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月萍
作為“晉劇皇后”王愛愛老師的入室弟子、“愛愛腔”傳承人,是我一生的幸福與驕傲。“愛愛腔”是恩師王愛愛通過數(shù)十年舞臺實踐形成的聲腔流派,也是對她表演藝術(shù)的高度總結(jié)。清純悅耳、酣暢淋漓的“愛愛腔”讓多少人為之傾倒、多少同行為之折服。我自幼年學習戲曲時就迷戀于“愛愛腔”,當時就曾萌生一種想法:將來一定要學唱“愛愛腔”,用優(yōu)美動聽的“愛愛腔”為父老鄉(xiāng)親演唱。為達此目標,我不斷努力學習。在原山西省戲曲學校上學期間,除了完成正常的課程外,我一有空就聽王愛愛老師的錄音,看她的演出錄像,并找機會觀摩她的現(xiàn)場演出。但我心里明白,這種遠距離的模仿學習,只能學一點皮毛,難以學到王老師的藝術(shù)真諦,因而總是心有不甘。我什么時候才能得到王老師的親自教誨,取得“愛愛腔”的真經(jīng)呢?
2003年,我參加全國首屆戲曲“紅梅獎”比賽時,經(jīng)裴茂杰老師的引薦,王老師熱情接納了我,為我輔導唱腔。王老師那平易近人和精湛的藝術(shù)造詣令人敬佩,尤其是她一絲不茍的教學態(tài)度,使我受益匪淺,也深受教育。王老師在藝術(shù)上要求非常嚴格,對于唱腔要一字一句細摳,連一個氣口、一個微小的動作、一個眼神的轉(zhuǎn)換都不放過,一次次的要求、一次次的糾正,直到滿意為止。特別是對聲音的要求,王老師的標準更高,對我的聲音是否飽滿、咬字是否真切、韻味是否濃厚,要求都很嚴格。我一遍遍唱,王老師一遍遍聽,并一遍遍親自示范。在王老師的指導下,我進步很大,也最終獲得了本屆的紅梅大獎。
2004年,在原山西省文化廳和學院領(lǐng)導的親切關(guān)懷下,我終于如愿以償,成為王愛愛老師的入室弟子。學院還為我舉行了隆重的拜師儀式,同時聘請王老師擔任學院名譽院長,多年來夢寐以求的宿愿終于實現(xiàn)了。從此后,我和王老師朝夕相處,隨時請教。正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我一有空余時間就去師父辦公室學戲,師父也把她所有拿手好戲都給我細說了一遍。在學校,我每天都能看到師父熟悉的身影,而我每天工作學習的一點一滴也都在師父的“監(jiān)督”下。王老師經(jīng)常深入課堂進行指導和點撥,她的指導和點撥言簡意賅,直擊要害。這不論是對老師,還是同學,都是極大的激勵和鼓舞。特別是我,作為她的正式弟子,能夠工作、生活在師父身邊,能時時處處得到言傳身教,這樣的“小灶”就是我的藝術(shù)成長中的饕餮盛宴。
但同時,正式拜師以后,我也深感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拜師儀式絕不僅僅是個形式,它意味著王老師對我的信任,我有責任和義務(wù)將王老師的演唱與表演藝術(shù)不折不扣地繼承下來,并發(fā)揚光大!王老師的表演藝術(shù)光彩奪目,內(nèi)涵豐富,自成體系,是晉劇誕生以來,繼丁牛郭冀等老一輩流派藝術(shù)大師之后的又一個高峰,我深知擔此重任絕非輕而易舉。但我既入寶山,就要攜寶而歸,我能做的就是加倍學習,努力前行!
