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依斯古楞 郭利平 敖東 國語空間
2021年6月29日上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七一勛章”頒授儀式在首都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七一勛章”獲得者頒授“七一勛章”。
29名為黨和人民作出杰出貢獻、創(chuàng)造寶貴精神財富的黨員獲頒“七一勛章”。其中,身著一襲藍色蒙古族長袍的,正是被稱為“草原之子”的廷·巴特爾。
作為內蒙古自治區(qū)阿巴嘎旗洪格爾高勒鎮(zhèn)薩如拉圖雅嘎查黨支部原書記,廷·巴特爾扎根牧區(qū),在近50年的時間里,憑著“讓牧民過上好日子”的信念,探索出保護生態(tài)、發(fā)展經濟、促進增收新路子,使當地牧民生產生活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感謝黨中央對我的肯定,這是我們內蒙古的榮譽,屬于全區(qū)人民?!?月29日下午,接受媒體采訪時,廷·巴特爾由衷地說。
“繼續(xù)當一個好牧民!”當習近平總書記向廷·巴特爾頒授“七一勛章”的光榮時刻,他發(fā)自內心地向總書記如是表達決心。
“牧民”二字在廷·巴特爾心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
“巴特爾”蒙古語意為“英雄”,廷·巴特爾也是當地牧民心中的英雄。
從“全國優(yōu)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改革先鋒”,到黨內最高榮譽“七一勛章”的獲得者,廷·巴特爾載譽無數。但每次接受采訪,他都會強調說,我是一名牧民,這是我的職業(yè)榮耀。
從“將軍之子”到“草原之子”,廷·巴特爾把畢生的心血獻給了草原,成為牧民群眾最為信賴的帶頭人。
“保護好草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配齊基礎設施,我們就能夠過上‘貴族的生活。”在廷·巴特爾看來,呼吸著新鮮空氣,住在田園“小別墅”,享受著城市文明,這就是最美好的生活。
一顆紅心,只為這片草原和人民
廷·巴特爾出生于1955年6月。這一年,他的父親廷懋被授予少將軍銜,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之一。廷懋還先后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和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廷·巴特爾雖生長在父輩的光環(huán)下,卻下決心自己做出一番事業(yè)。
20世紀70年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1974年,19歲的廷·巴特爾高中畢業(yè),走出內蒙古自治區(qū)首府呼和浩特市,下鄉(xiāng)插隊到阿巴嘎旗洪格爾高勒蘇木薩如拉圖雅嘎查。知青返城時,他本可以回到呼和浩特,卻成為同批幾十名知青中唯一沒有離開的人。
薩如拉圖雅嘎查是一片總面積達430多平方公里的草原,地處有著“黃色野馬”之稱的渾善達克沙地西北部。由于超載過牧和連年的自然災害,薩如拉圖雅嘎查曾是全蘇木(鄉(xiāng))生態(tài)條件最差、經濟最落后的嘎查。
廷·巴特爾回憶:剛到嘎查時,牧民們夜里睡覺連被褥都沒有,照明是棉花捻插在羊油里面點燃,寫一封信寄到呼和浩特要半年時間。
面對陌生的環(huán)境,一切都需從頭學起。從蒙語到騎馬、放牧、打草,廷·巴特爾每一樣都用心學習琢磨,這些,對于年輕好學的廷·巴特爾來說都不是事兒。他用心去貼近草原,用心去貼近牧民。兩年時間,蒙語交流和牧區(qū)生產生活知識基本掌握,有些技能還成了行家里手。很快,他就融入當地,還當選了薩如拉圖雅生產大隊大隊長。
