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晶晶
9月1日,開學第一天,一組照片在網上刷屏。
一群家長“長”在了學校的欄桿和鐵網上,有的攀上欄桿,有的俯身從欄桿底部縫隙向校內眺望,掏出手機暗中拍攝,對準自家娃兒。
這一圖景折射出的不只是“關心”,也有家長對孩子教育的不安焦慮,這份焦慮已經從高考提前到了義務教育階段。
7月,《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出臺,教培熱急速降溫,8月,《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荚嚬芾淼耐ㄖ访鞔_,小學一二年級不舉行紙筆考試。
再往前,義務教育新課標修訂、打擊學區(qū)房炒作、民辦學校調整,義務教育階段的政策密集出臺,攸關1.56億個家庭的九年義務教育改革,已經引發(fā)了社會大討論。
“雙減”將如何改變9年義務教育?處于這一學齡階段的孩子,需要什么樣的教育?有哪些經驗可以借鑒?當下現實和理想的差距在哪里?
就這些問題,南風窗記者專訪了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教授丘志明,他關注中國教育、曾在中國有過巡回演講,并在多個國家、地區(qū)有過教育實地考察經驗,退休后也開班從事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
南風窗:“雙減”新政之下,規(guī)范教培機構、一二年級學生不考試等,能否實現減負,緩解教育焦慮?
丘志明:學生和家長的壓力根源在于擇校焦慮,整個教育體系里面的資源分布,不同水平的學生、不同的地區(qū),資源是平均分配還是按需分配?比如師資,教師培訓怎么才能跟上,因材施教?
新加坡培訓出來的小學、中學、初中、高中的老師是大體上是同一群人,老師學歷相同、工資接近,在師資范圍里做到了平均。小學階段,學生入學采用校友抽簽的辦法,就近入學。因為資源基本是平均的,無論你去哪個小學都差不多。6年小學,盡量做到相對平均,事實上也達到了這一結果,不同的小學,學生之間的成績差距不明顯,學校里面也不作排名。
但新加坡是小國家,很多事情都比較好辦,中國14億人太大了,資源分布很難達到不同定義的平均。
南風窗:新加坡在多個基礎教育排行榜上領先,新加坡的“精英教育”是什么樣的?
丘志明:中國教育上比較大的問題,是總覺得資源有限,就應該集中分給在讀書上有才能的人,讀不好的話就沒有前途,這個取向我不贊成,它最大的問題就是刺激家長爭取資源,很多問題就出來了。
新加坡的“精英”概念主要體現在中學階段,通過小學升初中會考,學生開始顯現出不同的能力,就進行分班,分為:普通班(學術)、普通班(工藝)、快捷班、特殊班、天才班5種,能力突出的,多給他們安排幾門課程,水平靠后的就少上幾門課,畢業(yè)之后,往“高中”和“專科學?!眱蓚€方向分流,??茖W校主要是兩類:技術教育學院,簡稱工專,以及科技??茖W校,簡稱理工。
但重點是,無論高中生還是??粕加袡C會上大學。尤其??茖W生,如果最長5年時間里,他的成績達標了,就可以上大學。
新加坡的教育資源分配是基本相當的,甚至讀書不好的人得到的資源更多,中專學校的外觀建設甚至比高中更體面。更關鍵的是,新加坡的“精英教育”是保證讀書不好的人也有出路,家長看得到的話,他們就不會跑極端了,這個是最大的分別。
南風窗:怎樣才能減輕中小學生的學業(yè)壓力?
