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舟
元代王冕《墨梅圖》(北京故宮博物院 藏)
王冕如同其筆下的梅花,清雅脫俗卻又孤傲不群。其人其畫都突顯出不流時俗的高尚情操和淡逸清遠的藝術(shù)品質(zhì)。洗硯池頭,梅樹常開,一枝墨梅便是一段傳奇人生。
王冕(1287—1359年),字元章,號煮石山農(nóng)、食中翁、梅花屋主,浙江省紹興市諸暨楓橋人,元代畫家、詩人、篆刻家。王冕出身于貧寒之家,沒有殷實的家庭背景和廣泛的社會關(guān)系,其才學技藝都是靠苦學一點一點積累養(yǎng)成的。
王冕自幼好學成癡。七八歲時,父親讓他去田埂放牛,他卻偷偷地潛入學堂,聽學生們誦讀詩書,聽后就默默記下來,天黑回家的時候卻把牛忘在了田里。經(jīng)常有人牽著牛來他家找其父親理論,責備王冕放牛踩踏農(nóng)田。父親很生氣,便鞭打王冕,但王冕依然如故,書還照聽,牛還照忘。母親見王冕對學習如此癡迷,便對丈夫說:“既然這樣,就不如順從孩子意愿,聽其所為吧!”于是,王冕離開家,在一間寺廟旁居住。他白天繼續(xù)放牛,有空就在池塘邊畫荷花;入夜便悄悄地進入寺廟,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拿著書卷在長明燈下瑯瑯而讀,直到天明。佛像多為泥胎土偶,猙獰可怖,小王冕心性安適,仿佛看不見。
浙東大儒、理學家韓性聽說王冕的學癡舉動感到驚奇,覺得此子有慧根,便收其為徒。后來王冕繼承韓性衣缽,也成為一代名儒。韓性去世后,其門人對待王冕如同對待韓性一樣恭敬。
王冕雖然滿腹經(jīng)綸,才華出眾,卻因生性孤傲,鄙視權(quán)貴,屢試不第。于是,他便把參加考試的文章全部燒掉,決意斷絕功名利祿,隱逸清修,一心致力于書畫學問。
王冕行事異于常人,時常頭戴高帽,身披蓑衣,足穿木屐,手提木劍,引吭高歌,往返于市中,有時騎在黃牛背上,手持《漢書》誦讀,人們都以狂生視之。他的好友著作郎李孝光想推薦他到府里做官,王冕卻說:“我現(xiàn)在有田可耕,有書可讀,干嗎還要早晚抱著案卷站在庭下,讓人當奴役驅(qū)使呢?”于是他便浪跡江湖,下東吳,入淮楚,出塞北,游歷名山大川。后歷大都,老友秘書卿泰不華想要引薦他入館就職,王冕力辭不就,南回故鄉(xiāng),隱居會稽九里山,以賣畫為生,終老田園。
王冕在九里山種梅千株,筑廬而居,題曰“梅花屋”,自號“梅花屋主”。他又制造一葉小舟,名曰“浮萍軒”,放在鑒湖邊上,任其漂流,聽其所止。他每日吟詩作畫,飲酒長歌,賞梅聽琴,過著超脫世外的隱逸生活。
王冕的隱居生活,隨性所適,恬淡自然,為其提供了良好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使得他可以心無旁騖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他身處清香淡遠的梅花叢中,寫梅、畫梅、賞梅,養(yǎng)成了梅花一樣孤高冷傲、清雅不俗的高貴品質(zhì)。他所畫的《墨梅圖》即是其個性特征和藝術(shù)追求的具象表達。
“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边@是王冕在其《墨梅圖》上題寫的一首詩,他以梅自喻,在詩中贊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把清氣流布乾坤的美德,實際上是表達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和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
