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抗戰(zhàn)期間,侵華日軍闖入廣西欽州市屯茂村,燒殺擄掠,無惡不作,激起了屯茂村民的武裝反抗,屯茂成為當地抗日的典范。因文獻記載不足,學界較少關注,迄今無學術成果問世。隨著當事人不斷離世,盡快采錄相關口述史料,成為加強抗戰(zhàn)史乃至地方民族史研究迫在眉睫的工作。
【關鍵詞】 屯茂村;日軍暴行;壯丁團;口述史料
【中圖分類號】K29?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38-0055-02
基金項目:2020年廣西碩士研究生創(chuàng)新項目“屯茂抗戰(zhàn)口碑史料拾摭”(YSCW2020079)。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侵略者兩度入侵廣西,蹂躪無辜民眾,罪行罄竹難書。屯茂村既是受害的代表,又是反抗的典型。這樣一個在欽州乃至廣西有名的抗日村莊,迄今尚無人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予以關注。為此,筆者兩次前往該村考察,對其抗戰(zhàn)事跡略加梳理,并從口述史料蒐集的角度略抒拙見,以求教于方家。
一、屯茂村抗戰(zhàn)概況
抗戰(zhàn)進入相持階段,侵華日軍把戰(zhàn)火從華北引向華南,企圖切斷國際援華物資供應,以迫使中國投降。國際援華通道中的一條——由越南進入廣西的桂越通道成了日軍覬覦的重點。
(一)屯茂村基本情況
民國時期,屯茂村屬廣東欽縣小董鎮(zhèn)板城圩(今屬廣西欽州市欽北區(qū)板城鎮(zhèn))管轄,位于板城東南端,與小董鎮(zhèn)那蘭村接壤,下轄坪心、叭塘等10個自然村。整個村子坐落在欽縣北部丘陵地帶的狹長谷地,呈西南—東北走向。村東有高大的山嶺作屏障,西邊的屯茂江自北向南流過,沿江小路是當時村民與外界溝通的主要通道,日軍正是經此道進入屯茂掃蕩的。
屯茂是漢族居多,與壯族和睦相處的村落,周邊還有諸多壯族村寨,村落間互相通婚??箲?zhàn)時期,屯茂約有1000人口,多以種田為業(yè),偶爾彈棉花、販煙草來補貼家用。
1939年11月中旬,日軍第5師團從欽州港秘密登陸。16日,其臺灣混成旅團搶先登陸,擔任第5師團的保障任務,先后攻占欽縣縣城和小董鎮(zhèn),北上重鎮(zhèn)南寧。為此,日軍鹽田支隊一部“進占平吉、屯茂之線。隨后,沿途設立據點”[1],擔任右翼警戒任務。因地緣關系,屯茂村處于日軍威脅之中。
(二)屯茂村遭劫
日軍在附近村莊設立據點后,于11月19日派小股日本兵到屯茂招降、脅迫老百姓當“順民”。遭到拒絕后,日軍于次日進村抓走了許多青壯年當挑夫修公路。第三天,又有十幾個鬼子到廟嶺園掠奪村民的豬、牛、糧食,連稍微值錢的物件也不放過。鬼子的惡舉激怒了青年羅桂香、羅岳卿等人,他們在高處設伏,趁鬼子滿載而歸時,開槍打傷了領頭的一個日本兵。此舉向侵略者表明了絕不任人宰割的決心,但也由此給屯茂村招致滅頂之災。
11月22日,日本兵從小董鎮(zhèn)調遣人馬,用機槍和迫擊炮掃射、轟炸屯茂。村民四散而逃,或被炸死,或受重傷:村民羅志寅被炮彈炸傷,致使一只眼睛失明;村民羅永養(yǎng)被刺刀捅破肚子,腸子流出,遺體被鬼子丟進水溝里;村婦邱大嬸被鬼子強暴時拼死抵抗,被活活燒死于家中;男童羅士滿被鬼子開槍射殺;女童羅鳳珍臉頰被彈片劃傷毀容;臥床不起的病人羅永管被日本兵燒死在床上……鬼子還縱火燒掉村中600多間房屋,致使村民無家可歸。
(三)村民的反擊
遭此重大劫難,屯茂人在鄉(xiāng)紳羅華國、羅煥南等人的組織下,成立了抗日義勇壯丁團,在屯茂村周邊、邕欽路一帶伏擊來往日軍。壯丁團力量雖微弱,但也創(chuàng)下了不少輝煌戰(zhàn)績:斬獲一名日本軍官,收繳其作戰(zhàn)日記、軍用地圖;配合國軍蔡廷鍇部炸毀金星嶺的碉堡,拔出安插在屯茂村的眼線;還參與著名的泗合坳之戰(zhàn),重創(chuàng)敵寇。