在跟王老師十余年的學習過程中,我體會到“愛愛腔”的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王老師在演唱過程中特別講究吐字。她經(jīng)常講,要“以字行腔、腔隨字走”,做到“字正腔圓”。字正腔圓是唱腔的基本要求,正確地處理“腔”中之“字”,就要把每個字的字頭、字腹、字尾處理好,韻轍要規(guī)范,五音四呼要準確,做到字字清晰、句句入情,咬字上不僵、不拙、不泄,噴口輕松而有力。這說起來簡單,練起來卻非易事。尤其晉劇是山西地方劇種,唱念中夾雜有一些方言土語,絕大部分的字可以按照漢語拼音來行腔歸韻,個別字就需要用方言來處理,如《教子》中王春娥唱詞中的“我”“哥”“王”“娥”“街”這些字。這些字用方言來處理的好處就是有地方特色而且好發(fā)音,觀眾聽起來也自然親切。
王老師非常重視氣息的運用,要求一張嘴氣息要貫通,聲音要飽滿。眾所周知,聲音是通過聲帶振動而產(chǎn)生的,而氣息是演唱的動力,氣息運用得好壞,直接影響著演唱的效果。老藝人常說“氣為聲之本,無氣不成聲”,這就是說氣息是聲音的原動力,作為戲曲演員必須要經(jīng)過訓練掌握好氣息。王老師也經(jīng)常教導我們說:“唱戲不能單憑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因為你嗓子再好,唱久了聲帶也會出問題,要用科學的方法去演唱?!蓖趵蠋熞笱莩臅r候要氣息深沉,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氣沉丹田,這樣聲音就有了支點,才可以持久,才可以傳得遠。如“愛愛腔”名段“四月里”,在換氣時,王老師要求呼氣均勻、深沉、流暢,不能喘氣,喘氣則氣息上浮,聲音就失去了支點,必然無法保持聲音的光彩。又如《登殿》中的“二月二”,王老師的要求是急換氣或偷換氣,氣口必須掌握好,否則節(jié)奏就會亂,唱就不好聽。對于“愛愛腔”氣息的掌握,我還需要進行不斷的琢磨、練習與努力。
王老師要求拖腔要行云流水一般,流暢自然、一氣呵成,不緊不慢,不能虎頭蛇尾。王老師對于句中的裝飾音與每字的歸韻都很講究,從不馬虎從事。如“四月里”的“里”字,歸韻后一直保持演唱狀態(tài)不變,在韻母i的基礎(chǔ)上拖腔。“里”字屬于十三轍中的“一七”轍,屬于閉口音,不好唱。但由于“一七”與“灰堆”兩個轍的歸韻在晉劇中有時可以通壓,所以王老師在唱到“里”的時候就在口中慢慢換韻,改變?yōu)椤盎叶选鞭H,但不能變化太大,不能咬得過死,口腔要松弛。再如《打金枝》“在宮院我領(lǐng)了萬歲的旨意”中的“院”字屬于“言前轍”,但不能一直在an音上拖腔,否則聲音很笨重,口腔開得太大,面部表情也不好看。在這里,王老師就又在口中慢慢轉(zhuǎn)變?yōu)椤叭顺睫H”來處理,因為“言前”“人辰”這兩個轍的歸韻也是混合而用。對于這樣特殊的歸韻,在轉(zhuǎn)換時一定要舒緩轉(zhuǎn)入,要圓潤,切忌生硬。
由于王老師在表演時對于人物情感的定位準,善于把戲曲固有的程式都融化在身上,為我所用,所以她塑造的人物都是那么的生動親切、自然大方。王老師對于角色情感的定位有著獨到的理解,她說:“唱腔萬變情為首,意在語先、音隨情變,要以劇情的變化來處理,達到以情帶聲、聲情并茂。要對每出戲的情感把握準確?!比纭端慵Z》中,唱“武家坡昨日回來薛平郎”的“薛平郎”三個字時,采用了輕聲吟唱中略帶羞澀的感覺,到尾音時才把聲音全部放出來,加上用回頭遮面的動作配合表演,表現(xiàn)出夫妻久別重逢時王寶釧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悅、激動的美好感情。