丘志明:功課壓力大不大,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也是主觀的感覺,我們應該問這個壓力是不是達到學生生理心理上承擔不了、家長心理上承擔不了的地步。
新加坡學??荚囈灿蟹钦降呐琶?,取消意義不大,不能改變家長的看法,這個也不是壓力的根源;如果說補習班,最夸張的可能是臺灣地區(qū),但自從他們幾乎所有高中生都能讀大學之后,補習班的熱度就大大減退了。
學生能承擔多少壓力,關鍵要看社會給予的支持力度有多少。香港的讀書壓力也大,主要來自居住環(huán)境,地方太小了,普通家庭平均面積只有40平米,但政府就用圖書館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樣就不需要在意在家學習地方大小的問題,這是可以緩解學生讀書壓力的方法之一。
學生和家長的壓力根源在于擇校焦慮,整個教育體系里面的資源分布,不同水平的學生、不同的地區(qū),資源是平均分配還是按需分配?
南風窗:在中國,圍繞作業(yè)批改、教師懲戒權等,家校矛盾比以往更加突出,老師和家長溝通為什么這么難?
丘志明:與老師的權威在衰弱,教師性別比例失衡有一定關系,另一方面,現在的家長出現了兩個極端:一個極端就是家長真的懂怎么教育,配合學校共同教育,這是好事;另外一個極端是,他什么都不懂,但是中國的傳媒資訊太多、傳播太快了,傳媒讓他覺得“我懂了”,就以此批評學校和老師,這是最糟糕的。
教育是需要家校認同、相互配合的。香港有位教育專家,按教育學的理想開了個幼兒園,奉行三年沒有功課,在家里面也不能有功課,他承諾家長三年之后,能力測試結果一定比其他幼兒園好,但孩子只有一個,家長要不要相信他?這個真是最大的問題了。專家可以實驗,但孩子不敢拿來實驗,很多時候我們給家長意見,不聽我們也能理解,再多理論再多理想,孩子賭不起。
學校跟家庭教育做法一致是最理想的。在英國有法規(guī),幼兒教育上,如果發(fā)現家長的教法跟學校的做法違背的話,可以警告甚至起訴家長。因為他們認為,學校在教導孩子上是專業(yè)的,家長要么跟學校保持一致,家庭教育影響作為補充,要么就讓家長選擇另外的,他認同理念的學校。
南風窗:你說創(chuàng)造力比成績重要,應該從小培養(yǎng),但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實之下,怎樣為開發(fā)創(chuàng)造力留出空間?
丘志明:學生最困難的不是應付功課,而是不懂管理時間。關鍵就在于,不要剝奪他感受生活的時間,從生活里面激發(fā)他的創(chuàng)意。
南風窗:你曾經分享過一個“中國學生針孔穿線方案”的故事,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需要怎樣的環(huán)境?
丘志明:我有一次在中學科研創(chuàng)意活動中問學生,怎么讓線更快更順利地穿過針孔,一個中國初中生的答案是,在針孔旁邊開一個斜斜的缺口,線沿著缺口就可以很容易穿進針孔,而且不容易掉出來,這是一個很有創(chuàng)意的想法。
這個學生告訴我,這個想法他很早就有了,只是以前沒有提出來。一方面他覺得針孔實在太小了,再開一個缺口技術上做不到。但在新加坡,他看到教室里的精密機械儀器,其中有一個可以把東西切割得很小很小,就意識到這個想法有可能實現,就在活動上抓住機會提出來。
什么激發(fā)他的創(chuàng)造力?表面上是技術,知道有技術可以實現了,其實這個創(chuàng)意早就埋在他記憶里。
但這個例子仍有遺憾的地方。一個孩子有創(chuàng)意,他在一開始的時候不敢提出來,而是等到發(fā)現可以做到了,才敢說。
能做到,才愿意說出來,這個心態(tài)在華人中間很普遍,很多中小學生,讓他舉手回答問題都膽怯,就怕錯了。要讓他們說出一個自己也覺得沒可能的事情,更是不容易了,很多創(chuàng)意就被埋沒和忘記了。最理想的是,當他有這個想法,就有勇氣說出來,然后告訴別人將來有一天這個可以實現。這才是夢想。
南風窗:在中國,中小學教育開始強調動手實踐能力,有哪些經驗可以借鑒?