1976年,廷·巴特爾的父親——廷懋將軍出任內蒙古軍區(qū)政委、內蒙古自治區(qū)黨委第二書記。與此同時,知青可以返城的政策也出臺了。在薩如拉圖雅知青點,大家普遍認為,廷·巴特爾肯定是第一個返城的知青。然而,出乎人們意料的是,知青們都想方設法回城了,只有廷·巴特爾選擇扎根在這片北疆草原。送走除他之外的最后一名返城知青,廷·巴特爾在薩如拉圖雅嘎查扎下了根。他決心為改變牧區(qū)的落后面貌,為帶領當地牧民群眾脫貧致富,為建設草原和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繼續(xù)奮斗著,奉獻著……
廷·巴特爾的真心換來了草原人民的信任。領導讓他去經營乳品廠,廷·巴特爾欣然接受,開始四處奔走,學經驗、換設備、跑銷路,一年下來,硬是讓瀕臨倒閉的乳品廠扭虧為盈,當年就營利5萬多元。1981年秋,廷·巴特爾在美麗的高格斯臺河畔與美麗的蒙古族姑娘額爾登其其格組建了幸福的家庭。
廷·巴特爾在薩如拉圖雅不僅找到了心上人,也找到了實現人生價值的支點,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老將軍廷懋送給兒子的禮物是一本《黨章》,并語重心長地叮囑:“千萬不能辜負黨組織的信任。”那一刻,他感覺自己的責任更大了,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1993年,任薩如拉圖雅嘎查黨支部書記的廷·巴特爾又一次面臨考驗,按政策他可以隨父親到北京工作和生活。對他來說,這次機會非常難得。但面對嚴重退化的草場、貧窮的牧民、已經圍封的草原和他親手繪制的藍圖,經過一夜的思想斗爭,他決心留下來。他對父親說:“這里的牧民太窮了,我有點文化,我要留下來?!彼南敕ǖ玫搅烁赣H的支持。
廷·巴特爾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人民群眾的冷暖時刻裝在心里,是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p>
薩如拉圖雅嘎查有83戶牧民,如星星般散落在草原的各個角落,從一家到另一家,最遠距離超過80公里。2001年,錫林郭勒草原遭受了一場罕見的雪災。廷·巴特爾牽掛著雪災中的每一戶牧民,帶領人們硬是用鐵鍬開出一條條通往牧戶家的“雪路”,把黨的關懷送到每一戶牧民家里,送到每一個牧民心中。
圍封禁牧,讓貧瘠草原重獲生機
蒙語薩如拉圖雅,意為“美麗的霞光”。嘎查所在的阿巴嘎旗,地處渾善達克沙地北緣,面積437.5平方公里。這里曾是一望無際的草原,水草肥美的天然牧場,108眼泉水匯聚而成的高格斯臺河從這里流過。
20世紀80年代,由于放牧過度,草原加速退化。廷·巴特爾剛到這里的時候,草原上經常泛起黃沙,環(huán)境日益惡劣。
1983年,政府實行草畜雙承包。作為當時的嘎查長,廷·巴特爾承包了全嘎查退化最嚴重的草場。近6000畝草場,大部分被白沙覆蓋,草場毗鄰的高格斯臺河兩旁全是鹽堿地。走遍了草場的每個角落,廷·巴特爾發(fā)現,傳統(tǒng)的數量型游牧是導致草場退化的根本原因。
廷·巴特爾意識到,不能再無節(jié)制地放牧了,要讓草原休息休息,必須盡快圍封退化草原、禁牧沙化草地??墒遣菰环拍粒屇撩裾??廷·巴特爾想,共產黨員要率先垂范,“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
此時,正趕上盟委、行署實施“圍封禁牧、集約經營”戰(zhàn)略。他的想法與上級政府的思路不謀而合。搞草場修復,不能一個模式。夫妻倆買來角鋼,分批分類拉起了網圍欄。草場分四季輪牧,打了井,還在沙化嚴重的草場撒播草籽、種植飼料玉米。