再如《金水橋》中,唱“銀屏女捧御酒,我叫聲姨娘啊”一句時,“姨娘啊”同樣也用的是輕聲唱法。此時,銀屏公主為了搭救兒子秦英的性命,屈尊叫一個比她年齡還小的貴妃“姨娘”,這對于銀屏公主是一種多么復雜的心態(tài)。她似叫非叫,又不得不叫,只好暫時放下公主高貴的身段,忍氣吞聲叫一聲“姨娘”?!耙獭弊纸谐鰜恚澳铩弊謪s輕輕落下,又在“啊”字上把聲音放出來。這就從聲音塑造上完成了銀屏公主“你說我沒有叫,但是我的確叫了”,但她叫的是那么不情愿,表現(xiàn)出銀屏公主此時此刻委屈求全不得不叫的復雜心情。這樣的處理入情入理,恰到好處。戲曲人物的情感是豐富多樣的,情的表達融化在吐字、行腔、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和各種韻律之中,雖然變化萬千卻沒有定式,這全靠戲曲演員的理解能力和表現(xiàn)能力。
節(jié)奏是音樂的靈魂,自然也是唱腔的靈魂。以戲曲劇目來說,全劇有它的整體節(jié)奏,那么每段唱腔也有一定的節(jié)奏,充分利用多種板式來完成節(jié)奏的轉(zhuǎn)換處理?!皭蹛矍弧钡墓?jié)奏有緩慢舒展的、有緊湊強烈的、有跳躍的、有流暢的,即使是在一段唱腔里,節(jié)奏又有多種細致的變化:有時要慢一些,有時要快一點;有時漸快,有時漸慢。這種演唱的自由度,融入了王老師對角色情感的理解,最終形成了“愛愛腔”的演唱風格特色。這種唱法內(nèi)行稱之為“猴皮筋”,演唱時就是要根據(jù)感情的變化,該松則松,該緊則緊。盡管“愛愛腔”的節(jié)奏千變?nèi)f化,但也有它一定的規(guī)律性。如“轉(zhuǎn)板”,本是從一種板式轉(zhuǎn)到另一種板式,這就要求演員必須先從嘴里唱出節(jié)奏感來,要力量突出、預令明顯、穩(wěn)當、干凈,如果做不到,伴奏樂隊可能就亂了章法。所以要求轉(zhuǎn)板的時候要把節(jié)奏把握得穩(wěn)而準,必須做到慢不能拖、快不能毛。而且還要按照劇情的內(nèi)容、人物的身份,尋找唱腔的節(jié)奏規(guī)律,這樣唱出來才會有聲有色。
有人說王愛愛老師的優(yōu)點是天生一副好嗓子。其實這話只說對了一部分。王老師的確具有較高的天賦,天生一副金嗓子,但王老師能夠達到如此高的藝術(shù)造詣絕不是僅僅憑著嗓子好。中國戲曲藝術(shù)講究“四功五法”“唱念做打”,缺了哪一點都不行。王愛愛老師七歲開始學戲,在祖母嚴格指導下苦練基本功,九歲登臺演出,之后又得到程玉英、牛桂英等大家的親授真?zhèn)鳌M趵蠋煹乃囆g(shù)根底扎實,博采眾家之長,舞臺歷練幾十年,最終毫無爭議地穩(wěn)固站立在當代晉劇的至高點上,這絕非偶然。
對于王老師的“愛愛腔”,我們可以用很多優(yōu)美的詞來形容:悅耳動聽、百聽不厭、珠圓玉潤、情真意切、聲情并茂、甜美清脆、韻味濃厚、細膩委婉、行云流水、酣暢淋漓……作為“愛愛腔”傳承人,我感到自豪又備感壓力。我經(jīng)常反問自己:王老師的藝術(shù),我又能繼承下來多少呢?但我深知作為“愛愛腔”傳承人,在新時代繼續(xù)傳唱“愛愛腔”是我義不容辭的使命和責任。今后,我將繼續(xù)竭盡全力,努力將“愛愛腔”傳承下去并發(fā)揚光大,為山西戲曲教育事業(yè)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