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麗娜 唐武儒 韋愛芳 黃東芬 吳曉云
嬰兒血管瘤屬于臨床患病人數(shù)較多的皮膚良性腫瘤,主要是由于內(nèi)皮細胞、周細胞異常增殖所致[1]。目前臨床還尚未完全明確上述疾病的發(fā)病機制,但較多研究顯示[2-4],上述疾病的發(fā)生和早產(chǎn)、低出生體重、高齡妊娠、父母接觸毒性物質(zhì)等因素有關(guān)。雖然大部分血管瘤能自行消退,但可能對患兒容貌及心理健康產(chǎn)生一定影響,且有部分大面積皮膚血管瘤患兒可能合并感染,故臨床仍建議盡早開展治療。目前臨床治療上述疾病的方法較多,如手術(shù)切除、藥物治療、激素、激光、核素貼敷等,但有研究顯示,單一使用某種方法的效果有限,故為增強療效,常建議施行聯(lián)合治療[5]。為探究鍶90敷貼聯(lián)合噻嗎洛爾滴眼液外用療法的有效性,筆者所在醫(yī)院對嬰兒血管瘤患兒施行上述聯(lián)合方案,報道如下。
隨機納入2019年5月-2020年6月筆者所在醫(yī)院174例嬰兒血管瘤患兒,納入標準:(1)符合文獻[6]《臨床皮膚病學(xué)》嬰兒血管瘤診斷標準;(2)0~1歲;(3)未接受其他治療。排除標準:(1)藥物過敏史;(2)合并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糖尿病等疾??;(3)嚴重肝腎功能異常、先天性心臟病。經(jīng)倫理委員會審批后施行研究;家屬簽署知情協(xié)議。采用隨機抽樣法分為觀察組87例和對照組87例。觀察組:年齡30 d~12個月,平均(5.68±0.25)個月,男、女分別為33例(37.93%)、54例(62.07%);體重8~12 kg,平均(8.98±2.61)kg;病變部位:23例頭面部,12例頸部,15例腰腹部,10例背部,27例四肢;病變類型;25例鮮紅斑痣,47例草莓狀血管瘤,15例海綿狀血管瘤;血管瘤面積為 15~56 mm2,平均(21.98±2.48)mm2。對照組年齡30 d~11個月,平均(5.72±0.27)個月,男、女分別為34例(39.08%)、53例(60.92%);體重 7~11 kg,平均(9.95±2.67)kg;病變部位:22例頭面部,13例頸部,15例腰腹部,11例背部,26例四肢;病變類型;26例鮮紅斑痣,46例草莓狀血管瘤,15例海綿狀血管瘤;血管瘤面積為16~57 mm2,平均(21.89±2.52)m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兒施行鍶90敷貼治療。鍶90敷貼器由中國原子能研究所生產(chǎn)提供,有效治療面積為20 mm×20 mm,吸收劑量率為0.029 Gy/s,治療時只暴露患處,其他部位使用醫(yī)用橡膠皮覆蓋,手持鍶90敷貼器對準病灶部位,依次接觸照射,結(jié)合吸收劑量率合理控制時間,約120 s,隔天1次,以9次為1個療程,若皮損面積超過敷貼器有效治療面積時,可先將皮損部位劃分為幾個區(qū)域,然后進行依次照射,注意不能重疊照射,在治療過程中,醫(yī)師應(yīng)結(jié)合患兒腫瘤類型、病灶面積、瘤體厚度及年齡等情況適當(dāng)增減射線劑量,同一視野累積總劑量為15~20 Gy,注意不能超過30 Gy,治療1個療程后間隔12周再繼續(xù)下1個療程,總療程為2~3個療程。
觀察組患兒施行鍶90敷貼聯(lián)合噻嗎洛爾滴眼液外用治療,鍶90敷貼的治療方法及療程同對照組,同時給予患兒外用噻嗎洛爾滴眼液(國藥準字H42021078,武漢五景藥業(yè)有限公司,規(guī)格:5 ml∶25 mg),即于患兒血管瘤表面外敷0.5%噻嗎洛爾滴眼液,告知家屬結(jié)合血管瘤面積裁剪大小相當(dāng)?shù)募啿?,然后將噻嗎洛爾滴眼液滴于紗布上,待紗布完全浸濕后,外敷于血管瘤表面,最后再外敷一層保鮮膜(時間為半小時),2~4次/d,連續(xù)治療3個月,用藥期間,囑咐家屬注意觀察血管瘤變化情況,是否存在破潰、感染等問題,囑咐其每月復(fù)診1次。
對比兩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病灶厚度評分、病灶顏色評分、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水平、血管內(nèi)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水平及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1)總有效率:瘤體較治療前縮小75%及以上為優(yōu);瘤體較治療前縮小51%~75%為良;瘤體較治療前縮小26%~50%為可;未達到前述標準為差[7]??傆行榻y(tǒng)計優(yōu)、良、可占比的和。(2)病灶厚度評分:病變消退76%~100%為4分;病變消退51%~75%為3分;病變消退26%~50%為2分;病變消退1%~25%為1分;病變無明顯變化或出現(xiàn)增生為0分,評分越高,則提示療效越佳。(3)病灶顏色評分:接近正常皮膚顏色為4分;皮膚顏色明顯變淡為3分;皮膚顏色中度變淡為2分;皮膚顏色輕度變淡為1分;皮膚顏色加深或無變化為0分,評分越高,則提示療效越佳。
