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劍杰 岳冉冉
乒乓球大滿貫得主丁寧9月6日在微博宣布退役:“從今天開始,我的乒乓球運動員生涯就要畫上句號了,未來,我要朝著新的夢想努力,去挑戰(zhàn)新的可能?!?/p>
5歲打球,31歲退役,手握21個世界冠軍,丁寧人生的上半場都與乒乓球有關(guān)。飛越過巔峰,品嘗過“大滿貫”的甜;折翼過賽場,體會過“掉層皮”的痛。乒乓球讓自律、自信、自省融入了她的血液;家庭教育把獨立、抗挫、堅韌寫進了她的細胞。她感恩戲劇性的運動員生涯,感謝人生劇本給她設(shè)置的“重來鍵”。她共情球迷的喜怒哀樂,無悔曾經(jīng)歷的“技術(shù)革命”。
卸下乒乓球運動員的身份,背上北京大學(xué)體育碩士研究生的書包,丁寧想在人生下半場做一名“體驗收集者”,繼續(xù)帶著好奇心與同理心上路,去感受世界,豐盈生命。
“有憾”但“無悔”
東京奧運會期間,丁寧在電視機前觀看了中國隊所有比賽,她時而為隊友打出的好球鼓掌,時而為驚心動魄的瞬間捏汗。當(dāng)看著隊友們站上最高領(lǐng)獎臺時,她會起立,與大家隔屏齊唱國歌。
時間倒回2021年5月16日,中國乒乓球隊公布東京奧運會參賽名單,里面沒有丁寧。大家并不意外,畢竟比起“新生代”陳夢、孫穎莎、王曼昱,老將丁寧的狀態(tài)已不如前,而今年以來,她所忙的事也已遠離賽場,退役有跡可循:
研究生備考,通過了北京大學(xué)體育碩士專業(yè)考試;到四川做公益,教農(nóng)村的孩子們打乒乓球;閑暇時,丁寧還受邀拍攝了一組時尚照——身著職業(yè)裝,天鵝長頸、身材高挑、眸光掠閃。照片傳播開,朋友開玩笑問她怎么突然變美了,看到樣片的丁寧也怔住了,“這是誰?我感覺像是釋放出了另一個自己”。
與一個運動員從探討“美”開聊,似乎違和,但丁寧卻饒有興致,她定位自己不是柔美、甜美風(fēng),而是干練、颯爽范。“我從小到大,最自信的狀態(tài)就是干凈與明快?!?/p>
場外的丁寧不習(xí)慣面對鏡頭,甚至有點害羞,她的很多照片都是攝影記者在她打球時的抓拍,包括2016年里約奧運會期間,登上紐約時代廣場大屏的那張“吐舌照”。
1990年6月20日,丁寧出生于黑龍江省大慶市,5歲開始練習(xí)乒乓球,13歲進入國家青年隊,15歲進入國家一隊。作為中國女乒主力隊員,丁寧共獲得包括奧運會、世錦賽、世界杯在內(nèi)的21個世界冠軍,累計世界排名第一53個月。2016年,26歲的丁寧奪得里約奧運會女單金牌,成為中國乒壇第5位女子“大滿貫”得主。2017年2月,丁寧成為中國女乒隊長。2014年、2016年、2017年、2018年,丁寧榮膺國際乒聯(lián)最佳女運動員,2016年入選國際乒聯(lián)名人堂……
如此輝煌奪目的成績在丁寧的退役聲明中,卻變成了寥寥幾筆——
“26年與乒乓相伴,每個瞬間,我都覺得無比珍貴:5歲開始學(xué)打球懵懂的我,10歲來到北京逐夢的我,國際賽場為國征戰(zhàn)的我,在奧運會上收獲冠軍完成‘大滿貫的我,在里約奧運會閉幕式上擔(dān)任中國代表團旗手的我……”