作為題畫詩,《墨梅》意在述志,同時點出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也抒發(fā)了個人情感。這首詩題于《墨梅圖》左上方空白處,彌補了空間上的空缺,避免上方留白過多,從而將畫格、詩格、人格巧妙地融為一體。詩為畫增色,畫為詩提神,二者相得益彰。除了畫作本身的魅力,這首題畫詩也為其增色不少,有點睛之妙。
王冕對宋代有“梅妻鶴子”之譽的隱逸詩人林逋很是推崇,他對梅花的熱愛也是受其影響。這幅《墨梅圖》的構(gòu)思或許就源自林逋的詠梅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構(gòu)圖簡單卻意蘊無窮。畫面中,數(shù)枝梅花從右向左橫斜伸展,除此之外是大片的留白,雖然沒有清溪朗月襯托,卻讓人感覺“暗香浮動”,一股清氣撲面而來,詩意盎然。
王冕的構(gòu)思止于暗香,并沒有把清淺的水、黃昏的月表現(xiàn)出來,他以留白的方式突破了時空局限,激發(fā)人們的想象,同時又以題畫詩的形式給人以提示,引導人們進入他所設定的藝術(shù)境界,從而跳脫出現(xiàn)實的羈絆,在更深層次上實現(xiàn)了梅的人格化和哲理化。展卷觀之,唯覺暗香襲人,神清氣爽,由空而滿,由淡而濃,令人沉浸在一片流動的清氣之中。不得不說,王冕的構(gòu)思看似簡單卻十分高妙,體現(xiàn)出其深厚的個人修養(yǎng)和高超的藝術(shù)修為。
王冕創(chuàng)水墨梅花畫法,以沒骨法施淡墨,賦予梅花別樣氣質(zhì),這在《墨梅圖》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畫中梅花主枝用濃墨一筆揮就,側(cè)枝采用中墨和淡墨交叉畫法,墨色濃淡相映,變化自然,枝條挺秀飄逸。主枝先是向上斜伸,然后平展,以一個弧度向左延續(xù),枝頭處略微下壓,畫梅花幾簇,使畫面平衡且有動感。如果按黃金法則來看,這一簇梅花視覺上位于畫面的黃金分割點上,其上方正好是王冕的題畫詩,作為視覺補充,給人以整飭協(xié)調(diào)的視覺體驗。梅枝的高逸斜出和下方的大片留白,讓人產(chǎn)生臨池之梅的聯(lián)想,從而生發(fā)“疏影橫斜水清淺”的美妙意境。梅花用淡墨點染,或綻放,或含苞,或正,或側(cè),花形多變,疏密得當。苔點和花萼用重墨提點,花蕊用濃墨勾描,簡潔而傳神,使得梅花雖未著色,卻生機勃勃。這點點斑駁淺淡的墨梅,正與題畫詩中“洗硯池”相呼應,因為在“洗硯池頭”,所以梅花染上了淡淡的墨痕,“個個花開”具有了與眾不同的文人氣息,其獨立于世、清芳自守的品質(zhì)躍然紙上。
王冕畫梅,形態(tài)多變,不拘一格。除了沒骨法,還常采用淡墨勾描法畫梅花,如《南枝春早圖》《幽谷先春圖》《月下梅花圖》等。他筆下的梅花重意不重形,卻法度謹然,在淺淡的墨色中透著生活的渴望和藝術(shù)的生機。
除了在繪畫、詩文方面造詣深厚,王冕還是一位篆刻家。他首創(chuàng)以花乳石治印,對后世文人篆刻起到了先導和推動作用。王冕篆刻推崇漢印,風格古雅淳樸,由于沒有人繼承其衣缽,所以沒能像文彭那樣成為一代開山宗師,但在中國印學史上,他還是有一席之地的。
王冕一生與梅相伴,自己也活成了一樹孤傲高潔的梅花。他把自己對生活的思考和對梅花的熱愛都融于畫作之中,每一根梅枝,每一朵梅花,都是他藝術(shù)情懷的自我綻放。洗硯池頭,梅樹常開。梅花是王冕的精神寄托,也是其藝術(shù)化身,以清遠之氣廣布人間,流傳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