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
摘要:臨床上,腦干出血指的是腦干部位血管發(fā)生出血,從而引起的重癥腦血管疾病。盡管臨床上腦干出血比較罕見,大概為腦出血發(fā)病率的10%,但近年來其發(fā)病率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臨床資料顯示,亞低溫治療腦干出血效果良好,現本文將對亞低溫冬眠治療腦干出血的護理新進展進行綜述。
關鍵詞:亞低溫治療;腦干出血;護理
20世紀80年代,亞低溫(32-33攝氏度)腦保護的概念被首次提出,隨著亞低溫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成熟,當前有關亞低溫技術保護缺血腦細胞的研究逐漸增多。而且,臨床研究表明,越早實施亞低溫治療,臨床治療效果越好,如果患者能夠在出血3小時內接受亞低溫治療,臨床療效更佳。而腦干出血具有發(fā)病急、病情重的特點,該疾病不僅十分兇險,其總體預后情況也比較差。臨床亞低溫冬眠治療腦干出血效果較佳,現對其護理新進展進行研究。
一、亞低溫冬眠治療腦干出血
臨床上,亞低溫治療主要是借助鎮(zhèn)靜藥物讓患者進入睡眠狀態(tài),此鎮(zhèn)靜藥物對人體中樞神經系統(tǒng)具有抑制作用,在患者進入睡眠狀態(tài)之后,再給予相應的物理降溫,通過讓患者體溫維持在一種可以控制的低溫狀態(tài),以實現使患者中樞神經處于抑制狀態(tài)的目的。事實上,亞低溫治療分為了全身降溫與局部降溫,一般認為全身降溫的方式比較可靠,比如想要對頭部進行局部降溫的話,可能很難使患者腦溫降到亞低溫的水平。且腦干出血的破壞性極大,不僅會造成患者神經細胞的壞死,而且如果發(fā)生血腫崩解,對其神經細胞產生毒性作用的血紅素等還會破壞患者的血腦屏障,從而導致患者腦組織受到損害,造成超出血腫本身數倍體積的腦水腫。隨著患者病情的惡化,其水腫情況也會加重,甚至出現惡性循環(huán)的壞結果。人體腦干神經纖維較致密,發(fā)生腦卒中后患者腦干的代償空間會收縮,腦干的軸索、核團等會受到較大的影響,所以患者發(fā)生死亡和留下后遺癥的幾率較高。
選擇亞低溫治療腦干出血,可以通過加強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來重建病灶周圍的組織,并改善病灶周圍組織的代償功能,進而降低對腦干軸索的損害。臨床腦干出血患者往往伴有中樞性高熱癥狀,亞低溫可以進一步減輕高熱帶來的腦損傷等。盡管臨床上亞低溫冬眠治療腦干出血患者的效果較好,但是有些患者也會出現相應的并發(fā)癥,一般是因為低溫破壞患者的免疫功能,繼而引發(fā)其肺部感染。也有部分患者會出現心動過緩、低血壓或顱內高壓反跳等癥狀,對患者身體健康造成更大威脅。而加強護理可以改善腦血管疾病患者神經功能的缺損情況,降低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所以有必要對亞低溫冬眠治療腦干出血患者進行相應的護理。
二、亞低溫冬眠治療腦干出血的護理新進展探究
1、亞低溫治療注意事項
對于腦干出血患者,或腦干出血伴中樞性高熱患者而言,為其施予亞低溫治療具有重要意義。通常認為,為具有低溫治療指征的患者進行治療,需要及時、盡快的采取亞低溫治療,只有讓患者進入冬眠的狀態(tài),才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其腦損傷的程度。此外,亞低溫治療對環(huán)境的要求比較高,患者最好在安靜、避光且空氣條件較好的環(huán)境里接受治療。一般情況下,室內溫度需要維持在18-20攝氏度,醫(yī)護人員需要定期對病房進行消毒殺菌,保證室內空氣質量,以降低患者發(fā)生感染的幾率。
2、降溫期護理
患者在降溫過程中,若得不到冬眠藥物的保護,當其體溫下降至35攝氏度以下時,患者可能會出現寒戰(zhàn)的情況。而如果患者發(fā)生寒戰(zhàn)的話,其含氧量也會增加,從而產生熱量。對于需要降溫的患者來說,熱量的產生對降溫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想要完善降溫過程,需要確保降溫機處于正常工作的狀態(tài),以下幾方面內容需要注意。首先,冰毯應該放在病人的頭部或整個背部,并在冰毯上面放置一層中單,以免患者皮膚直接與冰毯接觸,引起凍傷。其次,在使用冰毯機的過程中,需要對其降溫效果進行嚴密的觀察,并把降溫的時間記錄下來,隨時調節(jié)冬眠合劑泵的速度等。醫(yī)護人員還需要時刻觀察冰毯機的工作情況,檢查電源插頭、肛溫傳感器是否固定,保證冰毯機處于正常工作的狀態(tài)。
3、病情護理
首先需要對患者的神經系統(tǒng)進行觀察,認真檢測其顱內壓、瞳孔、意識及生命體征的變化。其次對患者進行人工氣道的護理,對于腦干出血患者來說,長時間臥床休息容易導致呼吸道分泌物的淤積,且亞低溫會造成患者咳嗽、呼吸頻率下降等。在亞低溫冬眠治療過程中,冬眠合劑中的異丙嗪有抗組胺的效果,會導致呼吸道分泌物粘稠,從而造成氣道阻塞。所以嚴密監(jiān)測患者的呼吸情況,及時清除其呼吸道異物,以防止患者發(fā)生腦缺氧。再有便是對患者進行體溫監(jiān)測,通常情況下,患者的肛溫維持在32-34攝氏度最佳,如果肛溫過低容易引起心肺并發(fā)癥,過高則達不到冬眠降溫治療的效果等。
4、復溫護理
復溫護理需要先停止物理降溫措施,再慢慢停用冬眠的藥物,將患者安置于26攝氏度室溫的環(huán)境中,讓患者的體溫自然恢復。在整個復溫過程中,醫(yī)護人員需要對患者的體溫及呼吸變化情況等進行嚴密的觀察,一般認為,患者的體溫恢復到37攝氏度較佳。待患者的體溫恢復如常以后,便可停用呼吸機和肌松劑等,以免因停藥而引起病情反復。對于體溫不能自行恢復的患者,可以實施相應的保暖措施,以促進患者體溫的恢復。
三、結語
綜上所述,亞低溫冬眠治療腦干出血患者的過程中,患者對外界的刺激反應比較差,發(fā)生各種并發(fā)癥的幾率比較高。而加強對患者的護理能夠減少其不良反應,患者體溫逐漸恢復后身體漸趨好轉。因此,為患者進行相應的護理干預尤為重要,且臨床效果較佳。
參考文獻
[1]楊秀紋. 冬眠低溫療法治療顱腦損傷的護理體會[J]. 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20,12(09):183-185.
[2]張圳銳,孫華鋒,劉雅潔,陳佩敏. 亞低溫聯合冬眠合劑對重型顱腦外傷的臨床療效[J]. 嶺南急診醫(yī)學雜志,2020,25(04):374-376.
[3]魏海明. 早期亞低溫治療與護理干預在重型顱腦外傷患者術后昏迷中的應用[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9,16(04):139-141.
[4]鄭謝珠,林曉芬,謝艷艷. 亞低溫治療在重癥顱腦損傷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9,12(26):115-116.
[5]蘇琳麗. ICU中顱腦疾病重癥患者亞低溫治療的護理研究[J]. 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21,12(05):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