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上饒,有一家民營博物館,名叫“林和順博物館”,館長劉智勇是一位有著濃厚紅色情結的紅二代。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劉智勇的曾外祖父林和順是上饒知名富商,主要經(jīng)營夏布、大米、食鹽和茶葉生意,后來又相繼開辦了茶館、瓷器店、古董店。晚年,林和順把一些店鋪交長子林關長經(jīng)營。不料長子英年早逝,加之戰(zhàn)亂,林家生意日漸衰落。劉智勇從小在外婆林春花(林和順小女兒)身邊長大,常聽外婆講林和順家族的故事。
劉智勇的父親劉德敏是八路軍老戰(zhàn)士,解放戰(zhàn)爭期間曾擔任東北北海銀行(原在丹東)造幣廠廠長,遼沈戰(zhàn)役中任營教導員。后來部隊南下解放上饒,他被任命為上饒市軍管會副主任,負責經(jīng)濟恢復和發(fā)展工作,之后轉業(yè)落戶上饒,并與林和順的外孫女程文娟結為伉儷?;楹蠓蚱奚袃蓚€兒子,劉智勇排行老二。
林和順博物館是2011年經(jīng)江西省政府批準成立的省內(nèi)首家私人博物館,主要藏品是瓷器,也有一些雜項。藏品來源主要是曾外祖父林和順、父親劉德敏的收藏,以及劉智勇近20年的淘寶所得。
從小受父母的影響,劉智勇對共產(chǎn)黨和中國革命史就有著濃厚的紅色情結,如何利用自己的收藏為社會服務,是他考慮最多的一個問題。近年來,他每年都要利用節(jié)假日和重大紀念活動,舉辦幾次展覽,組織中小學生和市民參觀。如紀念新四軍成立80周年、紀念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紀念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 70周年等重大紀念日,他都要把自己的藏品分門別類加以整理,選出相關藏品進行專題展出,通過藏品背后的故事講述歷史,講述傳統(tǒng),教育后人。
“冰雕連”重建后的副連長讓他找到了
2020年10月25日,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 70周年。為了紀念這一重大節(jié)日,劉智勇整理了包括瓷器、宣傳品、紀念品、慰問品、獎章、服裝等有關抗美援朝的館藏品,供中小學生和市民參觀。
紀念活動結束后,劉智勇的心情一直平靜不下來,偌大的上饒如果有健在的志愿軍老戰(zhàn)士,讓他們以現(xiàn)身說法談抗美援朝的感受,豈不是更生動更形象更有教育意義?于是,他在各種朋友圈發(fā)信息,請大家?guī)椭占峁┻@方面的信息。
很快,一個朋友傳來消息,說上饒市老糧食局宿舍曾住著一位志愿軍老戰(zhàn)士,只不過這幾年都沒有見過他的面,不知是否健在。看了此信息,劉智勇如獲至寶,他立即開車找到原糧食局宿舍,在4樓找到了94歲高齡、已多年未下過樓的王永和老人。
王永和出生于1928年6月,江蘇東臺人,1944年10月參加新四軍東臺縣獨立團,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抗戰(zhàn)期間參加了多次與日偽軍作戰(zhàn)。解放戰(zhàn)爭期間參加了孟良崮、萊蕪、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戰(zhàn)役戰(zhàn)斗。
在抗美援朝期間,他是志愿軍九兵團二十軍五十九師一七七團一營參謀。九兵團入朝后的首戰(zhàn)就是長津湖之戰(zhàn)。由于這個部隊長期在華東地區(qū)作戰(zhàn),入朝時很多干部戰(zhàn)士還沒有換裝棉衣。為了阻擊美軍進攻,隱蔽行動企圖,九兵團的將士們在長津湖的冰天雪地里趴了整整一夜。此戰(zhàn)中美雙方軍隊都受到重大損失,九兵團減員達三分之一,其中被凍傷、凍死者近3萬人之多。而美軍經(jīng)此一戰(zhàn),從此一蹶不振,長津湖戰(zhàn)役成了抗美援朝戰(zhàn)爭勝利的拐點。