本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學(xué)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6.55%)較對照組(83.91%)更高(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
觀察組病灶厚度評分、病灶顏色評分均較對照組更高(P<0.05),見表 2。
表2 兩組病灶厚度評分、病灶顏色評分 [分,(±s)]
表2 兩組病灶厚度評分、病灶顏色評分 [分,(±s)]
組別 病灶厚度 病灶顏色對照組(n=8 7) 2.9 8±0.2 5 2.8 5±0.2 5觀察組(n=8 7) 3.3 2±0.2 8 3.2 9±0.3 0 t值 8.4 4 9 1 0.5 0 9 P值 0.0 0 0 0.0 0 0
觀察組治療后bFGF、VEGF水平均較對照組更低(P<0.05),見表 3。
表3 兩組bFGF、VEGF水平對比 [pg/ml,(±s)]
表3 兩組bFGF、VEGF水平對比 [pg/ml,(±s)]
VEGF組別 bFGF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87) 478.26±62.67 245.36±62.48 256.24±26.64 145.24±26.32觀察組(n=87) 480.28±64.32 112.24±56.48 256.29±26.62 58.78±22.48 t值 0.210 14.742 0.012 23.299 P值 0.834 0.000 0.990 0.000
對照組及觀察組均無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
鍶90敷貼屬于以往臨床治療嬰兒血管瘤的常用療法,但單純使用上述療法的效果有限,為控制病情及促進血管瘤消退,臨床建議對于早期淺表性、中度風(fēng)險、微增生性的嬰兒血管瘤患兒應(yīng)盡早施行外用藥物治療。
本研究對嬰兒血管瘤患兒施行鍶90敷貼聯(lián)合噻嗎洛爾滴眼液外用療法獲得了較好的效果,這主要是由于鍶90屬于放射性同位素,其能釋放出β射線,從而衰變?yōu)?0Y(90釔),而90Y可進一步衰變?yōu)?0Zr(90鋯),并釋放出能量較強的β射線[8],進而產(chǎn)生電離作用,導(dǎo)致病變組織出現(xiàn)形態(tài)、功能改變,最終使血管內(nèi)皮細胞出現(xiàn)炎性改變、萎縮,并被纖維細胞替代;而噻嗎洛爾滴眼液屬于β受體阻滯劑,其最早被用于治療青光眼[9],近些年上述藥物被廣泛用于治療嬰兒血管瘤,其能有效誘導(dǎo)血管收縮及內(nèi)皮細胞凋亡,從而達到抑制血管增生的目的,最終起到治療血管瘤的作用[10-11],且有研究證實,相比于普萘洛爾,噻嗎洛爾滴眼液的藥效更強,且僅有小部分可穿過皮膚進入至血液系統(tǒng),安全性更高[12-13]。因此,聯(lián)合使用鍶90敷貼+噻嗎洛爾滴眼液具有較好的協(xié)同性,有助于緩解病情。
此次研究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6.55%)較對照組(83.91%)更高,且觀察組病灶厚度評分、病灶顏色評分均較對照組更高,提示在鍶90敷貼基礎(chǔ)上對患兒加用噻嗎洛爾滴眼液外用療法有助于增強療效,促進病灶消退。有研究顯示,bFGF、VEGF在血管內(nèi)皮細胞增殖中具有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能促進血管瘤血管生長,而數(shù)據(jù)顯示,觀察組治療后bFGF、VEGF水平均較對照組更低,提示聯(lián)合施行鍶90敷貼+噻嗎洛爾滴眼液外用療法更有助于抑制血管瘤生長,對改善和控制病情具有積極意義。同時,數(shù)據(jù)顯示,兩組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對比無顯著差異,提示施行聯(lián)合方案的安全性較好,不會顯著增加不良反應(yīng)。
綜上所述,對嬰兒血管瘤患兒施行鍶90敷貼聯(lián)合噻嗎洛爾滴眼液外用治療切實可行,有助于改善病情,降低bFGF、VEGF水平,且安全性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