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濤 沈陽市口腔醫(yī)院口腔頜面外科 (遼寧 沈陽 110001)
內(nèi)容提要: 目的:分析牙槽嵴裂植骨修復后錐形束CT數(shù)字成像的掃描價值。方法:選取口腔科在2018年4月~2019年6月收治的單側完全性牙槽嵴裂患者共33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8例;年齡8~14歲,平均(11.61±1.33)歲。完成植骨手術后半年展開錐形束CT數(shù)字成像分析,觀察中切牙、尖牙的健側、裂隙側與牙槽嵴頂M0、M1、M2、M4處牙槽骨厚度以及牙頸部至牙槽嵴頂距離。結果:中切牙健側及裂隙側M0、M1、M2、M4呈顯著差異,尖牙僅M0呈顯著差異;中切牙健側及裂隙側牙頸部至牙槽嵴頂呈顯著差異,尖牙無明顯差別。結論:牙槽嵴裂植骨修復下唇側支持骨優(yōu)于腭側,缺隙側中切牙恢復未達理想程度,錐形束CT可獲取清晰圖像并提供有效數(shù)據(jù)參考。
牙槽嵴裂大多為先天性疾病,多見于唇腭裂患者,臨床表現(xiàn)為缺損處牙異位萌出、牙弓完整性喪失、牙槽脊骨質缺損、因鼻翼基底部無骨組織支持而呈現(xiàn)鼻翼塌陷、口鼻瘺、牙阻萌、牙頜功能紊亂等,現(xiàn)如今牙槽脊裂植骨術是治療的關鍵操作[1]。傳統(tǒng)X射線片或CT掃描在評價牙槽脊裂植骨時,可能因裂隙旁骨質恰與部分牙根牙槽骨重疊而無法顯示清晰圖像,影響植骨治療效果[2]。本次研究觀察了錐形束CT數(shù)字成像分析的應用價值。
選取口腔科在2018年4月~2019年6月收治的單側完全性牙槽嵴裂(非綜合征性)患者共33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8例;年齡8~14歲,平均(11.61±1.33)歲。納入標準:均在本院接受擴大上頜骨寬度治療(活動性正畸)為植骨手術做好準備,植骨區(qū)骨源為患者自體髂骨。排除標準:牙槽植骨手術史、雙側牙槽嵴裂、三維影像模糊、中途退出研究者。
設定手術切口線于髂前上棘處,將皮膚切開1.5~2cm,切口深度保障可順利剝離骨膜。將骨皮質鑿開,取少量髂骨骨松質并放置于生理鹽水中。將裂隙側牙齦黏膜切開至第一磨牙近中,將其轉折至齦頰溝。將唇腭側黏骨膜瓣鈍性剝離至鼻翼基底,將裂隙中連接腭黏膜和鼻腔黏膜的結締組織銳性分離,將上部黏骨膜形成鼻底縫合,以此作為植骨床頂;將下部黏骨膜向下與腭黏膜縫合,以此作為植骨床底。將生理鹽水中的髂骨骨松質剪成顆粒狀,植入裂隙的植入裂隙的及骨缺損位置,無張力狀態(tài)下將唇腭側黏骨膜縫合,完成植骨手術。
在完成植骨手術后半年選擇KaVo 3D exam Vision錐形束CT進行拍攝,了解患者骨移植區(qū)恢復情況。令患者正坐,保持平靜呼吸、閉嘴呼吸,避免晃動牙齒或咬緊牙關。設定錐形束掃描層厚0.3mm、時間18s、單次360?旋轉。獲取三維圖像并保存為DICOM格式,將掃描所得數(shù)據(jù)導入Materialise Dental(Simplant pro 13.0軟件)重建,通過3D圖像結合冠狀面、矢狀面、水平面評估牙槽骨厚度及高度。
以M0、M1、M2、M4表示距離牙槽嵴頂0mm、1mm、2mm、4mm,統(tǒng)計不同距離牙槽骨厚度。統(tǒng)計裂隙側及健側的中切牙及尖牙牙頸部至牙槽嵴頂距離。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中切牙距牙槽嵴頂距離、尖牙距牙槽嵴頂距離、中切牙牙頸部至牙槽嵴頂距離、尖牙牙頸部至牙槽嵴頂距離以±s表示,以t檢驗,P<0.05表示組間數(shù)據(jù)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jīng)錐形束CT掃描顯示,患者裂隙側及健側的中切牙與牙槽嵴頂M1、M2、M4處牙槽骨厚度以及牙槽嵴頂位置牙槽骨厚度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患側及健側M0處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但M1、M2、M4處相差不大(P>0.05),詳見表1。
表1. 牙槽骨厚度統(tǒng)計表(n=33,±s,mm)
