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徐 杰,楊霞霞,劉宇宏
HBV感染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和失代償期肝硬化(decompensatory cirrhosis, DC)是我國最常見的肝病類型[1-2]。臨床發(fā)現(xiàn),急性腎損傷(acute kidney injury, AKI)在上述慢性肝病患者器官衰竭的發(fā)病機制中起著重要作用,與患者高病死率密切相關[3]。部分研究表明,腎損傷患者尿液中的部分生物標志物水平顯著增加,這些生物標志物的組合可以提高診斷的精確度[4-5]。本文對HBV相關ACLF(HBV-ACLF)患者和HBV相關DC(HBV-DC)患者生物標志物水平進行檢測,同時對比分析兩類患者發(fā)生AKI后的預后情況,為HBV-ACLF與HBV-DC患者發(fā)生AKI后的救治提供參考。
1.1 對象 選取2016年12月—2018年7月延安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252例HBV-ACLF患者和119例HBV-DC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是否發(fā)生AKI將上述兩類患者分為HBV-ACLF-AKI組、HBV-ACLF-非AKI組和HBV-DC-AKI組、HBVDC-非AKI組。記錄患者人口統(tǒng)計學資料、臨床和實驗室數(shù)據(jù),隨訪期為3個月。本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①均為HBV感染者;②HBVACLF患者符合慢加急性肝衰竭共識中關于ACLF的診斷標準[6-7];③HBV-DC患者為由HBV感染引起并經(jīng)臨床與影像學(超聲、CT、磁共振及內(nèi)鏡)聯(lián)合明確診斷的肝硬化患者,此次出現(xiàn)DC癥狀,如腹水、低蛋白血癥、凝血功能障礙、肝性腦病、消化道出血、自發(fā)性腹膜炎或肝腎綜合征,但未達到ACLF診斷標準或患者既往有DC病史[8-9];④AKI診斷符合國際腹水俱樂部修訂的共識建議中關于AKI的診斷標準[10];⑤臨床資料完整;⑥患者出院后的隨訪數(shù)據(jù)完整。
1.2.2 排除標準:①年齡<18歲或>80歲的患者;②慢性腎病、阻塞性尿路病、尿路感染、肝細胞癌或其他惡性腫瘤患者;③肝硬化或無HBV感染的肝功能衰竭,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④既往腎移植或肝移植患者;⑤納入研究之前已經(jīng)發(fā)生AKI患者;⑥妊娠期婦女。
1.3 生物標志物檢測 患者入院當天或確診AKI后收集10 ml新鮮尿液,在4 ℃下以3000 rpm離心15 min,隨后將上清液儲存在-80℃冰箱,用于生物標志物和肌酐測量。測量的生物標志物包括:中性粒細胞明膠酶脂質(zhì)運載蛋白(neutrop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 NGAL)、IL-18、肝型脂肪酸結合蛋白(liver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L-FABP)、胱抑素C(cystatin C, CysC)、腎損傷分子-1(kidney injury molecule 1, KIM-1)。腎小管損傷的生物標志物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尿肌酐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cobas8000,羅氏,德國)比色測定。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 SPSS 20.0 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呈正態(tài)分布,以x±s形式表示,2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間方差齊)。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2組間的比較采用四格表χ2檢驗。采用Kaplan-Meier法繪制生存曲線,用CoX回歸分析分析患者90 d生存預后影響因素。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基本資料及臨床指標比較 252例HBV-ACLF患者中發(fā)生AKI 63例,發(fā)病率為25.00%,119例HBV-DC患者發(fā)生AKI 25例,發(fā)病率為21.01%,2組發(fā)病率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712,P=0.342)。與HBV-ACLF-非AKI組患者相比,HBV-ACLF-AKI組患者肺部感染率、血清膽紅素水平和MELD評分均較高,腎小球濾過率較低(P均<0.05)。與HBV-DC-非AKI組患者相比,HBV-DC-AKI組患者Child-Pugh評分、MELD評分、血清膽紅素水平均較高,腎小球濾過率較低(P均<0.05),見表1。
表1 不同組患者基本資料及臨床指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and clinical indicators in different groups
2.2 腎小管損傷生物標志物水平 與HBV-ACLF-非AKI組患者相比,HBV-ACLF-AKI組患者尿液中NGAL、CysC、L-FABP、IL-18、KIM-1濃度均顯著升高(P均<0.05),但HBV-DC-AKI組和HBV- DC-非AKI組患者之間上述5種生物標志物的水平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2 不同組患者腎小管損傷生物標志物水平Table 2 The levels of biomarkers of renal tubular injury in different groups
