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舟
簽個字,署個名,好像不是什么大事情。但是,“署名”這件事如果細究一下,也能反映出一個人的道德操守和人生境界。一個人人品的高下,境界的高低,也能夠通過“署名”這件小事反映出來。
唐代宗時期,元載協(xié)助皇帝鏟除了李輔國和魚朝恩兩個權(quán)宦, 深得皇帝寵信和優(yōu)待,封為潁川郡公。手頭有了權(quán)力,加上又有皇帝的庇護,元載開始志得意滿,獨攬朝政,排除異己,專權(quán)跋扈,常常在大庭廣眾之下大言不慚,自以為有文才武略,從古至今沒有人能比得上他。元載后期,傾心于賣弄權(quán)術(shù),官員任免全憑賄賂決定。只要賄賂到手,吏部就會按照他的意思,寫好官員任職書,他只需署上自己的名字,任命書就生效。元載瘋狂的時候,一個月可以署名任命幾百個大小官員。有一次,元載有位叔父從宣州來京師,向元載求官做。這個叔父是個不學無術(shù)的草包,元載內(nèi)心有點瞧不起他,覺得他的能力不能夠做官,但是礙于長輩的面子,也沒有直接拒絕他。元載在一張空白信紙末尾署上自己的名字,沒有任何正文內(nèi)容,封好信函叫叔父交給幽州節(jié)度使。元載本意是讓幽州節(jié)度使看到這封空白信函,找個理由把他叔父打發(fā)走。誰知,元載叔父到了幽州,把信函交給節(jié)度使,節(jié)度使聽說是元載的書信,大為慌亂,看著有元載署名的空白信函,左琢磨右琢磨,并且讓屬下拿香匣來盛放書信,不但招待元載叔父好吃好喝,最后還真的任命元載叔父做了偏將。元載得知此事后,氣得捶胸頓足。后來元載被皇帝賜死,他所有署過名的官員任職書連同這封有署名無內(nèi)容的書信都成為他專權(quán)跋扈的罪證。
崔群是唐憲宗年代的大臣,為人正直不阿,被皇帝選為翰林學士。唐憲宗對他特別信任,下詔規(guī)定,今后凡翰林學士上奏事情,都必須要有崔群的署名才可以報上來,否則不可以上報。得到皇帝如此的信任,本來是一件大喜事,一般人早就洋洋自得樂昏了頭,可是崔群頭腦卻很清醒,他連忙對皇上說:“陛下,此事萬萬不可,翰林院的做法,往往會成為一種規(guī)矩,如果照此辦事的話,將來萬一有存心不良、阿諛奉承的人擔任了翰林院的長官,那么正直官員的直言進諫就無法上達了,陛下就根本無法得知天下的實情,所以請陛下立刻收回這個承命吧!”唐憲宗一聽,非常敬佩崔群的胸襟,也感覺頗有道理,就沒有執(zhí)行“連署”的旨意。
無獨有偶,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先生,也對署名十分慎重,多次拒絕過署名。1986年,錢學森閱讀了一位學者的科學論文,讀后給這位學者誠懇地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這位學者很感激,便主動提出在發(fā)表論文時,準備把錢學森的名字同時署上。錢學森立即回信說:“把我的名字放在文章的作者中是不對的,我決不同意。這不是什么客氣,科學論文的作者只能署干實活的人。要說我曾向您提過一兩點有用的參考意見,那也只能在文章末尾稍微講上一句。這是科學論文的原則,好學風,我們務(wù)必遵守!至要,至要!”
以上幾則故事,說明署名不是一件小事。署名,蘊含著責任、人品、操守和人生境界,署名事小,卻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