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
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片云推動另一片云,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怎樣做好這一棵樹、這一片云、這一個靈魂,讓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內(nèi)容滲透到學生的心靈?
用活教育機制,讓教育充滿活力,做知識的傳播者。教育,需要正能量維護,教師必須擁有滿滿的正能量,心懷立德樹人的目標,做知識的傳播者。
教師要善于利用各種有利的教育資源、采用不同教育途徑,讓教育充滿和諧,洋溢智慧的活力。
教師應善用正面引導、家校聯(lián)合、社區(qū)共建等機制,讓學生體會到教育的真正意義。面對天真無邪的學生,教師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重要的思想指引,結(jié)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與認知、情感特征,加強對學生生命、法律、國情、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
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決定了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常常會遇到解不開的“道德死結(jié)”,他們處理這方面問題的知識和經(jīng)驗都十分欠缺,而這些方面的知識對于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未來發(fā)展又非常重要。那么,如何解決呢?這就需要教師以思想品德素養(yǎng)培育為引領(lǐng),關(guān)注小學生成長的方方面面,將書本中做人、做事的道理和社會經(jīng)驗巧妙結(jié)合起來,利用思政課堂這個主陣地,將這些道理和經(jīng)驗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初步掌握一些做人做事的基本知識和經(jīng)驗并形成學會做事、學做真人的道德觀念。
注重言行舉止,讓教育蘊含親和力,做學生的示范者。英國哲學家佩利說過,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習慣中。小學生普遍具有親師性、向師性的特點,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善于模仿,尤其是模仿對他們影響較深的老師的言行。這就對教師提出了高要求。所以,教師必須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學生時刻會用心用情地對教師的行為進行評價,甚至模仿。因此,教師的言行好比一面良好行為習慣的鏡子,照見了自己,也照見了別人。這樣的“處境”鞭策教師必須時刻做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示范者。
教育是愛的事業(yè),但,愛并非放任。教師對學生必須一視同仁。教育在灌注愛的同時,要引入“法治”,這是一個人走向健康成熟的根本保障。也就是說,教育也要有適當?shù)奶幜P。古今中外成功的教育中,既沒有放任的教育,也沒有恣意妄為的教育。理性的教育必定會帶有強制性,是伴隨著痛苦與教訓的,否則“吃一塹,長一智”就是一句空話。不過,懲罰也好,批評也好,對于學生而言,尤其小學生,必須蘊含親和力。
整合教育資源,讓教育凝聚合力,做實踐的參與者。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直接的道德教學只能幫助學生形成“關(guān)于道德的觀念”,不能形成“道德觀念”。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將課程內(nèi)容轉(zhuǎn)化為學生個體的道德實踐內(nèi)容,要通過個體道德實踐和道德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完成這一轉(zhuǎn)換,需要教師結(jié)合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整合教育教學資源,注重課本教材和其他各種德育教材的關(guān)系,組織有效的、有針對性的德育實踐活動?;顒忧耙e極策劃籌備,活動中要當好參謀,并做實踐的參與者?;顒咏Y(jié)束后要多總結(jié),多歸納,達到實踐育人的目的。
教育需要堅實的思政為基礎(chǔ)支撐,這個基礎(chǔ)的存在能夠有利于學生自我意識的良性發(fā)展,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并在教育活動中增強自我的責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責任編輯/黎修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