為了找到治沙辦法,他曾走遍方圓百里的沙窩子,又托城里的父母送來優(yōu)質草籽、樹種,并廣泛種植沙柳、楊柴和榆樹,有效改善了草原生態(tài)環(huán)境。
他賣掉了自家的60只羊,圈起300多畝草場進行封育,結果第二年就打了9馬車草,相當于其他牧民1000畝草場的打草量。兩年后,曾經最差的草場養(yǎng)出了最肥壯的牛羊。圍欄輪牧也讓廷·巴特爾家的草場停止了退化。
2006年,廷·巴特爾又完善劃區(qū)輪牧,把全部草牧場劃分成9塊,面積最大的一塊為夏季草場,其余8塊為冬春季草場、秋季草場、打草場、兩塊牛犢放牧場、備用草場、經濟區(qū)以及生活區(qū)。草場因常年實行禁牧,產草量逐年增加,冬季飼草能夠自給,經濟效益翻番。
2005年返青時節(jié),他家牧草只有9厘米高,草場植被蓋度也僅有15%。到了2009年,植被高度和蓋度已分別達到16厘米和35%,曾經砂石遍地的河灘旁也長出郁郁蔥蔥的牧草,一簇簇野花點綴其間。
如今,在廷·巴特爾的家庭牧場,草場生態(tài)得到了很好的恢復,牧草長得有成年人小腿那么高,牧場里野花野草品類繁多,有的都叫不上名字,廷·巴特爾就自己命名。生態(tài)好轉了,草原上不時還有鹿、狍子、獾子等野生動物出沒,偶爾還能看到遷徙途中到此歇腳的天鵝和大雁。
牧民們看到了圍封輪牧的好處,紛紛進行封育和劃區(qū)輪牧,在廷·巴特爾的引領和悉心指導下,很快產生了以點帶面的效應。
首創(chuàng)“蹄腿理論”,讓畜牧良性發(fā)展
20世紀末,牧民的牲畜飼養(yǎng)方式雖然有所改變,但增收的熱情不減,羊越養(yǎng)越多,草場不堪重負。
廷·巴特爾看到,草場植被雖然恢復了,但草畜平衡問題還沒有解決。為了進一步恢復草原生態(tài),廷·巴特爾又開始琢磨著如何改變牧民的養(yǎng)殖結構。
一天,廷·巴特爾看到正在吃草的牛羊,來了靈感。按照草畜平衡制度,每5只羊折算1頭牛,養(yǎng)1頭牛只有4個蹄子踐踏草原,養(yǎng)5只羊卻有20個蹄子踐踏草原;養(yǎng)1頭牛的效益不會低于5只羊,但20只羊蹄子對草原的破壞力卻遠遠大于4只牛蹄子。如果能減羊增牛,既保護了草原,又減輕了勞動強度,何樂而不為呢?這就是后來著名的“蹄腿理論”。
“蹄腿理論”要付諸實施有不小的阻力。他不厭其煩地向牧民做工作,讓大家了解減羊增牛的好處,可當時連他妻子也不理解。家里承包了近6000畝草場,養(yǎng)1000只羊并不算多,且收入穩(wěn)定,何必瞎折騰?
廷·巴特爾告訴妻子,草原不僅是我們的命根子,更是子孫后代的命根子。身為嘎查的支部書記,一定要帶頭跟上時代,養(yǎng)護好我們的生態(tài)家園。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減羊增牛。征得了家人的同意后,廷·巴特爾再次率先示范,帶頭做起了“?!蔽恼?。他將自家的1000多只羊全部賣掉,引進了西門塔爾優(yōu)質肉乳兼用牛和本地牛雜交,同時利用雜交優(yōu)勢育肥牛,通過多年的選育培養(yǎng)高產優(yōu)質母牛,在少養(yǎng)精養(yǎng)下實現了生態(tài)恢復、增加收入的雙贏目標。他家的牲畜雖然數量少了,但收入卻比周邊牧民高出幾倍。
大家了解到減羊增牛的好處后,都搶著減少羊的數量,改養(yǎng)肉牛,牧業(yè)生產對草原的壓力逐漸減小,草原也慢慢恢復了元氣。在廷·巴特爾的帶動下,薩如拉圖雅嘎查絕大多數牧民都調整了牲畜結構和養(yǎng)殖模式,人均年純收入從40年前的40元增加到現在的近2萬元。
這一做法得到了政府的重視,很快在全旗和全盟進行推廣。如今,嘎查50%以上的草場實施了標準化劃區(qū)輪牧,牲畜改良比重達到98%。
無私無畏,脫貧路上堅定帶頭人
生態(tài)好轉了,對于草原的未來,廷·巴特爾又有了更高的追求。如何讓貧困的牧民盡快致富,除了養(yǎng)羊、養(yǎng)牛還能干什么?扶貧先扶智。
