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如菲
當一本翻譯了7年的“不可譯之書”交稿之后,編輯還能做什么?
《三只憂傷的老虎》環(huán)襯
有這樣一本小說,它首次出版的時間是上世紀六十年代,誕生于遠在大洋彼岸的古巴,半個多世紀以來從未引進中文版,作者對于如今的中國讀者來說也相當陌生。同時期的其他類似作品,該“出頭”的已經(jīng)“出頭”,在文學繁榮的年代里,經(jīng)歷了名人名家的加持,完成了經(jīng)典化的過程。而這本書,說好聽是“遺珠”,不好聽就是已被遺忘。
這本書就是今年7月剛剛由行思文化與四川人民出版社聯(lián)合推出的《三只憂傷的老虎》。它仿佛突然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一個蟲洞,要把人帶往一個完全陌生的、幾乎與當下的熱鬧全然無關的時空。在一切加速的時代,這樣一本書,還有可能找到它的讀者嗎?
中譯本圖書雖然剛剛出版,但事情其實要從更早的時候說起。如今擔任行思文化總編輯的楊全強,從作家孫甘露老師那里聽說了一個消息:“拉美文學爆炸”時期還有一個代表作叫《三只憂傷的老虎》,很多作家、文學研究者早就聽過這本書的名字,但一直沒有人把它翻譯過來。楊全強老師當時就把這件事記在心里。
如何判斷一本書的價值?這當然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一本書的價值是多元的,首先當然是文學價值,是否有獨特的視角、開創(chuàng)性的表達等等?!度粦n傷的老虎》當初出版時便贏得了文學界的肯定,作者因凡特后來也獲得了西班牙語文學的最高獎項塞萬提斯獎,包括哈羅德·布魯姆在內(nèi)的評論家早已將這部作品納入經(jīng)典之列。
但是,文學價值并不是全部。比如毛姆就極力主張小說首先應該有娛樂價值;就算不談娛樂價值,一本書所包含的特定文化價值與社會價值也決定了其是否能在當下的潮流中借力而上;更不必說還有市場向來青睞的實用價值。因此,對于出版人來說,在當今的環(huán)境里,《三只憂傷的老虎》過去擁有的種種殊榮,如何能兌換成讀者的關注,是一個遲早要面對的任務。
首先,我們還是需要把這本書放到一個更大的背景中去做考量。1980年代拉美文學熱潮過去,上個世紀末開始,拉美文學的翻譯和出版進入了一個低迷時期。但自從馬爾克斯去世,《百年孤獨》的中文正式授權版第一次推出,拉美文學的出版和閱讀又迎來了一個新的熱潮?!度粦n傷的老虎》的出版也并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
在這樣的前提下,這本書具有一些明顯的優(yōu)勢。1967年是拉美“文學爆炸”黃金之年,這一年,馬爾克斯出版了18個月寫成的《百年孤獨》,略薩則憑借《綠房子》獲得拉美文學一個非常重要的獎項羅慕洛·加列戈斯國際小說獎?!度粦n傷的老虎》恰恰也誕生于這一年。
它有復雜的人物關系、紛亂的時間線索、多變的敘述方式以及荒誕而幽默的氣質(zhì),是一部把文學游戲玩到極致的作品,素有“天書”之稱。從結構、語言、文體等方面看來,《三只憂傷的老虎》特點鮮明,自成一家,在同時期以及后來的拉美文學作品中都能夠穩(wěn)占一席之地。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云南人民出版社策劃拉美文學叢書時就已經(jīng)將這本書列在其中,但由于翻譯難度太大,這本書一直未能引進。在獨特的文學價值之外,這本國人幾十年無緣得見的經(jīng)典小說,又平添了一份神秘感和傳奇性。所以,《三只憂傷的老虎》的出版本身就會是一個重要的文學事件。
