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市農業(yè)農村局(413100) 李翠英
黃鱔屬底棲魚類,適應性強,較耐低氧,多棲息于稻田、池塘、溝渠、湖泊的底層泥土中,晝伏夜出,夜間活動覓食。黃鱔貪食,在夏季活動頻繁時,日食量約占總體重的1/7,當餌料缺乏時,黃鱔會同類相殘。當前,采用新型人工制作網箱養(yǎng)殖商品鱔,具有投入少、產量高、飼養(yǎng)管理容易且效益好等多種優(yōu)點,網箱養(yǎng)殖黃鱔要想取得成功,必須抓住以下幾個關鍵環(huán)節(jié)。
養(yǎng)殖黃鱔的網箱最好選擇網目大小為10~36目的聚乙烯無結節(jié)網片制作,網箱以長6米、寬2米、高1~1.5米為宜,也可以根據(jù)塘口大小靈活調整,但寬度不宜超過3米。網箱上設置蓋網。網箱四角用木樁或毛竹固定。網箱上緣高出水面70~80厘米,箱體入水60~70厘米。網箱單排或多排排列,每列相隔2~4米。網箱在鱔種入箱前10~15天下水,以利于網片上形成藻類生物膜,避免鱔種摩擦受傷。池塘網箱設置面積占水體總面積的30%~40%,最高不超過50%。網箱固定后放養(yǎng)水花生,鱔種放養(yǎng)時,水花生覆蓋面應占箱體面積的80%左右,水花生放養(yǎng)前去根洗凈,用5%的食鹽水浸泡10分鐘,以防止水蛭等有害生物或蟲卵帶入網箱。
可選擇鱔體黃色或略帶金黃色且其中有較大的黑褐色斑點,或鱔體呈青黃色、雜斑較小的鱔魚進行人工養(yǎng)殖。水溫在15℃以上時均可放養(yǎng),一般每平方米放0.7~1千克鱔種,前期適當稀放,后期適當密集。苗種在放養(yǎng)前先用3%~4%鹽水浸泡5~10分鐘后清水沖洗再入池放養(yǎng)。
鱔種放養(yǎng)后前3天不要投喂,第4天開始馴食,一般在傍晚進行,誘食用60%~70%的鮮活餌料打漿,加30%~40%的配合飼料拌勻后放置半小時,按黃鱔體重的1%投喂于網箱中的食臺上(每6平方米網箱設置1個食臺),一般2~3天后黃鱔即能正常攝食。馴食成功后,逐步增加配合飼料的比例,最好使兩種飼料的比例達到4∶6或3∶7。上午7—8時和下午5—6時各投喂1次,上午投喂全天飼料量的30%,下午投喂全天飼料量的70%,日投喂量為黃鱔體重的2%~4%,一般以黃鱔能在2小時內全部吃完為宜。水溫高于30℃或低于15℃時要減少投喂量。在正常投喂飼料后,如要改變飼料品種,則必須重新馴食。
一是堅持每天檢查網箱1次,主要檢查黃鱔吃食情況和水質變化,確保池塘、稻田水域的溶氧量在5毫克每升以上,pH在7~8.5,透明度30厘米左右,水質過肥對網箱養(yǎng)鱔不利。二是堅持定期洗刷網箱,清除吸附在網箱上的藻類和雜物,確保水體交換通暢。三是盛夏做好防暑降溫工作,保持網箱內有較多的水生植物,適當下降網箱懸吊的高度,發(fā)現(xiàn)黃鱔相互纏繞要及時將它們分開,并放一部分泥鰍調節(jié)水質。四是做好防汛工作,加固網箱,嚴防大雨沖垮網箱。五是做好防病工作,堅持對網箱、鱔體、飼料、食臺嚴格消毒,飼料投喂要適時適量,強化水質管理,及時消除敵害,搞好鱔病的預防工作,發(fā)現(xiàn)鱔病,及時對癥治療。
鱔病以防為主,定期對整個池塘用生石灰消毒和用硫酸銅滅蟲,每隔15天對網箱黃鱔用磺胺類藥物拌料投喂,預防在養(yǎng)殖期間發(fā)生鱔病。網箱養(yǎng)鱔易患水霉病,為防止早期鱔苗體表受傷,可用5%食鹽水浸泡5分鐘,效果較好。黃鱔吃了腐敗食物或吃食過飽易引起腸炎病,防治方法:每千克黃鱔用大蒜20克、食鹽10克分別搗爛拌餌,連喂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