2.3 Kaplan-Meier單因素生存分析 HBV-ACLFAKI組患者平均中位生存時間為49.4 d, 90 d生存率為36.51%,生存率顯著低于HBV-ACLF-非AKI組患者(P<0.05)(圖1A)。HBV-DCAKI組患者平均中位生存時間為48.1 d,90 d生存率為16.00%,生存率顯著低于HBV-DC-非AKI組患者(P<0.05)(圖1B),見表3。
圖1 不同組患者90 d生存預后Kaplan-Meier生存曲線Figure 1 Kaplan-Meier survival curve for 90-day survival prognosis in different groups
表3 不同組患者90 d生存預后Kaplan-Meier單因素生存分析結果Table 3 Results of Kaplan-Meier univariate survival analysis for 90-day survival prognosis in different groups
2.4 CoX回歸模型評價90 d死亡風險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增大、肝性腦?。╤epatic encephalopathy, HE)、腹水及疾病類型增加了患者90 d死亡風險(P均<0.05)。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與HBV-DC-非AKI患者相比,HBV-ACLF-非 AKI、HBV-DC-AKI、HBV-ACLF-AKI患者90 d死亡風險HR依次為3.442、5.249、7.294(P均<0.05)。此外,年齡增大、腹水和HE增加了患者90 d死亡風險(P均<0.05),見表4。
表4 患者90 d死亡風險CoX回歸分析結果Table 4 Results of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of 90-day mortality risk in patients
并發(fā)AKI是HBV-ACLF患者和HBV-DC患者發(fā)生器官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本研究分別對上述兩類患者發(fā)生和未發(fā)生AKI的兩類情況進行比較分析,以進一步明確兩類患者的預后情況。
本研究發(fā)現(xiàn),HBV-ACLF患者AKI發(fā)病率為25.00%,相對高于HBV-DC患者,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與既往研究報道一致[11-12]。原因可能是HBV-ACLF患者較HBV-DC患者更容易發(fā)生腎臟實質(zhì)性損傷,且病情進展較快,預后較差,但是較HBV-DC患者有更大的治愈可能性。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尿液中腎小管損傷的生物標志物可以區(qū)分腎損傷類型,但對特異性生物標志物種類及作用大小仍存在一定爭議[13-14]。既往有文獻指出,尿液中的NGAL水平可以有效地區(qū)分腎損傷類型[15],但通過研究5種生物標志物(NGAL,IL-18,L-FABP,KIM-1和白蛋白)發(fā)現(xiàn),與任何單一生物標志物相比,結合這些生物標志物檢測,可以顯著提高腎損傷類型鑒別的準確性[16-17]。
本研究評估了NGAL、CysC、L-FABP、IL-18、KIM-1 5種尿液生物標志物水平。研究發(fā)現(xiàn),與HBV-ACLF-非AKI組患者相比,HBV-ACLF-AKI組患者尿液中,上述生物標志物水平均顯著升高,但在HBV-DC-AKI組患者和HBV-DC-非AKI組患者未出現(xiàn)上述情況,進一步表明這些標志物對臨床鑒別HBV-ACLF患者是否發(fā)生AKI事件具有積極意義[18-20]。
在本研究中,HBV-ACLF-AKI組患者90 d生存率為36.51%,顯著低于HBV-ACLF-非AKI組患者,HBV-DC-AKI組患者90 d生存率為16.00%,也顯著低于HBV-DC-非AKI組患者。HBV-ACLF-AKI組患者平均中位生存時間為49.4 d,HBV-DC-AKI組患者平均中位生存時間為48.1 d。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與HBV-DC-非AKI患者相比,HBV-ACLF-非AKI、HBV-DC-AKI、HBVACLF-AKI患者90 d死亡風險HR依次為3.442、5.249、7.294,HBV-ACLF-AKI組患者死亡風險最高。上述結果表明,HBV-ACLF患者的AKI明顯不同于HBV-DC患者,與HBV-DC-AKI患者相比,AKI是導致HBV-ACLF患者高病死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AKI 患者通常病情危重,無法對其進行穿刺活檢,因此研究無法通過病理學進一步驗證。其次,本研究患者均來自同一個研究中心,可能存在一定的選擇偏倚,須要進一步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證實。
綜上所述,HBV-ACLF、HBV-DC患者AKI發(fā)病率無顯著區(qū)別。HBV-ACLF、HBV-DC患者發(fā)生AKI后生存時間更短、死亡風險更高,其中HBV-ACLF患者發(fā)生AKI后預后最差。在臨床救治中應對上述兩種患者給予更多關注,應以不同方式進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