這當中有一個關鍵的角色當然就是翻譯。在拿下版權后,楊全強很快聯(lián)系了北大西葡語系的年輕學者范曄,那正是他翻譯的《百年孤獨》出版的第二年。范老師的譯筆準確、優(yōu)雅、老道,得到了學界和讀者的一致認可,他正是翻譯這本書的絕佳人選。
隨后這本書的翻譯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不少波折。范老師從2014年正式開始翻譯,因為難度太大而幾度擱置,直到2019年大體完成,又陸續(xù)修改近兩年。作為出版方,我們深知這本書的難度,同時也認為它經(jīng)得起等待并且值得花時間打磨,所以也給了譯者比較大的空間。
今年4月,我們拿到《三只憂傷的老虎》譯稿,便立即展開工作。稿件編輯和宣傳工作是同步進行的。初讀之后,我們便感受到了這本書的奇特之處,當然,這也意味著對讀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宣傳工作的目標細化為以下幾部分:因為此前缺乏相關譯介,因此我們對作家作品要有更充分的研究和介紹,降低其接受門檻;這本書需要專業(yè)研究者和評論者參與討論和解讀;必須考慮到當下讀者尤其是年輕讀者的購書、讀書習慣,理解他們的趣味,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
利用綜合異常指數(shù)可以圈定出綜合異常的三級濃度分帶(圖3),能夠明顯顯示出綜合異常濃集中心、面積大小等特征,極大的增強找礦工作部署的針對性,異常查證過程中避免工作部署的均勻性,減少工作量浪費等。
接下來的工作主要有三個部分,首先是試讀本資料包的策劃。
因為經(jīng)過范曄老師幾年來的仔細斟酌和反復打磨,這本譯稿送到我們手中時已經(jīng)十分完善。初讀之后,我們便直接將稿件排版,制作了試讀本,準備送給學者、作家、評論人以及業(yè)內(nèi)各位朋友提前閱讀。這樣做主要考慮了三點:第一,鑒于這本書有一定的難度,希望能讓一部分朋友先讀到,有一定時間進行閱讀和研究;第二,各位專家相當于我們的“外援”,發(fā)現(xiàn)問題可以提前幫我們把關;第三,試讀本雖然數(shù)量有限,但也能起到一定的宣傳作用。
基于以上的想法,我們在做試讀本時便格外用心。我們并不是只寄了一本書,而是把試讀本做成了一個小的資料包,除試讀本之外,還準備了以下幾樣東西:
首先,我寫了一封2000字的編輯來信,信中簡明扼要地介紹了作家、作品的基本情況,同時告知試讀本的讀者,該版本尚未經(jīng)過編輯,歡迎各位指正。
第二是一本資料冊,其中主要是我們翻譯和整理的幾篇作者訪談,供讀者參考。資料冊全文約五萬字左右,圖文相輔,仿照雜志設計。
第三是從《三只憂傷的老虎》外版正文中截取的一張古巴地圖,可以幫助理解小說中的空間。
第四是一份可以掃碼收聽的電子歌單,這是因為音樂是本書的一個重要主題,書中的確出現(xiàn)了很多歌曲,音樂能迅速營造出這本書的氛圍。
最后還有一點:我們希望這個資料包不僅有用,還要有趣、好看。地圖和編輯的信是用牛皮紙打印的,最后所有材料裝在牛皮紙袋里寄出——這個小小的紙袋也經(jīng)過精心挑選。我們甚至專門設計了老虎卡通圖章印在試讀本扉頁。
接下來是這本書的封面設計。
這本書由汐和擔任封面設計師,我們希望這本書能從這位幽默、活潑的年輕設計師這里汲取一些活力,而不是被捧上神壇之后便被束之高閣。
“三只憂傷的老虎”玻璃水杯
汐和前后共出了四個外封方案,前三個都使用了比較抽象的圖案,以鮮艷的顏色營造迷幻的氛圍??吹椒桨负螅覀冇X得都很好看,但又覺得“不夠”。幾經(jīng)溝通之后,汐和全力配合,將各種元素簡化,保留了“虎”的意象。但因為這本書并沒有真的出現(xiàn)三只老虎,所以封面也并沒有真的把老虎畫出來,而是用了大面積的虎紋,以西班牙語原文標題凸顯文字游戲的形式感。
