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晉商之一的靈石靜升王氏家族之所以能夠綿延700余年,根源便在于代代堅守了王氏家族的家訓。深受儒家文化浸潤的王家家訓在做人、做事上倡導誠信、勤儉、孝義,這不僅是王家的傳家法寶,也是新時期人們應當借鑒的圣經(jīng)。
【關鍵詞】家風家訓;誠信;勤儉;孝義
【中圖分類號】B82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36-0121-02
自古以來,中國人口眾多,古時候,中國人喜歡群居的生活方式,一個大家族生活在一起,以團結人心,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良好的家族風氣?!帮L”取“上以風化下,下以風諷上”之意,及人們以高尚的德行影響教化他人,他人也以此嚴格自律。家訓則是家風的語言載體和表現(xiàn)形式,將家風歸煉成文字,就是家訓[1]。人們一方面強調繼承,向高賢大德學習,保持德行不墜,另一方面,努力做好自己,成為新一代的典范,可見,于中國人而言,家風家訓成為治“小家”、為“大家”的經(jīng)典傳承與經(jīng)驗總結。
2015年12月29日, 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網(wǎng)站的“中國傳統(tǒng)中的家規(guī)”第26期推出《山西靈石王家大院:規(guī)圓矩方正品立身》一文,重點推薦靈石靜升王家家訓。一個家族在靈石縣靜升古鎮(zhèn)綿延700余年,鼎盛的八代歷時450年,其歷時經(jīng)久、人才繁茂的根本是什么?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網(wǎng)站在其相關文章中提出,王家之所以歷代繁榮,根源便在于代代堅守了王氏家族的家訓。
靈石靜升王家從始祖王實開始,便非常注重做人、做事的原則、規(guī)范:多少年的積累,到王家第16世王廷璋創(chuàng)建五堡之一的“和義堡”時立下家訓,從外在的著裝要求、走路姿態(tài)、說話方式到內在的做事風格、為人心態(tài)、品性修養(yǎng)等方面都做了全面要求。家訓作為家風的載體,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其價值取向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潤,以儒家道德為規(guī)范。
“仁”“義”“禮”“智”“信”是儒家推崇的道德標準。生活中,這5種基本道德是一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評價標準,也是一家一族衡量家風好壞的重要標準。因此,家風的好壞不僅與一個家庭或家族成員思想道德水平有直接關系,而且也對整個社會道德水平的高低和主流價值觀的傳承有直接影響[2]。王家家訓與儒家倡導的五德相結合,可以將其家風主要梳理成三個方面。
一、誠信為人
“誠”,即指真實不欺?!靶拧?,即守信用,是做人的倫理規(guī)范,在儒家倡導精神領域占有重要地位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誠信,即誠實而有信用。《周易》曰:“君子進德修業(yè)。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yè)也?!闭\,基于仁,信,源于義,儒家視仁義為其文化的核心內容,由此,誠信便也成為儒家一直重視的焦點?!墩撜Z》講“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不僅認為“民無信不立”,甚至將“信”提升到去兵、去食、寧死必信的政治高度[3]。由此看來,儒家倡導的誠信,不僅是道德行為基礎,還是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根本。
深受儒家思想浸潤的王氏家族對子女極其注重忠實、尚禮、誠信、仁義的教育,靜升王家始祖王實兄弟四人將“誠實守信”當作做人、做事的原則,始終堅持誠信至上,努力爭取質量第一,不弄虛作假,不斷建立并維護自身的信譽,寧愿買賣賠錢,也不能玷污招牌。700年來,王家始終嚴格恪守始祖的名諱——“忠、信、誠、實”,代代相傳,不斷獲得往來商家、周遭百姓的認可,成就其小買賣做成大生意。
二、勤儉持家
王家人深知“不勤不得,不儉不豐”的道理,堅持勤儉,并以此來立業(yè)、守業(yè)、興業(yè)。
在生意上始終堅持勤儉,其先祖,不畏貧寒、不忘貧寒, 自強不息勇于進取,克勤克儉積累財富,逐漸從小本經(jīng)營發(fā)展到富甲一方的商賈大亨[4]??鬃訒r,針對當時許多貴族的奢靡之風提出要“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在回答“禮”的本質時,孔子答曰:“禮,與其奢也,寧儉”[5]。在上千年儒家思想的影響和傳承下,王家不知不覺中承續(xù)了勤儉的倫理標準,并將其書于匾額、刻于楹聯(lián)。
王家大院司馬院楹聯(lián)“勤治生儉養(yǎng)德四時足用;忠持已恕及物終身可行?!币馑际乔趧谥\取生計、經(jīng)營家業(yè),以儉樸培養(yǎng)德性,四季便可富足;立身修身秉持誠實的態(tài)度,對待世間萬物保持寬容的態(tài)度,每個人都應該踐行這樣的高尚品德。
三、義行鄉(xiāng)里
王家以商賈興,視經(jīng)商為自己的職業(yè),但是,他們追求的并不是自身富裕。王氏家族懷有舊時讀書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格理想。在家資漸豐之時,不忘恩澤鄉(xiāng)梓。
