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文武衣冠二百年

2021-11-01 04:10:08宋東陳陽
錦繡·中旬刊 2021年12期
關鍵詞:常服服飾

宋東 陳陽

中國在五千年的文明進程中,誕生了光輝燦爛的服飾文化,而明朝正是中國織繡工藝水平達到巔峰的時期,因此明代的服飾藝術在中國服飾史上有著極高的成就和重要的影響。作為最后一個漢族王朝,明朝服飾既有對歷代的繼承,又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風格。

按照功能與使用場合,明代服飾可以分為祭服、禮服、朝服、公服、常服、吉服、便服、喪服等幾個大類,此外還有其他功能服飾或特定人群服飾(如戎服、僧道之服、樂舞之服)等。

一、祭服

祭服是在重大祭祀或禮儀活動中穿著的服飾。明代皇帝在祭祀天地、宗廟、社稷、先農(nóng)以及正旦、冬至、圣節(jié)與冊拜等場合穿冕服。韋昭《漢書注》中記載:“袞,卷龍衣,玄上纁下。冕,冠也?!币驗轭^上戴冕,所穿衣裳裝飾有十二章紋樣,而十二章中又有卷龍紋,所以這樣的冕服稱作“袞冕”。

明代能夠使用冕服的有皇帝、皇太子、親王、世子、郡王,等級不同,冕服的形制也有區(qū)別,體現(xiàn)在冕服的細節(jié)上:

【皇帝】冕十二旒,每旒五色玉珠十二顆,用玉簪;上身穿玄衣,飾八章;下穿纁裳,飾四章(共十二章)。

【皇太子】冕九旒,每旒五色玉珠九顆,用金簪;上身穿玄衣,五章;下穿纁裳,四章(共九章)。

【親王】冕九旒,每旒五色玉珠九顆,用金簪;上身穿青衣,五章;下穿纁裳,四章(共九章)。

【親王世子】冕八旒,每旒三色玉珠八顆,用金簪;上身穿青衣,三章;下穿纁裳,四章(共七章)。

【郡王】冕七旒,每旒三色玉珠七顆,用金簪;上身穿青衣,三章;下穿纁裳,二章(共五章)。

明代皇帝及諸王冕服(從左到右依次為:皇帝冕服、親王冕服、親王世子冕服、郡王冕服)

皇帝親祀郊、廟、社稷時,文武官員分獻、陪祀,則穿祭服。頭上戴梁冠(即進賢冠),以冠梁數(shù)量分辨品級,公、侯、駙馬、伯另加貂蟬籠巾。上身穿青羅衣,下穿赤羅裳,內(nèi)穿白紗中單,均用皁色緣邊。另外腰部束革帶、大帶以及蔽膝、玉佩、大綬等。明代前期官員祭服還使用方心曲領,嘉靖時,明世宗認為方心曲領非古制,革去不用,又在玉佩外另加紅紗佩袋。

二、禮服

明代后妃、命婦作為女性,不參與重大的祭祀活動,所以沒有專門的祭服,而使用具有祭服、朝服雙重功能的禮服。

皇后與皇太子妃的禮服為鳳冠和翟衣(及各種配飾),用于受冊、謁廟、助祭、朝會等場合?;叔耙韵赂骷壝鼖D的禮服為翟冠、大衫、霞帔,根據(jù)身份等級的不同,細節(jié)上也有很多區(qū)別:

【皇妃】九翟冠(冠上飾珠翠翟九只),霞帔織金云鳳紋,鳳紋玉墜子。

【親王妃】九翟冠,霞帔金繡云鳳紋,鳳紋金墜子。

【世子妃】七翟冠,霞帔金繡云鳳紋,鳳紋金墜子。

【郡王妃】七翟冠,霞帔金繡云翟紋,翟紋金墜子。

【一品命婦】五翟冠,霞帔云翟紋,钑花金墜子。

【二品~四品命婦】四翟冠,霞帔云翟(二品)、孔雀紋(三品四品),钑花金墜子。

【五品~六品命婦】三翟冠,霞帔鴛鴦(五品)、練鵲紋(六品),鍍金钑花銀墜子和钑花銀墜子。

【七品~九品命婦】二翟冠,霞帔練鵲(七品)、纏枝花紋(八品九品),钑花銀墜子。

明代女性的翟冠、紅大衫及霞帔基本延續(xù)了宋元的形制。元《孟漢卿雜劇選》就寫道:“你曲彎彎畫翠眉,寬綽綽染絳衣,黃烘烘鳳冠霞帔,覷形容仙女合宜。”民間一般將翟冠稱為“鳳冠”,所以明清小說里經(jīng)常能看到“鳳冠霞帔”的描寫。

三、朝服

朝服是在大朝會或比較隆重的儀式中穿著的服飾,并不用于日常的上朝辦公。明代皇帝及諸王的朝服是皮弁服,有皮弁、絳紗袍等。

明代皮弁不用皮革,而是用黑紗冒于外,皇帝皮弁為十二縫,每縫前后各用五彩玉珠十二顆;皇太子、親王為九縫,每縫各用五彩玉珠九顆;親王世子皮弁為八縫,每縫各用三彩玉珠八顆;郡王皮弁為七縫,每縫各用三彩玉珠七顆。上身均穿絳紗袍,不飾章紋及其他圖案,下穿紅裳,內(nèi)穿素紗中單,前身綴蔽膝,大帶、玉佩、小綬、大綬、襪、舄等都與冕服所用相同。

皇帝在朔望視朝、降詔、降香、進表、四夷朝貢、外官朝覲、策士傳臚時穿皮弁服,嘉靖時期又定祭太歲、山川等神時也穿皮弁服?;侍优c親王在朔望朝、降詔、降香、進表、四夷朝貢、朝覲時穿皮弁服。明代諸王冕服、皮弁服都由朝廷統(tǒng)一頒賜。如果因為意外或時間太久導致?lián)p毀,需要上奏朝廷乞求補賜,像朝鮮、琉球、安南等周邊屬國也是如此。

明代文武官員在大祀慶成、正旦、冬至、圣節(jié)及頒降開讀詔赦、進表、傳制時穿朝服。

官員的朝服繼承了唐宋以來的形制,戴進賢冠、用赤羅衣、裳、白紗中單、蔽膝、革帶、大帶、玉佩、大綬等。明代后期(嘉靖以后)玉佩加紅紗佩袋。

梁冠即進賢冠,從漢到明一直使用,冠上裝飾有梁,以梁的數(shù)量區(qū)分官員品級,所以稱為“梁冠”,因是朝服所用,故又俗稱“朝冠”,外觀為金色?!缎咽酪鼍墏鳌返谑嘶孛鑼懀骸瓣嗽吹溃骸胰羧〔怀鼋疳ヮ^來,等有人來上祭的大豬,憑你揀一口去。你若輸了,干替我畫,不許要錢。兩下說定了,晁源走到后邊,取了一頂朝冠出來,說道:‘何如?我是哄你不成!眾人笑道:‘這是朝冠,怎么是金幞頭!大家證得他也沒得說了?!边@里提到的幞頭,是指官員公服中戴的帽子。

四、公服

明初參照宋元制度制定百官公服,原本作為常朝之服,后來官員在常朝時都穿常服,只在朔望日具公服朝參。

公服介于朝服和常服之間,比較邊緣化,使用場合較少,因此也用它來承擔一部分吉服功能,如官員在萬壽圣節(jié)、皇太后圣旦、冬至、元旦、立春等重要節(jié)日以及頒歷、皇子降生等吉典時穿公服行慶賀禮,外任官在初蒞任、望闕謝恩時用公服。明代公服形制和宋元時期差不多,戴展腳幞頭,穿大袖圓領袍,持笏,束單撻尾革帶等。

