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晉
商承祚甲骨文對聯是商承祚書寫于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并贈予王幼僑的一對甲骨文書法作品,現藏于河南博物院。屬三級品文物,紙本,一件兩幅,上書甲骨文七言對:啓網得魚有尊酒,燕子因鳳(風)識舊家。
商承祚是我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和秦隸書法家,曾任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兼古文字學研究室主任。從事高等教育60年,桃李滿天下,所以又是著名的教育學家。他對甲骨文的研究師從對甲骨文研究有開山之功的居“四堂”之首的雪堂羅振玉。商老祖籍東北鐵嶺,后入廣東番禺籍,生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字錫永,號駑剛、蠖公、契齋。
商老從童年開始就喜歡研習書法藝術,尤其是篆書中的甲骨文、金文、小篆。21歲時即出版了一部甲骨文字典《殷墟文字類編》,后又陸續(xù)編著出版《福氏所藏甲骨文字》和《殷契佚存》,《殷契佚存》著于1933年,書中著錄了6家所藏甲骨實物,3家拓本,共1000片,并加以考釋。書中保存了大量珍貴史料,加上論述精到的考釋,可稱作商承祚研究甲骨卜辭的代表作,更是研究甲骨者的必備資料。除甲骨文外,商承祚亦致力于青銅器及其銘文的收藏與研究,他的另一部代表作《十二家吉金圖錄》集海內外12家所藏青銅器169件編寫而成,該書也成為冶金文者必備工具書。商老對楚帛書也有深入的研究,在歷時半個世紀的研究后撰寫《戰(zhàn)國楚帛書述略》一文,這篇文章根據帛書原大照片進行研究,對于帛書的研究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成為楚帛書研究史上的扛鼎之作。在戰(zhàn)國、秦漢文字研究領域,商老同樣著述良多,他編輯的《石刻篆文編》是迄今為止唯一的石刻篆文字典,而后又擇字典中需要說明的文字進行考據說明,匯集成《字說》14卷,對于小篆及小篆以前的文字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除此之外,商老在貨幣文字、兵器文字研究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胺Q古文字學領域的全才學者。
受導師羅振玉和父親商衍鎏(商衍鎏是清末探花,也是一位書法家,辛亥革命后赴德國漢堡大學任教,為該校創(chuàng)立第一個漢學研究中心。由于學識淵博、教授認真,至今仍被德國后人所稱贊)的治學影響,以及自小對書法文字的喜愛,商老習字特別注重基本功的練習,在這方面,他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學生都要求甚嚴。我國文字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從商代的甲骨文、商周金文、漢小篆、漢隸,后來發(fā)展為楷書、行書、草書。最早商老就提出,我國書體由小篆到平整的漢隸是個突變,這中間或許有一個過渡的書體。這一重要的設想雖然重要,但卻沒有找到實物證實。一直到1975年,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竹簡,簡上的字為秦代隸書字,秦隸出土,商老的設想終于得到了證實。商老治學嚴謹認真,他常說“不識之字不妄釋,不明之意不妄言”,這是他定下的治學原則。歷數商老在古文字研究方面做出的成就,成績斐然,為后人留下寶貴的研究資料,為古文字研究史作出卓越的貢獻。
在商老研究的多種書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甲骨文書法,他雖師從羅振玉學習甲骨文,卻有自己獨到的書法風格,他的甲骨文融入金石契刻的筆法,用筆如刀,古樸中有峻利之勢,線條感更強。河南博物院收藏這一件商承祚書甲骨文對聯,一對兩幅,長128厘米,單幅寬22厘米。上書甲骨文七言對“啓網得魚有尊酒,燕子因鳳(風)識舊家”,上款“幼僑先生法家正之”,落款“二十六年七月商承祚書于汴梁”。從款識得知這是商承祚贈予王幼僑的一對書法作品。
這件甲骨文對聯最初的收藏者王幼僑(1888—1951)是河南安陽人。曾任河南省教育廳廳長、河南地方自治推進會委員、國民參政會參政員、河南省代理省長、河南博物館館長,并兼河南大學教授。這幅作品是商承祚書寫并贈予王幼僑先生的,后收藏于河南博物館(現河南博物院)。王幼僑為這件文物的留傳、入藏、保護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對聯早期只是經過托裱,沒有裝裱成軸,保存狀況不佳。上聯第一個字“啓”字上方有一處撕裂,長度10厘米,同時伴有黃色霉斑、變色、折痕、污漬等多種病害,霉斑主要在對聯的上部和下部大量感染,中間也有少量的霉斑,作品通體有大量的橫向折痕,深淺不一。對墨跡和印章處做水溶性測試結果顯示,墨跡沒有脫落,印章處有輕微的脫落現象。對紙張的酸堿度進行檢測,其表面pH值為6.25,紙張沒有酸化現象,修復時不需要專門進行脫酸。