據(jù)現(xiàn)存《敦本堂規(guī)條》殘碑所記,族內鰥寡孤獨幼稚殘疾,凡不能自養(yǎng)者,凡一定年齡范圍內,每年冬季三月、春季二月期間,均有定額賑濟。王家十三世王佐才曾辦義學,為解教師薪水之需,特賣地20畝資助。十七世王如琨,嘉慶年間任順天府督糧通判,見“東天門石路”工程艱巨,捐銀1000兩,為此,朝廷特為其立牌坊上書“樂善好施”四個字[4]。
王氏家族的時代早已遠去,其家風家訓作為一種歷史現(xiàn)象,在新的歷史時期,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得以傳承,呈現(xiàn)出平民化、世俗化的趨勢,可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到尋常百姓家”。
四、弘揚誠信文化,提升全民素質
王氏家族在為人和生意上所倡導的誠信思想古往今來一直都是人們應該推崇的。誠信是人與人交往的首要條件,同時也是一種基本的商業(yè)道德。當今社會,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市場經(jīng)濟參與交換的雙方必須以誠實守信為交易前提。市場經(jīng)濟,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契約經(jīng)濟,實質上就是誠信,市場經(jīng)濟越發(fā)達就越需要誠實守信。在現(xiàn)實的商業(yè)行為中,需要構建社會主義誠信體系,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得以健康、有序、穩(wěn)定發(fā)展的重要保證。王氏家族能發(fā)達綿延七百余年,相傳二十余代,除了決策準確、舉措得當之外,還因為他們踐行著誠信這一重要為人、經(jīng)商原則。新形勢下,王氏家族的誠信倫理原則應當成為每個公民、團體自覺遵守的道德規(guī)范。
五、厲行勤儉之風,共建節(jié)約型社會
王氏家族無論是在小本買賣的創(chuàng)業(yè)之初,還是在家資豐厚的守業(yè)之時,祖祖輩輩都提倡勤儉持家,并將勤儉作為家訓刻于楹聯(lián)、匾額。這對全社會推進建設節(jié)約型社會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和借鑒意義。
我國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資源有限的國情要求人們必須提倡勤儉的傳統(tǒng),既要開源又要節(jié)流,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小則以儉持家,大則以儉治國。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要保持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作風,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習總書記說:“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不僅是我們一路走來、發(fā)展壯大的重要保證,也是我們繼往開來、再創(chuàng)輝煌的重要保證?!笨梢?,節(jié)儉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這既是基于國情現(xiàn)狀的客觀要求,也是落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舉措。
六、胸懷孝義之念,共筑和諧社會
王氏家族的孝義之舉,深受孔子“仁愛”思想影響,“仁愛”思想要求人們要多為別人著想,同情人,敬重人,相信人,幫助人,真誠待人,施人以惠。王家人謹記這一條,無論是處于創(chuàng)業(yè)之初困頓時期,還是發(fā)家之后的安逸之時,他們都能做到“見善如己出,見惡如已病”,盡己所能,施以幫助。在現(xiàn)代生活中,人們由于利益沖突、貧富差距等原因而關系緊張,這時,不妨回顧王家的孝義之舉,做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努力形成積極健康的人際關系[6]。另外,王家辦義學,開義倉,特別是新編晉劇《王家大院》中王崇禮抵大院的行為,對人們處理個人利益和整體利益的關系是很好的借鑒。王家人能做到“達則兼濟天下”,這對人們今天的社會矛盾的緩和,社會秩序的維護,構建和諧社會依然有積極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1]陳壽燦,于希勇.浙江家風家訓的歷史傳承與時代價值[J].道德與文明,2015,(04):118-124.
[2]周春輝.論家風的文化傳承及歷史嬗變[J].中州學刊,2014,(08):144-146.
[3]石德東.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中的誠信建設淺議[D].吉林大學,2008.
[4]王淵.儒家思想與晉商經(jīng)營倫理[N].光明日報,2012-04-22.
[5]黃鯤鵬.孔子禮樂理想初探——為《孔子家語》[J].讀書文摘,2016,(4):2-3.
[6]趙哲平.晉商家訓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D].山西財經(jīng)大學,2019.
作者簡介:原麗敏,女,漢族,山西靈石人,碩士研究生,晉中師范高等??茖W校,講師,研究方向:文藝美學與視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