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
編者按:
如果讓孩子們評選最討厭的父母行為,“攀比”一定會高票入選。那個“別人家的孩子”早已成為孩子們的公敵,即便各方面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孩子也會在攀比中自卑,更別說那些在攀比中處于下風的孩子。其實,除了比孩子,家長也比自己,而且同樣在攀比中痛苦不堪。那為什么不放棄攀比呢?本期,我們邀請教育心理學博士、心理咨詢師龐建風先生,與家長朋友們聊聊這個話題。
攀比,沒有真正的贏家,因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孩子總會在攀比中陷入自卑的泥潭
主持人:前不久我去一所中學采訪,與孩子們交流時,我問他們最討厭什么,孩子們馬上異口同聲喊出了一個詞。大家猜猜是什么?
李女士(16歲女孩的媽媽):肯定是“考試”。
主持人:沒錯。但半分鐘后,孩子們又異口同聲地換了一個詞,大家猜得到嗎?
莫先生(13歲男孩的爸爸):是“批評”嗎?
周女士(17歲男孩的媽媽):是“嘮叨”吧?
林女士(9歲女孩的媽媽):是“學習”吧?
主持人:都不對,是“排名”。
李女士:沒錯,我女兒曾對我說,她不討厭學習,不怕考試,但對成績排名深惡痛絕。她把公布排名的日子命名為“苦難日”。
林女士:孩子在排名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看到了與同學的差距,未必不是好事,知恥而后勇嘛。
莫先生:討厭排名好像和成績好壞沒什么關系。我兒子成績很好很穩(wěn)定,但就算拿到了全班第一名,他也不喜歡排名。不是因為厭倦了優(yōu)秀,而是擔心下次考試名次下跌。
主持人:孩子們?yōu)槭裁炊加憛捙琶??請龐博士為我們指點迷津。
龐建風:老師搞成績排名的本意是表揚先進、激勵后進,讓學生們對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有一個直觀的認識,但排名的策略是比較,本質(zhì)是競爭,忽略了孩子的個性,違背了全面發(fā)展的教育宗旨,所以引起了的眾怒。
林女士:為什么成績好的學生也討厭與人比較呢?
龐建風:盲目的比較就是攀比,而攀比沒有贏家,因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孩子總會在攀比中陷入自卑的泥潭。你是全班第一,未必是年級第一,你是年級第一,未必是全市第一……攀比無極限,孩子就永無寧日。
主持人:事實上,孩子就是在家長的攀比中長大的:在幼兒園比誰的玩具好,上學后比誰的成績好,家長的一句“你看別人家的孩子”成了多少孩子的童年陰影。
李女士:幫女兒分析考試得失時,我確實喜歡拿她和班里的優(yōu)秀學生比較,目的是給她樹立一個奮斗的目標。女兒取得了好成績,我會拿她跟更優(yōu)秀的人比較,目的是防止她驕傲。
龐建風:事實上,孩子在家長的攀比中更容易感覺到被嫌棄,進而產(chǎn)生自卑心理。
林女士:我們也是在父母的攀比中長大的,所以攀比屬于“習慣動作”。
龐建風:問題就在這兒!當攀比成為代際傳承的惡習,父母和孩子都會痛苦不堪,親子關系也會被連累,進而使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充滿焦慮、失落、憤怒等負面情緒,嚴重降低了生活幸福感,而這些負面情緒又會不自覺地轉嫁給孩子,形成惡性循環(huán)。
家長之間的攀比同樣令人焦慮,而且會在不知不覺間向孩子轉嫁焦慮,后患無窮
董先生(12歲男孩的爸爸):說到攀比的痛苦,我深有體會。今年春節(jié)我參加了一場中學同學聚會,重逢的喜悅只維持了不到一小時,接下來簡直就是噩夢。昔日的同學要么吹噓自己的富足,要么顯擺自己的職稱,要么炫耀自己的孩子成績有多好,要么暗示自己的婚姻生活多幸福,甚至攀比結了幾次婚,妻子多么年輕……同學聚會變成了攀比大會。兩個做老板的同學杠上了,居然一項一項地比較公司規(guī)模、利稅數(shù)額和座駕的價格。我坐在他倆中間,默默地流了許多汗,恨自己沒出息。
宋女士(6歲女孩的媽媽):我加入了兩個家長微信群,沒多久就感覺自己要瘋了!有些家長熱衷于炫耀,在哪里買了學區(qū)房、花多少錢讓孩子上了某某名師的古箏班、孩子鋼琴過了多少級,甚至收到了老公花多少錢買的生日禮物都要拿來炫耀一番。我想說的是,攀比無處不在,沒人能夠逃脫。
主持人:美國非暴力溝通專家馬歇爾·盧森堡有一句名言:“與別人比較,是悲慘生活的開始?!钡聡娙烁璧抡f得更準確:“生活累,一小半源于生存,一大半源于攀比。”
龐建風:家長在攀比中很容易滋生焦慮,焦慮積累得多了,一定會影響孩子。
董先生:那次同學聚會結束后,我給兒子買回了一摞很貴的學習資料。我不想讓他以后參加同學聚會時像我這樣狼狽。
主持人:或許您有更容易的選擇——跳出攀比的怪圈兒,坦然地過自己喜歡的生活。
宋女士:怎樣才能跳出攀比的怪圈兒?
如果非攀比不可,那就選一個更高的目標,或者跟自己比,活出自己的精彩
龐建風:現(xiàn)實生活中,完全跳出攀比的怪圈兒的確不容易,但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努力:
第一,跟更高的目標比。如果只與身邊的人攀比,那么我們很難不焦慮,不妨跟更高的目標比,把攀比變成尋找人生榜樣。比如,要求孩子向同桌學習,不如讓孩子學習袁隆平,孩子肯定更容易接受,而且不會感覺自己被貶低和嫌棄。
第二,縱向和自己比。拿孩子跟別的孩子比是橫向比較,別忘了還要縱向比較,即讓孩子和自己比:上次考試有兩門不及格,這次只有一門,就是進步,就值得表揚;上次逛街讓媽媽抱,這次全程自己走,就是進步,就應該獎勵。
每個人的成長背景不同,家庭環(huán)境不同,和別人比只會徒費精力,不如每日三省,讓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更努力、更優(yōu)秀。自我比較,能夠幫助孩子向著理想的目標不斷前行。
第三,過精彩的個性化生活。作家馬德說:“一個人總在仰望和羨慕著別人的幸福,一回頭,卻發(fā)現(xiàn)自己正被別人仰望和羨慕著。其實,誰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感受在別人心里?!?/p>
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主動跳出與別人比學歷、比職位、比房子、比車子、比孩子的怪圈兒。在社交媒體無孔不入的當下,更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活在別人的評價里。
建議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找一個伴隨一生的愛好,比如健身、書法、攝影、種植、烹飪、寫作,在這些愛好中沉淀自己的思想,陶冶自己的情操,同時給自己源源不斷的成就感,活出自己的精彩。
主持人:說到底,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盲目攀比不會激勵他們成長,反而會打擊他們的積極性,有百害而無一利。作為家長,我們更應該自覺抵制攀比之風,過精彩的個性化生活,給孩子樹立人生榜樣。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