因戰(zhàn)功顯赫,壯丁團于1940年被第四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張發(fā)奎授予“忠義可風”獎匾,這在欽州地區(qū)不多見,在廣西亦是少有的榮耀。
二、屯茂村抗戰(zhàn)口述史料的功用
幾遭兵燹,屯茂村民敢于抗爭的事跡,留下了豐富的資料,這是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發(fā)動戰(zhàn)爭、殘害中國人民的鐵證,也是中國人民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凱歌,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一)彌補文獻記載的不足
學界之所以忽視屯茂抗戰(zhàn),文獻史料不足是首要原因。1947年版《欽縣志》、2000年編的《欽州市志》略有記載,但多語焉不詳。20世紀80年代以后,欽州地方文史工作者也搜集、編纂了為數不多的回憶錄等小文,仍因種種緣由,對屯茂抗戰(zhàn)的描述微不足道。這樣,要推進屯茂抗戰(zhàn)的研究,便遇到史料不足的瓶頸,猶如孔夫子所說不能從杞人那里驗證夏禮、不能從宋人那里驗證殷禮乃“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2]46
近年來,屯茂村有熱心人編寫過《屯茂村史》《抗日英雄羅華國的故事》等小冊子或短文,但因未受過專業(yè)訓練,多有詞不達意之憾。其中最大的問題是言之無物,說服力不強。可見,在文字記錄不足的情況下,搜集親歷、親見、親聞者的口述資料,是何等的重要。
(二)積聚地方史研究資料
欽州人杰地靈,英雄輩出,抗法英雄劉永福、馮子材有口皆碑,屯茂抗日英雄人物和事實亦不應被歷史湮沒。前者因現(xiàn)存文獻史料較豐而被研究者青睞,后者則因記載不多而應加強口述史料的搜集,因為口述史料“是些很有價值、可以利用的歷史原料”[3]11,在欽州乃至廣西地方史研究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研究地方歷史,文獻史料固然重要,但由諸多個體口述的生動史料亦不應偏廢。要知道,“群體的記憶是通過個體記憶來實現(xiàn)的,并且在個體記憶之中體現(xiàn)自身。”[4]71 屯茂抗戰(zhàn)本身就是由單個個體組成的群體斗爭,要反映其可歌可泣的抗爭事跡,那些鮮活的口述史料尤其重要。欽州以其作為廣西的出海通道而風生水起,在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中需要積累地方史研究資料,其中的口述史料不容小覷。
(三)為民族史研究提供依據
廣西是以壯族為自治民族的自治區(qū),境內有上十個世居民族,各族人民為締造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為保衛(wèi)祖國南疆的安寧勛績卓著。因此,民族史研究是廣西學術界理應擔承的責任。
中國波瀾壯闊的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有廣西各族人民的功勞,有許許多多像屯茂這樣的英雄村莊。遺憾的是,廣西學者在這方面的工作尚有許多缺陷,比起金春善教授主編2000萬字的《中國朝鮮族史料全集》(延邊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所展現(xiàn)的朝鮮族抗戰(zhàn)史料相比,差距一目了然。
人口逾千萬的壯族,飽受日軍荼毒,全面搜集其抗戰(zhàn)史料,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
三、采集整理屯茂抗戰(zhàn)口述史料的緊迫性
屯茂抗戰(zhàn)口述史料的學術價值,無論對廣西壯族史,還是壯族抗戰(zhàn)史均有重要的參考作用。遠的不說,單就回應當地村民強烈要求建設村史館這一愿望來講,即可凸顯加緊搜集整理其口述史料的必要性。緣何?
