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雅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唐,岑參(cān)……”同桌搖頭晃腦地背著古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像一個喝醉了的老者。這首詩我早已背得滾瓜爛熟。此刻,我雙手拿著書,全神貫注地聽著同桌的背誦。
“是‘岑參(shēn),不是‘岑參(cān)!”發(fā)現(xiàn)同桌的錯誤,我立馬指了出來。同桌好像沒有聽到,捂著耳朵,仍一心一意地背誦。
我又說了一遍,可他仍然不理睬我。我的怒氣“噌噌”往上冒:竟然不理我!幫你指出錯誤難道是我多管閑事???!我嚴(yán)肅地提高聲調(diào)說:“我跟你說話呢,為什么不理我?”他終于抬起了頭,斜著眼睛看了我一下,不慌不忙地說:“是你錯了,是‘岑參(cān)?!闭f完,又低下頭,埋頭苦背。
他冷漠的態(tài)度和毫不在意的語氣點(diǎn)燃了我心中的炸彈,我用力地拍了下桌子,站了起來,氣急敗壞地說:“你憑什么說我錯了?”他似乎也不耐煩了,合上書,撇撇嘴,說:“我查了百度,這個字讀‘cān。切,沒文化!”說完,他翻了翻白眼,臉上寫滿了“別煩我”。他這幾句話將我心中那頭雄獅驚醒了。我怒吼道:“喂,你說誰沒文化呢?你查了百度又怎樣,百度也有可能錯??!”他見我還不肯罷休,猛地站起來,叉著腰,眼睛瞪得大大的,脖子上的青筋時隱時現(xiàn),咬牙切齒地說:“你有完沒完?百度怎么會錯?那你憑什么說你對了?”他擼起袖子,一副不服氣的樣子。
“老師就是這么讀的,連老師你都不信?。俊蔽依碇睔鈮训鼗氐??!袄蠋熞灿谐鲥e的時候啊!”他反駁道。我的腦子飛速運(yùn)轉(zhuǎn),靈機(jī)一動,有了!“那百度也會錯?。 蔽曳磽舻?。他頓時無言以對,但氣勢卻沒有絲毫減弱,雙手抱拳,蠻橫無理地說道:“我的百度不會錯!”
我們誰也不服誰,你瞪著我,我瞪著你,仿佛下一秒我們就要干上一架。
“丁零零——”清脆的上課鈴聲打破了我們之間的僵局。我們壓住怒火,氣呼呼地坐了下來。老師邁著輕盈的步伐走了進(jìn)來,站在講臺上笑瞇瞇地說:“《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的作者我們常讀‘岑參(shēn)……”老師話音未落,我一臉春風(fēng)得意,如一個凱旋的英雄。他呢,低著頭,一臉尷尬和慚愧,像個做了錯事的孩子。“不過呢,也有的資料上說,應(yīng)該讀‘岑參(cān)。”老師不快不慢地補(bǔ)充道?!耙?!我的也對!”他頓時喜氣洋洋,好似考了年級第一。聽老師這么說,我倆相視一笑,算是一笑泯恩仇。
這次的爭論,讓我想起了清代紀(jì)昀的一句話:“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其實(shí)很多事情,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應(yīng)該了解透徹后再下結(jié)論。另外,當(dāng)你確定自己的答案沒有錯時,一定要堅(jiān)持己見,不能因?yàn)樗说姆穸ǘp易更改自己的答案。
(指導(dǎo)老師 曹元香)
簡 評
這篇文章詳細(xì)講述了作者與同桌展開的一次關(guān)于字的讀音問題的激烈爭論。亮點(diǎn)是人物形象塑造得立體生動。文章通過語言、神態(tài)、動作描寫,采用比喻等修辭手法來刻畫人物,如“眼睛瞪得大大的”,怒火像炸彈,這些鮮活的描寫把兩人爭論時的狀態(tài)生動地描摹了出來,給讀者如在眼前的感覺。這樣的描寫使抽象的爭論很具可觀性,讓讀者讀得興味盎然。
(付認(rèn)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