五、常服

常服是常朝所穿的服飾。明代官員常服在早期曾被稱作“便服”,后妃常服也稱為“燕居服”,很容易被誤解為日常起居所穿的便裝,其實常服是日常工作、學習及一部分禮儀活動中的著裝,并不是尋常的便服。

明代皇帝常服使用范圍最廣,如常朝視事、日講、省牲、謁陵、獻俘、大閱等場合均穿常服?;实鄢7橐砩乒凇⑺膱F龍圓領袍以及革帶、皂靴等?;侍印⒂H王、世子、郡王的常服形制與皇帝相同,只是袍用紅色?;实壑T王穿常服都戴翼善冠,明初參照唐代幞頭設計。冠后立有向上的折角一對,故稱“折角向上巾”,民間稱“沖天冠”,明清小說中常有描寫?!段骱罚骸邦^戴沖天冠,身著袞龍袍,腰系白玉帶,足穿無憂履。”

皇后、皇太子妃禮服用翟衣,常服則用燕居冠和大衫、霞帔、鞠衣等。一般妃嬪在典禮時穿禮服,日常穿便服,沒有太多需要穿常服的場合,所以明代文獻中相關記載甚少。

文武官員常服幾乎成了明代服飾的一種標志,是大家最熟悉的明代形象,至今戲曲中還可以見到。明代官員常服是以唐代男子幞頭、圓領袍為基礎設計的,就連唐代圓領袍下襯以半臂的形式也繼承了下來,改為短袖的搭護加貼里。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二月,明太祖就下詔:“復衣冠如唐制?!倍ü賳T常服為:烏紗帽、圓領袍、束帶、黑靴。到明代中后期,官員常服逐漸向?qū)挻?、端整發(fā)展。標準的官員常服為:頭戴烏紗帽,身穿圓領、搭護、貼里,腰束革帶,足穿皂靴。明末小說《醒世姻緣傳》還提到了官員常服的穿脫順序:“這穿冠服都有一定的先后,你是不是沒穿靴,沒戴官帽,先穿紅圓領,這通似末上開場的一般。你以后先穿上靴,方戴官帽,然后才穿圓領。你可記著,別要差了,叫人笑話……我說穿是這們等的,沒的脫也是這們等的來?你可先脫了圓領,拿巾來,換了官帽,臨了才脫靴……這還沒甚么瑣碎,那穿朝服、祭服還瑣碎哩。”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guī)定官員常服使用雜色纻絲、綾、羅,并按文武與品級在衣身的前胸后背處裝飾彩繡紋樣:公、侯、駙馬、伯用麒麟、白澤;文官一品用仙鶴、二品用錦雞、三品用孔雀、四品用云雁、五品用白鷴、六品用鷺鷥、七品用鸂鶒、八品用黃鸝、九品用鵪鶉、雜職官用練鵲;風憲官用獬豸;武官一品二品用獅子、三品四品用虎豹、五品用熊羆、六品七品用彪、八品用犀牛、九品用海馬。這些紋樣因其在衣身的部位而被稱為“胸背”,后來又稱作“補”或“補子”。此外,常服腰間的革帶也根據(jù)品級使用不同材質(zhì)的帶銙,如公、侯、駙馬、伯及一品用玉,二品用犀角,三品金钑花,四品素金,五品銀钑花,六品七品素銀,八品九品及雜職未入流官用烏角。在京官員還在束帶上懸掛牙牌,牙牌是出入宮禁等重要場所的憑證,牌上綴青色牌穗。

命婦的常服為翟冠、圓領、襖、裙等,圓領上也綴有補子,其紋樣隨其夫或子的品級。

六、吉服

吉服用于時令節(jié)日、婚禮、壽誕、筵宴等各種吉慶場合。吉服是明代形成的一個新的服飾類型,從傳統(tǒng)“吉服(吉禮之服)”概念中分化而來,在明代尚未正式進入制度,到清代才成為冠服中的一個專門分類。