表1. 牙槽骨厚度統(tǒng)計表(n=33,±s,mm)
注:與健側相比,aP<0.05,數(shù)據(jù)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組別 M0 M1 M2 M4中切牙 健側 0.78±0.09 1.07±0.12 1.44±0.17 1.76±0.19裂隙側 1.03±0.15a 0.93±0.12a 1.16±0.16a 1.64±0.20a尖牙 健側 1.41±0.26 1.50±0.33 1.62±0.31 1.63±0.24裂隙側 1.22±0.23a 1.48±0.35 1.58±0.29 1.63±0.25
經(jīng)錐形束CT掃描顯示,患者裂隙側及健側的中切牙牙頸部至牙槽嵴頂距離呈顯著性差異(P<0.05),尖牙牙頸部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詳見表2。
表2. 牙頸部至牙槽嵴頂統(tǒng)計表(n=33,±s,mm)
表2. 牙頸部至牙槽嵴頂統(tǒng)計表(n=33,±s,mm)
注:與健側相比,aP<0.05,數(shù)據(jù)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組別 健側 裂隙側中切牙 1.67±0.32 2.84±0.55a尖牙 2.60±0.43 2.79±0.47
牙槽嵴裂本身屬于嚴重組織缺陷,由于患者上頜骨各骨段組織存在異位或移位情況,上頜骨的連續(xù)性喪失,隨著年齡的增長將逐漸演變?yōu)閲乐匮阑危癫亢脱啦酃橇芽p會逐漸增寬、增大。現(xiàn)如今多數(shù)研究者認為9~12歲是植骨的最佳時期,在牙槽嵴裂植骨的同時合理選擇正畸治療能夠對顱面骨加以誘導,使之向正常發(fā)育型靠近,從而讓患者骨面型接近較好狀態(tài),降低后期唇腭裂治療難度。早期正畸也可避免組織移位,對上頜各部分組織位置關系予以保障,防止牙畸形。
錐形束CT能夠通過精確定點顱面部三維立體結構來對手術后顱面骨實際形態(tài)加以反映,相較于普通CT診斷而言,受到因解剖結構特點限制造成的影像重疊限制較低,對于常規(guī)CT下難以準確定位的普通部分測量標志點及受到投照角度與方向限制下的圖像失真情況能夠有效規(guī)避,因此準確性更高[3]。相較于常規(guī)CT而言,錐形束CT操作更為簡單,操作醫(yī)師能夠根據(jù)圖像獲取情況以及檢查意愿輕松獲得目標頜骨或牙齒影像,繼而制成三維重建圖像,無須CT技術人員進一步操作,降低了溝通所帶來的誤差,提升三維圖像準確性。相較于常規(guī)CT,在輻射量方面錐形束CT單次投照劑量取決于投照視窗面積,通常與多排螺旋CT相比放射量僅為1/80左右,簡單來說,其放射量接近于一張口腔全景片。最后,在圖像獲取方面,錐形束CT的頜骨成像以及牙齒成像更為清晰,對于硬組織結構,錐形束CT能夠良好成像甚至能夠將牙根存在的細小裂縫清晰顯示,其層厚僅0.1mm,因此能夠廣泛應用于口腔科治療中,幫助掃描醫(yī)師清楚發(fā)現(xiàn)牙齒根管形態(tài)、數(shù)目、早期根尖炎癥、變異細小根管、牙根折裂等病變情況,這是傳統(tǒng)CT無法比擬的。另外,錐形束CT還可對牙槽骨吸收量準確檢測,實現(xiàn)對牙周病程度的無創(chuàng)性檢測。
根據(jù)研究結果,在錐形束CT掃描下,健側和裂隙側中切牙的牙槽骨厚度存在明顯差別,這種差別可能是由于中切牙位置所致,其位于牙弓靠近嘴唇方向,該位置牙槽骨較薄且與裂隙側較近,因此牙槽骨吸收程度更大。牙槽嵴頂距離越遠,其牙槽骨厚度越大。裂隙側中切牙從牙頸部到根尖部牙槽骨厚度的吸收程度明顯大于健側,因此后期正畸處理時應注意避免暴露中切牙牙根。尖牙在健側和裂隙側的對比方面僅在M0處存在牙槽骨厚度明顯區(qū)別,考慮與尖牙牙冠傾斜于裂隙側有關,因此牙槽骨在接近牙頸部的位置厚度健側明顯厚于裂隙側。在后續(xù)正畸治療時需注意對尖牙軸向的矯正,避免近中處牙槽骨厚度過小??傊?,在牙槽嵴裂植骨后采用錐形束CT數(shù)字成像分析能夠清楚評估牙槽骨厚度、牙頸部至牙槽嵴頂距離等數(shù)據(jù),為后期正畸治療和牙槽骨移植提供準確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