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成
現實主義的堅守者
寫作給路遙帶來了巨大的榮譽。根據路遙中篇小說《人生》改編的同名電影早就成了中國電影史上的傳奇。1984年,該片在四川成都露天放映時天降大雨,一萬多觀眾硬是在大雨中看完了電影。在影片最后,觀眾看到高加林孤獨地行走在土路上,好多人放聲大哭。
不過,在當時,路遙的寫作手法也曾被認為“過于傳統(tǒng)”。“文革”結束后,外國文學如潮水般涌入,一些新鮮的寫作手法被推崇和膜拜。饑渴已久而且焦慮的中國作家們開始爭相模仿喬伊斯、馬爾克斯、貝克特和卡夫卡,一批實驗性的作品問世了。與之相比,讀路遙的作品,大家總能感受到巴爾扎克、托爾斯泰和狄更斯的氣息。在《平凡的世界》剛出版的1986年,文學評論家對這部作品有各種看法,有些看法并不友好。但是讀者的喜愛,使得這部作品成了“民選經典”。
在文學上,路遙其實是勇敢的,他選擇了一條并不被很多人認可的文學道路。他在回憶錄《中午從早晨開始》里提到,他從內心里反對當時文壇流行的“現實主義過時論”,認為現實主義的寫作方式還有巨大的空間。而且一個作家最大的不負責任是模仿,如果不觀照人文歷史和現實條件,生搬硬套一些所謂“現代、新潮”的創(chuàng)作手法,并不能產生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作品。
路遙的內心有一種神奇的自覺,他從不在自己的作品里直接描寫性。在《平凡的世界》里,“二爸”孫玉亭和王彩娥偷情,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時候,倆人已經穿好了衣服。這在幾乎“無性不成書”的小說界顯得太過老實。
路遙寫的是感情,而不是身體。在愛情日益色情化和感官化的潮流里,身體的快感容易得到,精神需求卻依舊難以滿足。在路遙那里,愛一個人就是愛上他(她)的出身、志趣、理想和人生選擇,而不是他(她)的臉蛋、身材、房子、車和存款。在路遙那里,浪漫不是制造出來的,不是花錢買來的,而是人生選擇的結果。
不要命地寫
寫作最后累垮了路遙的身體。6年時間寫就的《平凡的世界》,出版時獲得的3萬元稿費因為要給家里裝修房子也不怎么夠花。雖然聲名日隆,但他并沒有過上大家想象中的、知名作家應該有的“奢華生活”。作品獲獎后,他要借錢去北京領獎,還要自己掏腰包買書來送人;所得的獎金5000元要請客吃飯,所剩無幾。
路遙的朋友航宇在回憶錄《路遙時間》中曾經提到,路遙寫完了《早晨從中午開始》,拿去復印了6份。復印店里的姑娘一邊印一邊哭,因為她被路遙艱苦的寫作生活和虔誠的寫作態(tài)度感動了。
一個作家為了出名而努力奮斗也算是正常,但是一個已經有很大名氣的作家還那么不要命地寫,這種情況就少得多了。在寫《平凡的世界》前,路遙已經獲得過國家級的獎項,在當時專業(yè)作家的體制下,可以吃老本了,但是他還是繼續(xù)以勝利去征服勝利。路遙住在一家煤礦醫(yī)院,吃著饅頭、稀飯、咸菜、面條,煙不離手,奮力地在紙上描繪著一個宏大的、變革中的時代,形形色色的人們。
路遙出生在陜北。在陜西有種說法,說陜北人是匈奴人的后代,所以沒有特別接受儒家的“溫良恭儉讓”,而是以直接、粗放、大度、勇敢為美德,頗具游牧民族的遺風,在日常生活里更是以“有甚說甚”為特征?;蛟S正因如此,路遙愿意在作品里“充滿激情地、真誠地向讀者表明自己的人生觀和人性”。
如今,路遙先生雖然已經遠去,但是他的聲音還留在書里,還在告訴你“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人的生命力,是在痛苦的煎熬中強大起來的”。這,其實也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