丘志明:培養(yǎng)動手能力如果是靠拼一些模型、物理化實驗是不夠的。英國的小學到大學就有一門叫“設計與工藝”的課程,他們相信,小學生做一個機械出來,不是沒可能,給孩子們原料和工具,讓他們自己動手設計和制造,過程中他會遇到問題,某個環(huán)節(jié)為什么做不好,翻查和研究里面的技術理論,發(fā)現問題,概括總結,想辦法解決,再加以改進。
這個方法是向牛頓等科學家學習,想好要解決一個基本問題,便尋找辦法和工具,找不到的時候就會主動創(chuàng)建一些理論學問來解決。
中國還沒做到這個程度,一個很重要的理由是,對動手能力方面投放的資源還不夠。之前有幾個中國學校問我,如果要做最先做什么?我說要先弄幾個大課室出來,要把它變成適合學生的工廠,買很多的儀器在里面,這個成本相當高,但是你不投放這個資源,沒辦法談動手。
新加坡的中學里面最大的課室在哪里?就是Work Shop,工作坊。每個中學都有四五個,每個都是五六個普通教室那么大。他們從設計到選材到嘗試創(chuàng)造原型,都在這個工作坊來完成。每個初中生都要學,如果一個星期40節(jié)課,這節(jié)課要占6節(jié)。
南風窗:提高教育素質,是否是昂貴的,只能在經濟發(fā)達的國家、城市、家庭里實現?
丘志明:把教育的所有問題都跟錢掛鉤是一個糟糕的事,昂貴是我們的錯覺。
能做到,才愿意說出來,這個心態(tài)在華人中間很普遍,很多中小學生,讓他舉手回答問題都膽怯,就怕錯了。
確實家庭寬裕的家長可以把三四歲的孩子帶出國旅行,認為這樣可以打開他們的眼界,但普通家庭,即便只是去家附近的海邊,父母的陪伴、互動交流就沒有啟發(fā)的機會嗎?不見得就更差。我們在香港就看到很多出色的、進入頂尖學校的學生就來自普通家庭和普通學校。更何況,眼光是可以隨著成長,長大之后補回的,不是都要贏在起跑線上。
但為什么會有這樣一個“很貴”的誤解?就拿留學來說,因為有些家長覺得國內的學校不夠好,所以就把學生送去國外念書,對那些負擔不起送孩子出國花費的家長來說,因為他們給不了,就歸咎于錢的問題。這是一個選擇而已,是一個誤區(qū)。即便條件不足,我們依然可以從另外的角度去彌補,甚至會有更好的結果。
從整個教育理念出發(fā),是大自然論:向自然學習,認同大自然。自然是免費的,坐飛機才是要錢的。
南風窗:中國社會上有這樣一種情緒,就是大家都累,為什么會這樣?
丘志明:因為教育管理者、老師、家長、學生對教育缺乏共識,還沒有想清楚教育是為了什么,對教育的討論也不充分。
老師要問,為什么學生要好好讀書?是為了讓老師教得更方便輕松,還是幫助他們每天進步?
父母為什么要孩子好好讀書?表面上是為了他們找到好的工作,前途光明,這是為了孩子還是為了自己?說不清,我們要反省。
孩子也要問自己為什么要好好讀書,但現在學生受了太多影響,被太多聲音捆綁,很容易迷失。
如果是為了滿足社會就業(yè)市場的需求培養(yǎng)人才,那政府要問,應該怎樣設計制度,創(chuàng)造什么樣的環(huán)境,提供哪些支持和保障,大方向是什么,改革要怎么一步步慢慢做。
怎么凝聚共識?管理教育和在一線從事教育的要相互溝通和體諒,在新加坡,一線的所有老師在教室崗位上工作五六年之后,可以申請轉去教育局里當官,轉向教育管理,兩邊人員可以自由流動,不會有一個教育管理者從來沒做過老師,這樣他們就有機會更全面地了解問題,減輕彼此壓力,也更容易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