等待灌洗液清澈透亮。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相關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治療時間、住院時間、手術出血總量、肛門排氣時間。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卵巢功能評分和血清雌二醇水平,采用卵巢功能評分對患者卵巢功能進行評定,總評分>8 分,說明卵巢功能開始衰退;總評分>19 分,說明卵巢功能衰退嚴重;總評分>31 分,說明卵巢功能衰退的癥狀非常嚴重。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括感染、發(fā)熱、月經(jīng)量減少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相關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肛門排氣時間短于對照組,手術出血總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相關手術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相關手術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卵巢功能評分和血清雌二醇水平比較治療前,觀察組患者卵巢功能評分(17.25±4.28)分、血清雌二醇水平(14.13±2.21)pg/ml 與對照組的(17.12±4.21)分、(14.67±2.94)pg/ml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128、0.869,P=0.898、0.388>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卵巢功能評分和血清雌二醇水平均明顯優(yōu)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卵巢功能評分(5.11±1.25)分低于對照組的(10.67±1.72)分,血清雌二醇水平(38.11±3.21)pg/ml 高于對照組的(28.21±3.12)pg/m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5.470、13.084,P=0.000、0.000<0.05)。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發(fā)熱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86%;對照組感染2例、發(fā)熱2例、月經(jīng)量減少3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0.00%,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081,P=0.024<0.05)。
目前,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fā)病機制仍存在爭議。傳統(tǒng)觀點有:①子宮內膜著床論;②體腔上皮化生說;③淋巴靜脈播散論;④免疫論[4]。月經(jīng)回流植入的理論已經(jīng)得到認可。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fā)病機制可能是子宮內膜隨月經(jīng)血流入盆腔。在細胞因子和環(huán)境的作用下,機體的局部和系統(tǒng)免疫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但異位內膜不能被清除。異位子宮內膜分泌一些細胞因子降解基質蛋白,促進異位血管生成,導致異位內膜著床[5]。免疫狀態(tài)的改變產生了許多細胞因子,這些細胞因子不僅不能清除異位內膜,而且促進了異位內膜的生長和局部炎癥,但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確切病因尚不清楚。
對于病灶相對較小的年輕患者,除止痛藥外,激素治療是較好的選擇,避免了手術和術后腹腔粘連的風險。激素治療的目的是創(chuàng)造低雌激素環(huán)境或誘導假孕,以抑制異位子宮內膜的生長[6]。子宮內膜異位癥雖然被稱為激素依賴性疾病,但這種依賴性是不完全的,激素治療不能完全治愈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病灶。根據(jù)文獻顯示,如果病灶直徑>1 cm,用藥物完全清除是不可能的[7]。因此,一旦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癥,應盡快手術治療。由于部分卵巢惡性腫瘤的表現(xiàn)與子宮內膜異位癥相似,對可疑患者宜手術治療。手術方式按年齡、癥狀、分期、生育力等可分為保守性手術、半保守性手術和根治性手術[8]。
其中,保守性手術保留了患者的生殖功能,半保守性手術切除了子宮,但保留了卵巢的內分泌功能,根治性手術切除了全子宮和雙附件以及肉眼可見的所有病變。保守手術是年輕不孕癥患者的主要治療方法,術后繼續(xù)藥物治療可提高受孕機會,減少復發(fā)[9]。本組年輕病例較多,保守手術是主要治療方法。卵巢子宮內膜樣囊腫往往與周圍組織粘連緊密,邊界不明顯,術中容易破裂,因此,術前可將囊液吸出,然后在直視下鈍性分離,盡可能剝離干凈,并用37℃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腹腔。腹腔鏡手術是一種微創(chuàng)手術,術后粘連發(fā)生率低于開腹手術。術畢腹腔內應用透明質酸鈉可有效減少和預防粘連的形成。遺傳、環(huán)境因素和機體免疫缺陷均可引起子宮內膜異位癥,并極易導致不孕不育。子宮內膜異位癥發(fā)生時,卵巢內出現(xiàn)囊腫,造成盆腔及周圍組織粘連,抑制輸卵管蠕動,卵母細胞不能正常拾取或排卵,導致不孕;子宮內膜異位癥發(fā)生時,盆腔腹腔液中的物質含量發(fā)生變化,如雌激素受體、整合素等,抑制卵泡破裂、生長、發(fā)育,導致不孕。當子宮內膜異位癥發(fā)生時,身體會激活抗子宮內膜抗體和抗卵巢抗體,以抑制排卵和受精卵的正常植入,從而導致不孕。
研究表明[10],腹腔鏡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療效確切,不良反應少,臨床療效明顯。腹腔鏡的放大鏡功能可以全面、高效、準確地識別盆腔、輸卵管、子宮、卵巢和內部病變的具體分布,識別炎癥和異物類型。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手術策略,徹底切除異位囊腫,并對粘連部位進行分解、去除;對小病灶采用內凝固術切除,使其凝固,最終達到恢復患者生育能力的目的。
本次研究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開腹手術治療,觀察組采取腹腔鏡手術。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肛門排氣時間短于對照組,手術出血總量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卵巢功能評分和血清雌二醇水平均明顯優(yōu)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卵巢功能評分低于對照組,血清雌二醇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腹腔鏡手術治療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效果確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卵巢功能,出血少且手術時間短,恢復快,能減少不良反應的出現(xiàn),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