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靖(安陽市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 河南 安陽 455000)
房顫,也稱為心房顫動,是常見的持續(xù)性心律不齊類型之一。目前研究表明,心房顫動的發(fā)病率一直呈現(xiàn)上升的發(fā)展趨勢,而且一旦持續(xù)較長的時間會引起中風,具有很高的致殘率以及死亡率[1-2],其發(fā)病與年齡關系密切,它的發(fā)病率在>80歲的老年人中高達33 %以上[3]。目前,西藥在房顫的治療中,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由于存在心律失常的副作用,受到一定的局限。而中醫(yī)藥在治療房顫方面具有獨特的治療優(yōu)勢,本研究立足中醫(yī)藥,分析炙甘草湯聯(lián)合胺碘酮在房顫治療中的臨床療效,為臨床治療房顫的研究,進一步提供理論基礎和支撐。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7月——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心房顫動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方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例。對照組,女25例,男20例;年齡50~79歲,平均(63.57 ± 4.18)歲;病程5~26個月,平均(13.98±3.21)個月。觀察組,女23例,男22例;年齡49~78歲,平均(64.96±4.23)歲;病程4~27個月,平均(14.59±3.52)個月。兩組房顫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上,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2014年美國心房顫動管理治療指南概要》[4]中心房顫動的診斷標準以及2015年《心房顫動:目前的認識和治療建議》的診斷標準[5]。
中醫(yī)診斷標準: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二輯)》[6]中關于心悸心陽不振型。心陽不振證:主癥:心悸;次癥:胸悶氣短,神疲乏力,不能平臥;舌脈:舌質淡,苔少,脈結代。
1.3 納入標準 (1)符合房顫的西醫(yī)診斷標準及中醫(yī)心悸心陽不振的診斷標準;(2)年齡49~80歲;(3)男女不限,經判斷評估符合非器質性病變引起的房顫;(4)所有入組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1)患有嚴重的精神疾患,伴有嚴重的情感障礙;(2)屬于治療藥物禁忌癥患者。
1.5 脫落標準 (1)患者未簽署知情同意書,依從性較差,中斷治療者;(2)治療期間對胺碘酮或炙甘草湯產生過敏反應,不適合繼續(xù)治療者。
基礎治療:兩組患者均接受基礎治療,例如降壓,降脂,降糖,抗凝。
2.1 對照組治療方法 患者采用口服鹽酸胺碘酮片(賽諾菲安萬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81257)進行治療:第1周每次0.2g,每日3次;第2周每次0.2 g,一日2次;第3~4周藥物服用次數為每日1次,每次0.2 g,治療周期為4周。
2.2 觀察組治療方法 在對照組胺碘酮治療的基礎上,加服炙甘草湯(炙甘草30 g,人參6 g,生地50 g,阿膠15 g,麥冬20 g,桂枝20 g,麻仁30 g,生姜 10 g,大棗15 g),煎煮方法為仲景首創(chuàng)水酒同煎法,以水、清酒(米酒)各250 mL煎煮,去渣,取200 mL,每1劑,早晚分服,治療時間為4周。
3.1 安全性觀測 (1)一般檢查項目:體溫、血壓、心率、呼吸。(2)三大常規(guī),肝、腎、甲狀腺功能檢查。分別在治療前1周以及治療后1周對上述指標進行檢測并做登記。(3)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時間、原因,對試驗的進行是否影響以及處理措施。
3.2 療效觀察 (1)對兩組房顫患者治療后的臨床效果進行比較,臨床療效判斷[7]:①顯效:藥物治療后,患者心率<100次/min,呼吸困難、心肌和胸悶癥狀消失,房顫得到糾正;②有效:患者癥狀體征好轉,心室率<100次/min,房顫得到糾正;③無效:治療后患者的癥狀和體征均沒有改善,心室率不穩(wěn)定,房顫沒有得到糾正。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病例數]×100%。(2)治療前后,靜息時心率、運動后心率以及運動距離測定:運用6 min步行法[8],在患者靜坐15 min后,首先進行1 min靜息時心率的測定,患者來回走動于50 m的走廊內,可以進行站立休息,步行距離記錄6 min內和1 min運動后心率。測定治療前、后左心房前后徑(LAD1)、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對心功能進行評估。(3)AFEQT量表[9]用于評估房顫對治療前后生活質量的影響:從癥狀,日常活動,治療焦慮和治療滿意度四個方面進行評估。0~100分,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高,患者的精神負擔較輕。
3.3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使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以(±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以率(%)表示計數資料,經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 治療結果