為了把自己的好經驗好做法讓更多的牧民知道,2009年,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廷·巴特爾在家里建起了一座農牧民培訓基地。課堂上,他自己成了講師,掰著指頭給牧民算收入賬、成本賬、勞動賬、生態(tài)賬。他把幾十年在生產中摸索出來的實踐經驗,特別是現代經營理念,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嘎查的農牧民。人們將這個培訓基地稱為“廷·巴特爾大講堂”。
在這里參加培訓,可以觀摩廷·巴特爾家及周邊牧民幾十年來治理生態(tài)、完善基礎設施等在社會主義新牧區(qū)建設中取得的實實在在成果,廷·巴特爾所講授的也都是與時俱進的新經驗、新方法,沒有空話,句句實用,不僅造福一方牧民,也成了全國各地建設現代農牧業(yè)的典范。截至目前,“廷·巴特爾大講堂”已累計培訓盟內外乃至蒙古國、俄羅斯等地主動參與培訓的人員兩萬多人次。他還把當年父親支援他的5萬公斤草籽免費分給了學員。
廷·巴特爾不但熱心助人,也緊跟時代。除了搞培訓,他還帶領牧民成立了股份制公司,加工銷售鮮奶和風干肉,并辦起了“牧民之家”。草原蚊蟲多,啃噬草場又影響牛的健康,他推廣生態(tài)養(yǎng)魚,用燈光把蚊蟲吸引到魚塘。他還鼓勵牧民發(fā)展生態(tài)旅游。
如今的薩如拉圖雅嘎查已經成了遠近聞名的生態(tài)村、富裕村,天更藍、水更清、草更綠,牧民的生活也更富裕,家家戶戶住上了磚瓦房,通了電、修了路、拉了網,摩托車換成了小汽車。
2018年6月,盡管很多人不愿意,廷·巴特爾還是選擇從嘎查黨支部書記的位置上退了下來。他說:“文化程度跟不上了,現在的年輕人有文化、有思想,書記和嘎查長都是大學生,要相信年輕人?!?/p>
他說自己年齡大了,干不動了。也是在2018年,廷·巴特爾解散了公司,將公司的235頭牛和16萬元錢全部分給了貧困牧民,兌現了當初“公司賠了算我的,賺了分給大伙兒”的承諾。早在2015年,他卸任嘎查黨支部書記之時,就曾將公司332萬元的房產和財產給了嘎查,使新“兩委”班子有了堅實的物質保障。
廷·巴特爾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人民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是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
2001年,阿巴嘎旗遭受罕見的雪災,廷·巴特爾用鐵鍬和雙手開出一條“雪路”,走訪每一個需要幫助的牧民。嘎查83戶牧民如星星般散落在草原的各個角落,從一家到另一家,最遠距離達80多公里。廷·巴特爾每年不只一次挨家挨戶地問寒問暖,把黨的關懷送到每一戶牧民家里。
在全國巡回演講時,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yè)資助了40多萬元,他不據為己有,而是買了25頭西門塔爾公牛犢分給牧戶,引導他們對本地牛進行改良;又給牧民新村的20戶牧民每戶買了5頭奶牛,調整養(yǎng)殖結構。如今,嘎查50%以上的草場實施了標準化劃區(qū)輪牧,牲畜改良比例達到97.9%,草場恢復了生機盎然的景象。
廷·巴特爾頭腦靈活,勤奮好學,一年四季手腳不閑。設計裝修房屋,安裝自來水、暖氣,做家具、蒙古袍,他都會;就連治個小病小災的,他也會。這些年,到底幫牧民做了多少事,他自己也說不清。
如今,經過30多年的反復實踐和努力奮斗,廷·巴特爾已經找到了經濟和生態(tài)效益的最佳平衡點。他家草場是錫林郭勒草原上保護得最好的草場之一,他家養(yǎng)殖的牛也是最純種的優(yōu)質牛。住在美麗如畫的草原上,呼吸著清新空氣、沐浴在毫無遮擋的陽光下,只養(yǎng)50頭牛,年收入即可達到50萬元。按廷·巴特爾的話說:“這不就是我們向往的生活嗎?”