另外有幾個可以一提的細節(jié)。
第一,由于這本書沒有序,普通讀者對于書中故意使用的錯別字、特殊排版等可能會產(chǎn)生疑惑,因此之前試讀本編輯的信再次派上了用場。對于這樣一本書,將編輯的信排入正文顯然是不合適的,于是我們想到把信放在外封內(nèi)側,讀者拆開外封,便可以讀到這封說明信。
第二,貓是近年來非常流行的“萌”元素,老虎作為貓科動物,其實也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親切的聯(lián)想。所以,盡管封面沒有出現(xiàn)老虎,但設計師讓三只老虎出現(xiàn)在了環(huán)襯中。這些老虎在我們后期的其他宣傳中也是一個非常具有辨識度的形象。
第三,我們還在版權頁、后勒口埋了一個小小的彩蛋:我們?nèi)齻€主要編輯一致放棄了署名,化身“菲毛虎、瑪瑪虎和雪域虎”。這本書有一種不著邊際的幽默感,一種漫不經(jīng)心的玩鬧性,這是我們讀書、編書之后的感受,也希望把它傳遞給讀者。
最后,可以再簡單講一講上市之后的一些宣傳。
《三只憂傷的老虎》上市后,除了常規(guī)的線上線下活動,我們還做了一些可能對新讀者有吸引力的配套設計。
我們聯(lián)合聯(lián)邦走馬做了一個《三只憂傷的老虎》限量套裝。聯(lián)邦走馬是一個在業(yè)內(nèi)有相當知名度和認可度的創(chuàng)意品牌,其理念、審美跟我們都高度契合。
聯(lián)邦走馬邀請了新銳設計師邵年(XYZ Lab)對虎虎虎計劃主視覺和主體產(chǎn)品進行整體設計,推出限量300套產(chǎn)品,其中包括三支精釀啤酒、刷了虎紋邊的限量版《三只憂傷的老虎》、“三只憂傷的老虎”玻璃水杯、“紙老虎”便利袋。
這本小說中的大量場景是上世紀哈瓦那的夜店,因此周邊產(chǎn)品以啤酒為核心,和小說本身的氣質(zhì)非常契合。酒標設計成可以隨手翻閱的冊子,三枚酒標分別是《三只憂傷的老虎》的試讀文本、作者因凡特的訪談錄節(jié)選以及18位拉美小說作家和代表作品的介紹。
“紙老虎(Paper Tiger)”便利袋,經(jīng)過折疊,是明信片一般的大小,便于日常攜帶和收納。
除此之外,我們還計劃圍繞刷邊本設計一個限量套裝。外盒是一扇門,打開之后讀者會拿到一張門票(書簽)、一張地圖以及節(jié)目單等等,盒內(nèi)印著小說開篇第一頁的文字,那是一段主持人的串詞,標志著一場演出的開始。所以這個禮盒的概念正是把這本書作為一場演出來呈現(xiàn)。
自上市以來,《三只憂傷的老虎》表現(xiàn)一直非常好,陸續(xù)收到了來自評論界的鼓勵和贊賞,而且在各個社交平臺上也不斷有人自發(fā)地推薦和轉發(fā),很快就躍升到豆瓣虛構類榜單榜首。它是否能夠真的“暢銷”,還不好說,但它讓我們看到好的文學作品強大的生命力。即便文學,特別是外國文學,如今已是一種“小眾趣味”,但我們似乎也不必陷入完全的悲觀。行思總編輯楊全強老師一直堅信一點,即便文學對于整個社會并不是剛需,但對于某個特定人群來說,文學就是剛需,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東西。我們設想的讀者,是我們所能理解、所關心的人,做書其實也是編輯和讀者之間的一場對話,我們努力去體會他/她的好奇、困惑、喜愛或者厭倦。這是數(shù)據(jù)捕捉不到的東西,也無法進行套路化的生產(chǎn),但這種直接感受是最初始的信號,有了這個信號,我們才能以傳播的手段把它擴散到更多讀者耳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