3.4.1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效果比較觀察組房顫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5.56 %,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的77.78 %,組間比較具有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房顫患者臨床有效率比較(n=45)n(%)
3.4.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指標變化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左房前后徑、左室射血分數、靜息時心率、運動后心率以及步行距離比較,見表2。兩組房顫患者在控制心室率,降低LAD1、提高LVEF以及6 min步行距離方面都有效果,觀察組在控制靜息時心率和提高6 min步行距離方面的效果明顯要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指標變化(±s,n=4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指標變化(±s,n=45)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左房前后徑/mm 左室射血分數/% 靜息時率/次·min-1運動后心率/次·min-1 6 min步行距離/m觀察組 治療前 37.64±4.65 49.39±8.41 100.97±13.46 133.20±15.31 331.43±41.25治療后 34.83±4.69*△ 56.73±7.78*△ 77.94±10.21*△ 91.46±10.64*△ 376.89±40.67*△對照組 治療前 37.31±4.11 49.39±9.12 101.21±13.90 132.54±15.49 329.52±44.15治療后 34.51±4.02* 54.27±7.91* 84.72±10.79* 98.95±10.87* 359.78±41.89*
3.4.3 兩組房顫患者在治療前后的AFEQT評分比較觀察組房顫患者的AFEQT評分在治療后明顯優(yōu)于較治療前(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FEQT評分比較(±s,n=45)分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FEQT評分比較(±s,n=45)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AFEQT觀察組 治療前 59.79±11.13治療后 68.57±12.21*△對照組 治療前 60.49±10.45治療后 64.98±10.96*
3.4.4 兩組房顫患者安全性指標比較兩組房顫患者在治療前、后都按照課題研究要求,分別對三大常規(guī)和肝腎功能進行了檢查。其中,在給藥期間對照組中發(fā)現(xiàn)1例心動過緩患者,但是這屬于胺碘酮常見的不良反應現(xiàn)象,期間并無其余指標異常情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心房顫動作為臨床常見的心律失常的一種,在人群中的發(fā)病率很高,大多數患者表現(xiàn)出室性心律失常。如果不及時、有效地治療房顫患者,可能會發(fā)生心力衰竭,腦梗死和腦栓塞等并發(fā)癥,嚴重時,甚至會對患者的生命產生威脅[10-11]。
胺碘酮是臨床上的一種廣譜抗心律失常的常用藥物。它可以起到抑制心室復極,房室結和竇房結的作用。導致浦肯耶纖維和竇房結電導以及自主性均明顯降低,致使有效不應期心、肌細胞動作電位持續(xù)時間、房室傳導、房室旁路傳導呈現(xiàn)顯著延長趨勢,同時,心肌細胞Ca2+、K+、Na+通道也被阻斷。并且,胺碘酮具有α和β受體阻滯的作用,在陣發(fā)性房顫、房撲、早搏以及其他類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疾病中都取得了良好的療效[12]。中醫(yī)將房顫歸屬于“心悸”“怔忡”等范疇。由于宿疾時間長久,病情遷綿,并且大多數患者年邁身體虛弱,耗損嚴重。心主供血脈,如果人體陰陽不調,氣血虧損,心失去其所濡養(yǎng)之根,則會出現(xiàn)脈搏鼓動無力的情況。方劑炙甘草湯中,炙甘草可以起到補中益氣的作用,使得氣血可以生化有源,達到鼓動血脈之功。人參和大棗可以助炙甘草的補氣之功更加有效發(fā)揮。另外,生地、麥冬、阿膠和麻仁可以滋養(yǎng)心血,滋補心陰;桂枝能夠起到振興心陽的作用,其與生姜配伍則更增溫通血脈之功;諸藥使用清酒進行煎煮,可以起到使藥物溫通經絡血脈的作用?,F(xiàn)代藥理相關研究實驗的數據表明,炙甘草可以對心肌傳導功能進行有效的調控,并且可以顯著減少心臟異位起搏點的異常興奮性,對改善心功能有積極的作用[13-15]。
本次課題研究中運用炙甘草湯聯(lián)合胺碘酮對房顫患者進行治療,觀察其臨床療效,炙甘草湯聯(lián)合胺碘酮在房顫治療中對靜息時心率和提高6 min步行距離方面心室率可有效的控制,并且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精神負擔均得到明顯改善,具有很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在臨床中治療房顫方面值得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