明代吉服盡管不見于制度,但在各類文獻資料,包括筆記、小說中屢屢出現(xiàn),如《萬歷野獲編》卷五記載:“又故事,錦衣官侍朝,俱烏帽、吉服,以便拿人?!薄督鹌棵贰返谌呕兀骸拔鏖T慶從新?lián)Q了大紅五彩獅補吉服,腰系蒙金犀角帶。”《醒世姻緣傳》第四十四回:“到了吉時,請素姐出去,穿著大紅裝花吉服、官綠裝花繡裙、環(huán)佩七事,恍如仙女臨凡?!?/p>

明代吉服沒有特別嚴格細致的標準。一般來說吉服的款式與常服或便服相同,如圓領、直身、曳撒、貼里、道袍等,顏色多用大紅等喜慶色彩,如官員就是以大紅圓領作為吉服。吉服的紋飾通常比常服、便服更為華麗精美(如云肩通袖膝襕紋),大多使用應景題材或帶有吉祥寓意的圖案、文字。明代朝廷賞賜給官員的高等級紋樣賜服,如蟒袍、斗牛袍、飛魚袍等,也多為云肩通袖膝襕的吉服樣式。

萬歷時,南京御史孟一脈在給明神宗的上疏中有這樣的文字:“遇圣節(jié)則有壽服,元宵則有燈服,端陽則有五毒吉服,年例則有歲進龍服?!眽鄯榈酆髩壅Q日所穿,多飾有“萬壽”等與祝壽有關的紋樣;燈服為元宵節(jié)所穿,使用燈籠紋樣;五毒吉服為端陽節(jié)所穿,飾有“五毒”紋樣(即蝎子、蛇、壁虎、蜈蚣以及蟾蜍);龍服即飾有龍紋的各式龍袍。這些服飾雖然按照它們具體對應的功能或時令取了名字,但它們均屬于“吉服”的范疇。

七、便服

便服是日常生活中的便裝,注重舒適與功能性,明代各階層男女的便服款式基本相同。

明代男子最常見的便服是“道袍”。道袍又稱褶子,也叫海青,是明代士人具有代表性的便服款式之一,尤以明中后期最為流行。道袍大多為日常所穿,既可用作外衣,也可作為襯袍?!对崎g據(jù)目抄》中說:“春元必穿大紅履。儒童年少者,必穿淺紅道袍。上海生員,冬必服絨道袍,暑必用鬃巾綠傘?!薄冻蹩膛陌阁@奇》卷二:“(吳大郎)身上穿一件細領大袖青絨道袍兒,腳下著一雙低跟淺面紅綾僧鞋兒。”

道袍的領口通常綴有白色的護領,既能保護衣領又方便拆換?!堕喪谰帯酚涊d:“服各色花素綢紗綾緞道袍,其華而雅重者,用大絨繭綢,夏用細葛,庶民莫敢效也;其樸素者,冬用紫花細布或白布為袍,隸人不敢擬也……良家清白者,領上以白綾或白絹護之,示與仆隸異……予幼見前輩長垂及履,袖小不過尺許,其后衣漸短而袖漸大,短才過膝,裙拖袍外,袖至三尺,拱手而袖底及靴,揖則堆于靴上,表里皆然?!蔽闹兴f道袍的材質(zhì)、白色護領、寬大的袖子,都能在明代道袍實物上看到。

明人常以“三綹梳頭、兩截穿衣”代指女性。三綹梳頭是將左右兩鬢頭發(fā)分作兩綹,額上之發(fā)為一綹,兩鬢發(fā)綹掠耳而過,額上發(fā)綹向后梳,與頂發(fā)合在一起綰成發(fā)髻。兩截穿衣即女子上衣下裙的著裝,自唐宋以來,上身穿衣、下身著裙已經(jīng)成為女子便裝的基本形制,一直延續(xù)到近代。明代將女子衣裙稱為襖裙(衫裙)或裙襖(裙衫)。