王永和回憶說,在零下40度的寒冬,經(jīng)過一夜?jié)摲?,第二天沖鋒號吹響時,有1000多名干部戰(zhàn)士再也沒有爬起來,他們永遠地長眠在那里,這就是傳說中的“冰雕連”。其中受損失最重的是一七七團六連和兄弟部隊的兩個連隊。戰(zhàn)后六連重新組建,王永和任副連長。
王永和指著自己的雙腿說,每年天氣稍微轉冷,或者遇到陰雨天氣,雙腿就會刺骨地痛,靠電熱毯裏著才能有所緩解。因此,70多年來,老人最不愿意提起的就是抗美援朝,因為這場戰(zhàn)爭太殘酷了。
1958年,王永和因身體原因轉業(yè)。1979年任上饒地區(qū)糧食貿(mào)易公司書記。1983年因無法堅持正常工作提前離休。
劉智勇來到地區(qū)原糧食局宿舍,這幢建于上世紀80年代的老房子,看上去已顯得很陳舊。王永和住在4樓,約90平方米,沒有電梯。對一個90多歲的老人來說,上下樓是件很艱難的事情。他兒子告訴劉智勇,因為身體原因,父親已經(jīng)好幾年沒有下過樓了。
了解到這些情況后,劉智勇深為這位新四軍和志愿軍老戰(zhàn)士的事跡所感動,他向上饒市多家媒體講述了這件事,并帶領記者前往王老家采訪。如今,王永和的事跡在上饒已是家喻戶曉。
美軍馬西亞之子埃文的意外之喜
1942年4月18日,美國空軍詹姆斯·杜立特中校率領第十七轟炸機大隊的16架B-25b轟炸機,從美國“大黃蜂”號航母起飛,分別轟炸了日本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等目標,史稱“杜立特行動”。這是二戰(zhàn)期間美軍第一次轟炸日本本土,極大地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信心。
原計劃完成轟炸任務后,降落浙江衢州、麗水和江西上饒玉山機場。由于“杜立特行動”提前,美軍沒有及時通知中方,衢州、麗水和上饒機場一直處于關閉狀態(tài),所以16架轟炸機除有1架降落在蘇聯(lián)海參崴外,其余15架在浙江和江西境內(nèi)墜毀。其中4架墜落在江西上饒地區(qū),17名飛行員被營救生還。
2018年10月25日,浙江省衢州市“杜立特行動紀念館”開館,當年14號機組的領航員詹姆斯·馬西亞的長子、72歲高齡的托馬斯·埃文應邀出席。帶著對已故父親的思念,他提前來到中國,尋找當年營救父親的恩人。遺憾的是,他要尋找的有名有姓的老人都已過世。當聽說當年熱情接待過他父親的林和順商號還有后人并辦了一個博物館,喜出望外,決定前往拜訪。在有關部門的幫助下,他當晚就趕到了林和順博物館。劉智勇熱情接待了埃文。他把珍藏的抗日瓷器和其他文物,一件一件從鎖著的櫥柜中取出,擺放在埃文面前,如數(shù)家珍地介紹每件文物的故事。當埃文得知這些文物大多收集于林和順老宅和第三戰(zhàn)區(qū)官邸時,想到父親被營救后住在上饒的日子,有可能見過或使用過這類物件,這其中很可能留有父親的記憶,感到很親切。埃文的父親被救回國后,成了美國英雄,后來官至美國空軍副參謀長。埃文說:“我是1947年出生的,若不是上饒人民救了我父親,哪有我的今天?從這個意義上說,我是上饒公民。”
臨別時,埃文向林和順博物館贈送了由第十七轟炸機大隊幸存者簽名的“大黃蜂”號航母照片及14號機組人員被救后的合影,并在留言簿上寫道:“非常感謝你們的熱情接待和友情支持,也感謝你們保存著關于我父親的記憶。非常希望美中人民之間友誼長存。”
一把茶壺見證浙大西遷的一段傳奇
2021年3月,春意盎然時節(jié),林和順博物館館長劉智勇打開玻璃展示柜,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把老茶壺。這把清乾隆年間制作的礬紅雙龍刻畫壓指茶壺,壺身上印有“順林(即林和順——作者注)叔惠存? 侄步青敬贈? 二十七年夏月”的黑色題款。和這把老茶壺同樣珍貴的,是題有“祝古稀年”四個鎏金大字,題款為“秉之(林和順之子林關德,字秉之——作者注)老先生七十大壽”,落款是“國立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蓋有“國立浙江大學印”篆體印章的匾額。
