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詳 俞菀
4種類型
“空巢青年”涉及一個社會群體和一種生活狀態(tài),作為一個特定現(xiàn)象和獨特的社會群體,并不是當下社會所獨有的,而是在古今中外都普遍存在的。他們是頻繁的社會流動、變革的婚育觀念、非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生育政策、科技發(fā)展與社會變遷綜合影響和交互作用的產物。
到目前為止,我國的空巢青年主要分為4種類型:主動與被動型、積極成長型、享樂逃避型、適應不良型。
主動自愿型空巢青年出于工作需要、追求獨立性和個人生活習慣等原因,主動、自愿選擇獨居,已經習慣甚至享受獨居的生活方式。被動非自愿型空巢青年則由于工作變動、個人性格、合租矛盾、客觀條件等原因限制而被動選擇了獨居的生活方式。
積極成長型空巢青年將空巢視為人生的必經和必要階段,認為空巢期是執(zhí)著奮斗、認識自我、完善自我、追求內心寧靜和尋找事業(yè)轉機的理想階段,其間遭遇的孤獨寂寞、缺乏家人陪伴與困惑挫折等煎熬,都將有利于促進其獨立思辨與自立自強能力的提升。
享樂逃避型空巢青年或將空巢當作擺脫種種束縛的良機,過著無人打擾、任性隨意的生活,或因不習慣、不適應與他人合住,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而逃避躲進空巢里,封閉自我、顧影自憐。
適應不良型空巢青年在應對城市公共空間發(fā)展不足、社會隱性排斥、刻板印象與歧視、標簽效應等問題時呈現(xiàn)出不良反應,導致其心理失衡加劇、自我認同不足、相對剝奪感強、集體心理焦慮、弱勢心態(tài)泛化,并出現(xiàn)孤獨、焦慮、失落感和挫折感等負面情感和軀體化癥狀。適應不良型空巢青年目前為數(shù)不多,且屬于狀態(tài)性適應不良,可以通過有效的干預引導進行糾正。例如,對于一些在大眾和社交媒體渲染下形成的“悲情標簽”以及空巢青年是“問題青年”的消極刻板印象即可通過心理干預進行解除。
三大主因
既然是空巢青年,對“巢”的理解往往直接影響其悲傷和無力的程度。巢,對中國人而言,是房也是家。有的空巢青年是有房沒家,有的有家沒房,最艱難的自然是又沒房又沒家——不斷上漲的房租超過了收入的漲幅,不斷選房、頻繁搬家。
空巢青年有兩個密切關聯(lián)詞,一個是獨身,一個是獨生活。實際上,很多以空巢青年自嘲的人,獨身的幾率會更高,不想將就不如獨身。至于獨生活,其主動選擇和追尋的意味更濃烈一些。無論國外還是國內,獨生活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我們可以從3個維度去考量空巢青年存在的原因:
作為“社會中的人”——空巢青年在工業(yè)革命后的英國利物浦出現(xiàn)過,在工業(yè)化的美國芝加哥和底特律出現(xiàn)過,甚至在今天的硅谷也依然存在著。工業(yè)化帶動城市化發(fā)展,廣大青年必然會經歷從農村、中小城市、內地走向沿海大中城市或特大城市,再從大中城市或特大城市走向其周邊城市的遷徙脈絡。流動社會中,必然出現(xiàn)空巢青年。
作為“現(xiàn)實中的人”——現(xiàn)實中的當代青年,為了生存而活在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中,是造成空巢現(xiàn)象的主因之一。與此同時,還有另一種現(xiàn)實生存的選擇縈繞在空巢青年周圍,就是對更高生存環(huán)境和生活品質的追求,包括居住條件和形式、與親人關系、工作環(huán)境、生活環(huán)境、生存條件等。
作為“個體化的人”——強調個人的自由和權利,認同自身的心理狀況,以及獨特的自我。這是當代青年逃不掉的個體特征,也是抹不掉的時代印痕。
兩類學說
獨闖天涯的孤獨寂寞、隱秘疏離的生活狀態(tài)、狹窄專一的交際網絡……當空巢青年成為一種普遍關注的現(xiàn)象,好像我們身邊總有人可以對號入座。有意思的是,在人們不斷深入的認知過程中,空巢青年的貶義色彩正在淡化。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依據(jù)全國六大城市的青年抽樣調查,恰好佐證了這一點。調查結果顯示,空巢青年雖然生存壓力大,但普遍生活控制感較強。多數(shù)青年對自己處理問題充滿信心,并未表現(xiàn)出顯著的焦慮、緊張、絕望、價值感缺失等問題。
無論是此前的“蟻族”“北漂”,還是現(xiàn)在的空巢青年,說是一群人,不如說是生命中的一個暫時狀態(tài)更確切,且中間暗含著某種進化過程。
從心理學上講,對于進化中的空巢青年,可以從功能獨立層面提升其獨立管理個人事務的能力,從情感獨立層面幫助其擺脫對父母情感的過度依賴,從態(tài)度獨立層面幫助其形成可持有與父母不同態(tài)度、價值觀和信念的能力。心理學同時認為,社會化是個體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學習社會的標準、規(guī)范、價值和所期望的行為,是一種持續(xù)終身的社會適應過程。空巢青年的社會化是其健康發(fā)展的重要保障。
社會學則認為,個體化意味著個體行為的框架和制約條件逐步松動、失效,個體從諸如階級、階層、性別、家庭的結構性束縛力量中相對解放出來,包含“脫嵌”的解放維度,即從歷史規(guī)定的傳統(tǒng)社會形式與義務中脫離,也包含“再嵌”的重新整合維度。
“脫嵌”狀態(tài)的空巢青年面臨自由與風險的雙重境遇,一方面意味著個性發(fā)展、個人選擇和生活方式的多樣化與自由,另一方面也面臨人際關系冷漠、集體意識隱退和精神生活空虛的社會風險?!霸偾丁眲t有利于幫助空巢青年化解個體化的社會問題及社會風險,并更好地實現(xiàn)社會化。
作為城市人口流動主體的空巢青年,并未完全融入都市社會,更多只是身體意義上的城市在場,缺乏認同與心理歸屬感,表現(xiàn)為“弱嵌入”狀態(tài)。城市認同是流動人口對城市地域、市民群體的接納和歸屬以及市民態(tài)度觀念的內化,城市歸屬感是一座城市最大的吸引力。缺乏城市歸屬感容易使空巢青年對所在城市,以及從事的工作缺乏激情和責任感,需要通過“再嵌”環(huán)節(jié)的社會聯(lián)動不斷提升他們融入社會的能力,促進他們與社會的深度聯(lián)結。
有人說,當代的中國年輕人似乎總是很著急,前輩們用20年、30年甚至大半輩子實現(xiàn)的理想,他們卻想在短時間內達成?,F(xiàn)實的貧困窘迫與遙遠的榮華富貴不斷撕扯著他們的靈魂。
如若身處這種狀態(tài),空巢不失為一種自省和緩沖。正如叔本華在《關于獨處》里說:“豐富而偉大的人節(jié)制交游,不遠不近地欣賞著人群的火焰,既不一頭扎進寒冷的孤獨之中,也不被火焰灼傷?!彼裕c其在空巢中顧影自憐,不如在人生必經的階段尋找最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