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梓軒
“做粑咯”——這一聲,就把我們樅陽的春天喊來了。我們這里三月三上巳節(jié)必吃米粉粑。這春日里的第一道美食,即便是最挑剔的吃貨吃起來,也會覺得口齒生津,味蕾被極大地滿足。
好吃的食物做起來當然要花更多的功夫,米粉粑也不例外。在米的配比上,一般是七成秈米,三成糯米。每年三月三的前幾天,奶奶就會把米洗凈、瀝干,然后拎著米桶去附近的小工廠碾粉。碾好后的粉又細又白,像人們對春天純潔的期待與渴望。再把它倒進老家特有的柴鍋里炒,木柴燃著火苗熱切地親吻著鍋底,奶奶手拿鍋鏟不停翻炒,米粉漸漸散發(fā)出陣陣香氣。每次聞到這個味道,我就會不由自主地咽口水。
到了三月三這天,就要準備米粉粑的靈魂——餡料了。
傳統(tǒng)的米粉粑只能用白菜心做餡料,一點菜莖都不能有,還要配上豬油和白糖——這種是奶奶從小吃的。我吃過野生蒿子餡和野生蕨菜餡的,不過我最愛吃的還是奶奶做的家常菜餡的。其實咱大樅陽在大江之濱、南北之間,江河山林間的物產(chǎn)特別豐富,想吃什么餡就吃什么餡。
奶奶先將肉丁炒好,和豆角、辣椒、豆腐干、粉絲攪拌均勻,加上調(diào)料做成餡料放涼備用。奶奶說,這么做是避免剛出鍋的餡料有熱油,做粑時不易封口。吃過午飯,迎(吃)春(貨)儀(期)式(待)開始了。奶奶拿出事先備好的米粉,倒進剛燒開的熱水,攪拌成粉團。粉團揉捏好后,取一小塊,捏成窩窩頭狀,再放入餡料,最后將窩窩頭封口,一個秀氣的米粉粑就做好了。
樅陽人大多愛吃生煎米粉粑,我也一樣。奶奶將鍋里倒油,油溫三成熱時放入捏好的米粉粑,然后倒入沒過米粉粑一半的水,再蓋上鍋蓋。等到水干,米粉的香味飄來,粑就熟了。打開鍋蓋,一股濃郁的香味撲鼻而來。米粉粑表面光澤如玉,底部殼兒金黃酥脆,咬一口,豆角的清香,辣椒的微辛,豬肉的鮮香,豆腐干的咸糯……這些味道和米粉奇妙地融合,肥而不膩,香脆美味。
你沒聽到吧,我忙著大快朵頤的嘴里,和米粉粑一起吞下的還有來不及說出的兩個字:好吃!
(指導老師:楊 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