襖、衫的形制沒有區(qū)別,不同之處在于襖為有里的夾衣,衫為無里的單衣。明代女性的襖裙經(jīng)常隨著時尚潮流而變化,《日知錄》里提到:“弘治間,婦女衣衫僅掩裙腰……正徳間,衣衫漸大,裙褶漸多,衫唯用金彩補子,髻漸高。嘉靖初,衣衫大至膝,裙短褶少?!迸越活I式長襖與男子道袍外形相似,故在明代小說中還有將男子道袍改為女襖的描寫。另外,豎領(立領)也是明代女裝對后世的一個重要貢獻,從畫像和實物看,豎領應是從綴紐扣的直領發(fā)展而來,到明中后期逐漸成為女性便服的主流款式。到清代,除女裝仍沿用外,也被其他民族服飾以及男裝吸收,直到現(xiàn)在,中國和一些周邊國家里仍可見到豎領的使用。

明代女性的裙有馬面裙、百褶裙等多種款式,其中以馬面裙最常見,裙身正中和兩端各有兩幅較寬的光面,俗稱“馬面”,馬面的兩側施有褶裥,在裙子的底邊及當膝處還會裝飾各種紋樣的橫襕。

另外,盡管常常“士庶”連稱,但傳統(tǒng)的士與庶是兩個不同階層。在服飾上也有區(qū)分。如明代士人多以方巾、道袍為便服,而庶人仆役只穿小帽、青衣。即使比較有錢、有頭臉的庶人,如財主、商人等,也不能戴士人的頭巾(如方巾、儒巾等),仍然是戴小帽?!督鹌棵贰防镂鏖T慶有一段話:“(喬家)只是個縣中大戶白衣人。你我如今現(xiàn)居著這官,又在衙門中管著事,到明日會親酒席間,他戴著小帽,與俺這官戶怎相處?甚不雅相?!?/p>

八、喪服

又叫衰(cuī)服,是喪禮期間所穿的特殊服飾。傳統(tǒng)有五等喪服,分別是:斬衰、齊(zī)衰、大功、小功、緦麻。它們的材質(zhì)、細節(jié)制作均有不同,按照與逝者的親疏關系來穿著。五等喪服是古代宗法社會倫理關系的形象化體現(xiàn),如果說祭服、朝服、常服所表達的是“尊尊”,那么喪服表達的就是“親親”。所以古人十分重視喪服制度,歷代相關著述非常多,如《禮記》、《儀禮》中有關于喪服的專門篇章,后人再此基礎上編寫了《喪服經(jīng)義》、《喪服明記》、《喪服變除》等,明代還頒布了《御制孝慈錄》。

然而在生活中人們往往更注重簡便實用,這套雖完善卻無比繁瑣的方案沒有辦法被徹底執(zhí)行。民間通常采用簡化后的孝服代替?zhèn)鹘y(tǒng)的五服,如男子戴白色孝巾、穿白色孝衣,女子頭上戴麻布蓋頭或孝巾、孝髻,身穿白色的孝衫、孝裙,《金瓶梅》第六十三回寫吳月娘等人“皆孝髻,頭須系腰,麻布孝裙,出來回禮舉哀”。

喪禮期間的婦女如果需要出門、會客或參加一些吉慶活動時,為了表示有服在身,往往頭戴孝髻,插戴素銀頭面,身穿白色或淺色的衣裙。

九、流行風尚

明代中后期的服飾變化較多,款式、搭配新樣迭出,崇禎《松江府志》記載:“服飾之變:男子廣袖,垂大帶與身等,組織花紋,新異如雪梅、水田凡數(shù)十種。女子衫袖如男子,衣領緣用繡帊,如蓮葉之半覆于肩,曰圍肩,間綴以金珠?!边@里提到無論男女都是寬大的袖子,女性喜歡戴圍肩,也就是云肩,這些形象在明代繪畫中都有體現(xiàn)。關于大袖,《閱世編》有記載:“予幼見前輩長垂及履,袖小不過尺許,其后衣漸短而袖漸大,短才過膝,裙拖袍外,袖至三尺,拱手而袖底及靴,揖則堆于靴上,表里皆然。”