一是親歷者所剩無幾。親歷者是口述歷史的主體之一,他們關于親歷事件的記憶,被法國學者、集體記憶開創(chuàng)者哈布瓦赫稱為“自傳記憶”。自傳記憶根植于人腦中,受人的生理規(guī)律影響,年齡大小、身體強弱、記憶力好壞都影響著記憶的存儲與呈現(xiàn)效果?!白詡饔洃洉呌诘峭ㄟ^與具有共同的過去經歷的人相接觸,來周期性地強化這種記憶”[4]42,否則,個體記憶脫離群體成員的強化,面臨瀕于消失的危險。兩次考察,我們能采訪到的親歷者僅有羅靈懷老人,日寇入侵時他尚是小孩,如今已是鮐背之年,受訪時需由親屬在旁協(xié)助,他才能憶起片段細節(jié)。如今,抗戰(zhàn)親歷者在世的已然不多,他們在回憶過去時,常出現(xiàn)時序混亂、人物事件張冠李戴、因果關系錯亂的情況,同時也面臨“失憶”的危險,盡快輯錄親歷者的口述史料已是迫在眉睫,過不了幾年,想要收集這方面的內容,就無從談起了。
二是親歷者后人記憶逐漸模糊。調查發(fā)現(xiàn),屯茂抗戰(zhàn)親歷者的后代,詳悉這段歷史者已然不多,且受個人經歷、家庭關系、教育背景及身體因素的影響,他們對父輩、祖輩的事情,大多說不出所以然。對一些模糊或難以查證的情節(jié),出于感情因素,他們會采取夸大的說法,如屯茂村鄉(xiāng)紳羅華國曾在廣州供職,他的后人給他安上了廣州禁煙局局長這樣的職務,查史籍卻無這樣的記載。像這樣的情況,采錄口述史料時常常碰到。時不我待,趁著親歷者后人及知情者頭腦清醒時盡快收集其口述資料,成為當務之急。
三是遺跡加速消失。屯茂的山林、田野、水溝、房屋是歷史的見證——土地山的大榕樹見證年幼的羅之兜被炸死,灌水溝渠曾躺著被刺死的羅永養(yǎng)遺體……然而,歲月在無情地加速一個個遺址的消失,當年村中被日軍燒毀的600多間房子,因重建而無法辨認侵略者的罪證了。自然侵蝕與保護意識不強,乃至無意中的人為破壞,使屯茂的抗戰(zhàn)相關痕跡在消失之中,不禁令人痛心。
日本發(fā)動的侵華戰(zhàn)爭激起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抗戰(zhàn)記憶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是凝聚中華民族的關鍵。面對日本右翼勢力否認侵華歷史、篡改教科書的頻頻動作,中國人民要以充分的證據、翔實的資料,澄清事實,駁斥侵略者美化戰(zhàn)爭、否認歷史的行為。屯茂村民積極主動建設愛國教育主義基地,弘揚先輩斗爭精神,是家國情懷的體現(xiàn)。把屯茂的故事講好,為中華全民族抗戰(zhàn)史研究添磚加瓦,搶救屯茂村抗日口述史料,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參考文獻:
[1]劉樹國.第一次侵桂日軍番號及經由路線[J].廣西地方志,1995,(03):58-65.
[2]孔丘,陳國慶等注評.論語[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6.
[3](英)保爾·湯普遜.過去的聲音 口述史[M].覃方明等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
[4](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M].畢然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覃棉,女,廣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2019級中國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廣西地方民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