竺可楨、蘇步青,是中國近代文化教育史上的翹楚。竺可楨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浙江大學前校長;蘇步青則是中國著名的教育家、曾任浙江大學數(shù)學系主任、教務長,全國政協(xié)原副主席。竺可楨為何要以浙江大學之名為“秉之”老先生祝壽?蘇步青以叔侄相稱的“順林叔”又是誰?經(jīng)過劉智勇一番講述,往事逐漸清晰起來。
1937年11月5日,日軍在上海金山衛(wèi)登陸后,為安全計,國立浙江大學決定從杭州遷往建德。12月24日杭州淪陷,建德已不安全,竺可楨校長決定帶領師生繼續(xù)西遷,先是從建德乘船至蘭溪,然后從蘭溪步行至金華,下一步再從金華到江西玉山(上饒)。
在浙大籌劃西遷之時,時任數(shù)學系主任蘇步青想起了一位江西人。當年杭州吳山路有一間茶樓遠近聞名,蘇步青也是這間茶樓的???。一次他和茶樓老板——林和順商號杭州主事林關德相識,得知其父林和順在上饒一帶信義行商,德高望重,生意很廣。于是托人給林和順先生發(fā)了一封求助電報,希望林和順先生幫助接待浙大西遷的師生。
面對素不相識的來電,林和順深知以私人名義接待千余名學生和教職眷屬,食宿、交通、安全,需要承擔巨大的成本和風險。但他深知,蘇步青把如此重擔交給他,是對林家的信任,更是浙大師生瀕臨絕境時的無奈之舉。這群教師和學生都是當代的精英,是國家的希望,幫助他們就是保護中國的棟梁之材。于是,年過古稀的林和順作出此生最大的一個決定:盡林家一切可能,幫助浙大師生渡過難關。
林和順知道,近千人的吃喝住行僅靠一家之力難以勝任,就趕往玉山縣城林家弄并通知廣豐老家胡豐鎮(zhèn),把家族成員和全縣鄉(xiāng)紳都動員起來。當浙大師生飽經(jīng)風霜、饑腸轆轆來到玉山的時候,林和順帶著家族成員殺豬宰羊為師生接風,百姓們更是全城出動為師生們安排住宿,鄉(xiāng)紳家宅、醫(yī)院、菜館……都騰出來供師生落腳。為了不影響學業(yè),他們還騰出當?shù)厮桔?、小學,供師生們上課之用。
玉山并非浙大西遷的終點,為了繼續(xù)西進,竺可楨決定遷往江西吉安,但是尋找交通工具比登天還難。無奈之下,竺可楨又向林和順搬救兵。林和順隨即拍電報給他的外孫女婿程榮昌。程當時在上海警界任職,有很深的人脈,他立即向朋友們通報浙大學生在玉山的遭遇,請求緊急援助。最后,在幾位軍界高官的斡旋下,解決了火車皮問題。
1938年1月7日,是浙大師生滯留玉山的第11天。天剛放亮,剛剛搶修通的浙贛線迎來了第一趟列車,除3節(jié)客車外,其余都是敞篷車,載著浙大師生緩緩前行……
竺可楨校長帶領浙大西遷,一走就是10年。浙大西遷保留了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根基,是一所大學、一個國家、一種精神的薪火傳承。當年在浙大任教或學習,后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的有54人,包括“兩彈一星”元勛王淦昌、程開甲,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李政道等,那批浙大師生后來有許多人成了新中國各個學科領域的奠基人。
浙大西遷在玉山的11天,雖然只是10年西遷史的一個小片斷,但征途的艱辛和玉山的溫情,竺可楨和蘇步青一直銘記于心。1938年夏,蘇步青為感謝林和順的相助,送上了那把茶壺。1946年浙大師生返回杭州后,林和順之子林關德(林和順已故——作者注)收到了竺可楨校長親贈的“祝古稀年”的匾額。
(責任編輯 李贊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