對于以上病害狀況,在修復前首先對印章處實施顏料加固措施(避免在書畫清洗時發(fā)生暈染),實施固色后靜置數小時,待其自然晾干,再次檢測顏料是否脫落,如若仍有脫落,就需要重復進行加固,直至顏料穩(wěn)固為止。固色完成后將對聯放入洗畫池中清洗,首先用溫水淋洗,后改為熱水清洗,水溫在70℃左右,浸泡10分鐘。用清水清洗后觀察紙張上的黃色霉斑,沒有明顯的變化,霉斑仍然存在。
霉斑是紙質文物常見的病害,它是霉菌附著在紙張表面代謝過程中產生的色素,這種代謝產生的色素有多種顏色,是由不同種類的霉菌產生的,有青霉屬、曲霉屬、木霉屬、毛霉屬等。同時霉斑也是最難清除的一種病害,霉菌附著在紙張上面將紙張作為養(yǎng)料,代謝的過程也是紙張內部纖維組織產生變化的過程,不同的變化程度呈現不同的現象,也就是病害輕重程度不同。霉菌在紙張表面停留的時間越長越難清理,甚至會造成文物徹底損毀。對霉斑的常用處理方法是用高錳酸鉀和草酸溶液清洗,溶液的濃度根據霉變的程度適當調配。調制濃度為3‰高錳酸鉀溶液淋在黃色霉斑處,靜置5分鐘,再用草酸溶液中和,最后用清水進行充分的清洗,清洗后再次檢測其酸堿度,數值為7左右達到清洗效果。不同程度的霉斑用相同的清洗方法產生的效果不同,輕微程度的霉斑清洗后肉眼幾乎看不到,受霉菌危害嚴重產生的霉斑不能徹底清洗掉,但是通過清洗可以殺死霉菌,阻止霉菌繼續(xù)繁殖以達到保護的效果。
清洗后的畫芯背面朝上置于修復臺上,揭去原來的托芯紙,選配和畫芯顏色、厚薄、簾紋一致的宣紙補全殘缺部位。由于畫面折痕較多,去掉同樣有折痕的托芯紙,換上厚薄、強度、拉力均適中的宣紙重新托裱畫芯。經過修復的畫芯平整潔凈,對霉斑、污漬的清洗效果較好,經檢測pH值為7.2,達到了去除病害延緩壽命的要求。傳統的書畫修復,畫芯修復完成后一般參考修復前的裝裱形式進行重新裝裱(不改變文物原來的裝幀形式),由于這副對聯修復前沒有裝裱過,也沒有可參考的形式。因此修復后根據作品內容選用淺咖啡色花綾裝裱,清新淡雅的綾邊襯托出書法作品的線條感和甲骨文天然質樸的藝術特征。
甲骨文發(fā)現于19世紀到20世紀之交,是殷商時期使用的文字,發(fā)現時契刻于龜甲或牛骨上,因此被稱為“甲骨文”。習近平總書記在祝賀甲骨文發(fā)現和研究120周年的致信中說道:“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fā)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奔坠俏谋话l(fā)現不久就得到文字研究研習者的推崇,以甲骨文為書體的書法作品迅速流行,甲骨文的發(fā)現為書法藝術增添了新的創(chuàng)作元素,而甲骨文書法的流行,又對甲骨文的傳播起到了積極的助推作用。二者的結合可謂相得益彰。
甲骨文集形、音、義于一體,在長久交流和傳播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先進性。從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到現代通行漢字,漢字的形體結構始終處于不斷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形成了我們文字的傳統。甲骨文是我國漢字的鼻祖,學習甲骨文有助于我們從字源上理解漢字的字形與字義之間的關系,理解文、字、部首之間的關聯,既能克服簡化字帶來的認知困難,又便于生動地、成類地學習漢字,提高識字、用字的效率。
甲骨文在漢字的發(fā)展歷史上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我國漢字的萌芽,大約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晚期陶片上的刻畫符號,這些刻畫符號雖然已具備了文字的雛形,但都是一些簡單的符號和單字,沒有完整的體系和規(guī)律。這些簡單的符號經過二三千年的發(fā)展、演變,到了商代,中國文字達到基本成熟階段。甲骨文具有一定的體系并有比較嚴密的規(guī)律,內容豐富,對中國古文字研究有重要作用。2017年12月26日,甲骨文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代表著甲骨文作為人類研究文字的資料,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責任編輯:屈夢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