在廷·巴特爾家的草場,生長著270多種植物,鹿、獾子、狐貍、翠鳥、天鵝、大雁等100余種野生動物時常出沒。品類繁多的野花野草,很多都叫不上名字,廷·巴特爾就自己命名,諸如:草原黃牡丹、冰凌草等。他家的展廳里,懸掛著百余幅精美的攝影作品,皆取材于草場:油光碧綠的鳥蛋、悠閑踱步的白枕鶴、探頭探腦的狍子、闖進院里不走的貉子等等,真是妙趣橫生,令八方來客流連忘返。
我的根在草原,情在牧區(qū)
如今,年過六旬的廷·巴特爾仍然閑不住,誰家牧民有事,招呼一下就來。大到修理機械,小到縫蒙古袍,就連給牲畜治病他也能干。
每當人們問他,一個將軍的兒子為什么愿意當一輩子牧民、做一輩子普通老百姓時,廷·巴特爾說:“人的價值,不在于你有多大的名氣、生活多好,主要是看能不能把群眾當親人,多為他們辦一些好事實事?!?/p>
廷·巴特爾是個大忙人。雖然年過花甲,但家里所有的日常生活全靠老兩口自己打理,再加上外出開會、參加宣講等等,他每天的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要家里來了取經的牧民,廷·巴特爾都會把手頭的活兒放下,為他們傳授經驗。他說:“每年來我家參觀學習的牧民有1萬多人次。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只要我的做法對牧民有用,我就有責任和義務傾囊相授?!?/p>
勞作之余,廷·巴特爾和老伴最大的樂趣就是拿著相機拍攝花花草草和野生動物。他家的墻上掛滿了牧場動植物的照片,并在女兒的幫助下,通過網絡分享給四面八方的人們。
夏季的草原綠草如茵,各種野花爭相綻放。清晨,廷·巴特爾像往常一樣漫步在自家草場,身邊不時有小動物從草叢中躍出。此時,他會停下腳步,掏出手機進行抓拍,布滿皺紋的臉上露出愜意的笑容。
對于腳下的這片草原,廷·巴特爾有著獨特的思考。他說,牧民應該把草場搞成休閑牧場,如果養(yǎng)的牲畜太多,草場壓力大,買草買料支出也大,勞動強度也大,收入卻不見得有多高。經過多年實踐摸索,他找到了付出與回報的最佳平衡點,將牛的數量嚴格控制在50頭?!斑@樣,支出最少,收入最多,生態(tài)環(huán)境最好,勞動強度最低。”廷·巴特爾怡然自得地說道,“生活是用來享受的,人不應該成為牲畜的奴隸?!?/p>
如今,善于思考的廷·巴特爾又總結出了新經驗:在生產經營中必須找到收入最高點、支出最低點,生態(tài)最好點、勞動強度最低點。在他看來,這4個點的相結合,就是經濟和生態(tài)效益的最高點。
廷·巴特爾勤勉地創(chuàng)造著幸福的生活,同時也享受著生活的快樂。廷懋將軍晚年提起這個“自討苦吃”的兒子時,自豪地說:“我那個兒子比我強!”廷·巴特爾感恩父母的支持和理解,也無悔于自己的選擇。
“我的根在草原,情在牧區(qū),我的本質就是一個普通牧民,我要永遠留守故鄉(xiāng)、守護美麗的大草原、把扎根草原近50年來的實踐經驗傳授給牧民群眾,保護生態(tài),建設草原,共同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蓖ⅰぐ吞貭栍懈卸l(fā)地說。
從全國勞動模范到獲得“七一勛章”,這些年來,廷·巴特爾已經成為草原牧民的代言人,成為草原牧民發(fā)家致富的引路人。廷·巴特爾就像一棵紅柳,守護著這片草原。
廷·巴特爾在澆水
廷·巴特爾走訪沙化草地
廷·巴特爾和牧民們一起聊家常
廷·巴特爾與妻子合影
重煥生機的薩如拉圖雅草原
封面人物小檔案:
廷·巴特爾,男,蒙古族,1955年6月生,1976年11月入黨,內蒙古呼和浩特人,內蒙古自治區(qū)阿巴嘎旗洪格爾高勒鎮(zhèn)薩如拉圖雅嘎查黨支部原書記,黨的十七大、十八大代表,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廷·巴特爾是扎根牧區(qū)、苦干實干的楷模,憑著“讓牧民過上好日子”的信念,扎根牧區(qū)近50年,探索出保護生態(tài)、發(fā)展經濟、促進增收新路子,使當地牧民生產生活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先后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yōu)秀共產黨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改革先鋒”等稱號,“七一”前夕榮獲“七一勛章”,被牧民譽為致富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