沒能參加?xùn)|京奧運會,丁寧說自己有憾但不悔,“2016年里約奧運會實現(xiàn)‘大滿貫后,我也想過急流勇退,去追尋另一種人生。但因為隊伍需要,作為隊長,身上的責(zé)任與使命讓我選擇了堅持”。
但誰也沒有想到,新冠肺炎疫情讓東京奧運會周期從4年變成5年。傷病侵擾、新生代沖擊、換球帶來的技術(shù)挑戰(zhàn)……丁寧面前似有重重大山,但她始終咬牙堅持。
中國乒協(xié)主席劉國梁這樣評價:備戰(zhàn)東京奧運會這個周期,丁寧和球隊成員在一起訓(xùn)練、比賽、競爭、生活,她對整個球隊起到了傳幫帶的作用。
“這五年,我沒有浪費,更不后悔,我完成了女乒‘接力棒的交接?!倍幷f。
“愛哭”到“自省”
丁寧出生在體育世家,父親丁殿國是速滑運動員,母親高鳳梅是黑龍江女籃后衛(wèi)。與很多運動員不愿子女干體育不同,丁寧爸媽從她出生起,就希望女兒也能成為運動員。
高鳳梅本想讓女兒練籃球,但5歲的丁寧卻“陰差陽錯”選擇了乒乓球。“我媽訓(xùn)練的籃球館在一樓,她怕我被球砸到,就把我放到了二樓乒乓球館,教練用乒乓球逗我玩,我就這樣入門了?!?/p>
父母雖不懂乒乓球,但在訓(xùn)練上卻從不嬌慣丁寧?!八麄儚男【鸵恢痹谡f,吃穿上可以慣著我,但脾氣和毛病絕不能慣?!?/p>
有時訓(xùn)練中丁寧扭了、摔了或磕碰,高鳳梅即使看到,也不會把心疼寫在臉上。一次,丁寧訓(xùn)練揮拍砸到眉骨,鮮血直流,高鳳梅趕到醫(yī)務(wù)室,并沒有直接領(lǐng)她回家,而是等醫(yī)生處理完傷口后,讓她堅持完成了訓(xùn)練。
“我怎么會不心疼?我自己就是運動員,疼在心里也不能流露?!备啉P梅說。
丁寧小時候淘氣,媽媽一揍就跑。直到10歲時,一次挨揍,丁寧第一次沒跑,高鳳梅突然發(fā)現(xiàn)女兒有了強烈的自尊心,從此再沒打過她,而是開始講道理。
為了讓丁寧接受更專業(yè)的訓(xùn)練,高鳳梅把10歲的丁寧送到了北京什剎海體校。走之前,很多人問丁媽,孩子這么小離家,你舍得么?高鳳梅答:“競技體育是獨木橋,既然孩子練上體育,就必須吃苦,不吃苦哪能出成績。”
高鳳梅表面狠,內(nèi)心軟。尤其到了隊里放假,北京的孩子全回家了,宿舍里只剩丁寧。每每想到這,她心就痛,“哪個父母不疼孩子,但想干一番事業(yè),就必須多付出”。
高鳳梅一直教育女兒“打球要先做人,打球是人生中的一個階段,而做人是一輩子,要學(xué)會善待感恩身邊的人”。
正是在這種不寵溺、要懂得感恩的家教中,丁寧漸漸養(yǎng)成了堅強獨立、吃苦耐勞、共情同理的品質(zhì)。
賽場上的丁寧自信霸氣,但她卻坦承,自己從小就不自信,“我小時候是一個愛哭鬼,但這個哭不是因為失敗,而是怒自己不爭氣,為什么我不能贏,怎么就沒打好”。
隨著慢慢長大,丁寧發(fā)現(xiàn)哭并不能解決問題,還會讓人覺得情緒化。“可能從事的是乒乓球,競爭實在太殘酷,你每天面對的就是訓(xùn)練、傷痛、比賽、勝負。也可能因為我眼睛小,能把淚含在眼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