晚明男子還流行穿紅鞋,《松江府志》說:“舊制民間多用布履,有鑲履,為二鑲三鑲之制,色用青藍或紅綠為朝鞋。今履用純紅,及各色鑲者少用?!毙≌f《風流悟》第一回描寫:“(曹成器)帶頂飄飄巾兒,穿領闊帶大袖子直身兒,大紅方舄鞋兒。”男兒腳上的一抹抹紅色打破了男裝款式與用色的單調(diào),應是當時街頭的一道亮麗風景。

女裝襖裙的長度按比例隨著審美的變化不斷改變,《日知錄》中提到:“弘治間,婦女衣衫僅掩裙腰……正德間,衣衫漸大,裙褶漸多,衫唯用金彩補子,髻漸高。嘉靖初,衣衫大至膝,裙短褶少?!?/p>

服飾流行的產(chǎn)生,離不開服裝的生產(chǎn)與消費,《型世言》第五回描寫:“不知京里風俗,只愛新,不惜錢。比如冬天就做一身嶄新綢綾衣服,到夏天典了,又去做紗羅的。到冬不去取贖,又做新的,故此常是一身新。”這并非文學中的夸張描寫,同樣的內(nèi)容在《舊京遺事》里有更詳細的記載:“兵民之家,內(nèi)無甔石之儲,而出有綾綺之服……自衫、襦、中單、靴、褲,皆有店家可賃?;蛴屑獞c之會,婦人乘坐大轎,穿服大紅蟒衣,意氣奢溢,但單身無婢從,卜其為市傭賤品……都中婦人尚袨服之飾,如元旦、端午,各有紗、纻新衣,以夸其令節(jié)。麗者如繡文然,不為經(jīng)歲之計,羅裙繡帶,任其碧草、朱藤,狼藉而已。每遇元夕之日、中秋之辰,男女各抱其綺衣,質(zhì)之子錢之室,例歲滿沒其衣,則明年之元旦端午,又服新也?!?/p>

這里提到的主要是在吉慶之會、時令節(jié)日里所穿的吉服,特別強調(diào)是以新衣為夸耀資本。制作了昂貴的全新應節(jié)衣服,在過節(jié)穿完后,就拿到典衣鋪當了,不去取贖,到下一年過節(jié)時又去買新的,這種閑置二手衣的處理和現(xiàn)在人們的一些消費方式也很相似。

明亡之后,清朝入主中原,在全國強力推行“剃發(fā)易服”,歷經(jīng)兩百多年發(fā)展的明代服飾受到巨大沖擊,只有部分元素與款式被延續(xù)下來。隨著近年來的考古發(fā)掘和傳世實物的整理與展示,曾經(jīng)絢麗奪目的錦衣華裳正逐漸喚醒人們心中美麗的“中國記憶”。

猜你喜歡
常服服飾
動物“闖”入服飾界
宋代服飾“褙子”的形制及其功能考釋
絲綢(2021年5期)2021-07-09 13:57:16
淺談唐朝宮廷女性常服中的胡風元素
聽諸子百家講“服飾穿搭”
學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44
雪人的服飾
以衣載道·修身明德:中小學校服的價值省思與未來趨向
中小學管理(2019年8期)2019-09-19 18:57:10
清帝服飾分類述略
霓裳華衣
1907年晚清學堂服制考
絲綢(2019年6期)2019-01-08 09:18:41
冬季服飾
黑水县| 大英县| 靖州| 永济市| 双城市| 句容市| 吐鲁番市| 昌都县| 泰和县| 门头沟区| 儋州市| 乌兰浩特市| 丰镇市| 崇义县| 四川省| 错那县| 鄂托克前旗| 银川市| 四平市| 龙岩市| 济宁市| 万宁市| 江陵县| 黄梅县| 明光市| 万载县| 芜湖县| 永新县| 双城市| 保德县| 三亚市| 镇江市| 沐川县| 五寨县| 云浮市| 红桥区| 资中县| 湾仔区| 哈密市| 普兰店市| 新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