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到業(yè)務本身。大疆車載的消息剛出來時有評論說:同樣以技術見長的大疆與華為踏入了同一條河流。實際上兩者有明顯的區(qū)別。
大疆這邊,把之前無人機用過的“低價走量”的競爭策略,又搬來用在了智能駕駛業(yè)務上。
為了降成本,最近半年內大疆車載撤掉了原本的毫米波雷達產線,轉交代工廠生產。而毫米波雷達的芯片采購,也開始從德州儀器和英飛凌等國外供應商,轉換到國產品牌。同時大疆把智能駕駛域控制器的算力也降至20 Tops,這意味著售價15萬元人民幣以下的車型也用得上。
今年年初,大疆宣布了與上汽通用五菱BAOJUN品牌的合作,后者提出要打造“人民的智能駕駛”,從中不難看出大疆車載的差異化定位。
因此,有業(yè)內人士將大疆稱為智能駕駛Tier1中的“小米”。這跟華為的策略形成了分野:華為給北汽極狐阿爾法S提供的中央超算平臺算力高達400Tops和800Tops,整車售價也超過38.89萬元人民幣。
“低成本”三個字,對車企無疑有致命的吸引力。但目前來看,大疆與頭部車企的合作進度,要慢于同樣“跨界”做一級供應商的華為,這與上文提到過的人才缺失問題脫不了關系。但隨著技術問題的解決,大疆差異化的低價打法效果如何,仍然值得期待。
此外,大疆從2016年開始研發(fā)其中最核心的傳感器“激光雷達”,成立了全資子公司Livox。但大疆的激光雷達方案是個“冒險之舉”,也可以說是大疆第二個差異化策略。
具體來說,Livox使用的是“非重復掃描技術”,點云呈現(xiàn)花瓣形,這和其他所有玩家的“重復性掃描”方案都不一樣。如果客戶要使用Livox的激光雷達,就必須重新研發(fā)算法進行適配。
大疆之所以要走這個“彎路”,一是市面上現(xiàn)有方案技術不成熟,制約著大疆所看重的“量產”;二是獨特的方案能很大程度避免專利糾紛。
由于Livox的方案對客戶是一筆新增成本,這導致了前期推廣非常艱難。但業(yè)內分析認為,Livox的激光雷達能在今年同時基本滿足“過車規(guī)”“大規(guī)模穩(wěn)定交付”“成本低”三個條件。如果主機廠今年想增加賣點搭載激光雷達上車,Livox必然是核心選擇之一。小鵬汽車就在今年年初宣布與Livox合作,年底量產,Livox也正式成為小鵬在激光雷達領域的首家合作伙伴。
造車,似乎是眼下所有科技公司都在做的事情,也是大疆股東與外界的期待。
其實縱觀大疆產品發(fā)展史,無論是從飛控系統(tǒng)到航拍無人機,還是從航拍懸掛云臺到手持云臺,都是從子系統(tǒng)切入、再發(fā)展至系統(tǒng)成品。按這“套路”,未來的確很有可能會向造整車出發(fā)。
畢竟,大疆擅長做To C,品牌夠響亮。后期如果出海,似乎沒理由勝不過國外用戶陌生的“蔚小理”;再者,眼下智能駕駛供應商與車企之間的合作并非長久性,很多車企最終會轉向自研自動駕駛技術。屆時,大疆也許還是會被迫造車來以形成自己的閉環(huán)。但目前階段,汪濤顯然尚在猶疑。他對品牌的想法也跟其他人很不一樣。不同于小米和蔚來,汪滔覺得大疆的核心價值不是品牌,而是技術。他似乎不想用這個品牌到處拓展品類,更多的是從技術的衍生性去拓展業(yè)務。
況且,大疆目前在品牌、制造、資金和銷售渠道的積累,并不足夠給它“造車”帶來絕對優(yōu)勢。
從錢的角度看,小米號稱準備了100億美元造車,蔚來、理想、小鵬都在資本市場上增發(fā)融資,為技術自研、開發(fā)新車型等做準備。大疆無疑還是一家很有錢的公司,但它可能要打破自己不愛融資的習慣,才能保證現(xiàn)金流安全。
2018年的10億美元是大疆迄今為止最大規(guī)模的一筆融資。在一些投資人看來,大疆怎么還不到上市的階段?但其實一直以來,大疆都沒有溝通過關于上市或者下一輪融資的安排。
從銷售渠道來看,大疆現(xiàn)在專注線上銷售,幾乎沒有線下直營門店,去年把國內4家直營旗艦店都轉讓給了以代理商為主的合作方,節(jié)省了線下成本。但以后如果要賣車,線下門店資源就需要再重建,而目前各大車企都在爭搶稀缺的線下商超一樓大面積門店。
造整車,大疆未必不想,但時機也許真的還沒成熟。
行業(yè)內有這樣一種論調:“如果大疆這次沒轉型成功,它就沒落了,它就一輩子卡在那,而且會逐漸走下坡路,就像IBM和諾基亞那樣?!?/p>
那么,大疆轉型的勝算大嗎?我們不妨來思考一個問題。在大疆剛開始研究自動駕駛的時候,不論是技術還是供應鏈等方面,都存在高度的不確定性,那么是什么讓大疆當時有足夠信心選擇成為Tier1,作為對未來的押注?
自動駕駛的不確定性始終都很多,但大疆看到的,或許是它的確定性。本質上,自動駕駛有一套基本框架,行業(yè)中爭論的最熱問題,都逃不開這套框架的幾個維度。
比如攝像頭視覺技術和激光雷達技術路線,使不使用高精地圖、是否依賴路端感知等問題,根本上來說都是廣義上傳感器維度上的設計思考;分布式架構還是集中式架構,基于GPU、FPGA、專用算法加速IP還是其他異構平臺,屬于對算力和軟硬件協(xié)同設計的分析;依賴深度學習技術、還是用基于模型的傳統(tǒng)方法,是在算法軟件層面的解構;具體落地形式上是 Robotaxi落地運營、還是像特斯拉一樣用大規(guī)模量產的汽車,這涉及如何獲取數(shù)據。
傳感器、算力、算法軟件和數(shù)據,是這套框架中的四個維度,可以總結為智能機器人系統(tǒng)在技術上實現(xiàn)的“四座大山”。
在汽車之前,這幾個維度上效率實現(xiàn)最高的產品,恐怕就是無人機,所以大疆選擇將自己的資源與方法論遷移到自動駕駛當中。目前的同行隊伍慢悠悠地擴大,正如大疆看似慢悠悠的造車之路—除了五菱與小鵬,大眾也在今年年初首次披露,與大疆在視覺信息處理領域合作研發(fā)基于各種道路場景的自動駕駛,計劃2023~2024年搭載上車。
上行失速,迫降“造車”。對于大疆來說,導致困境的是恰恰是曾為其帶來巨大成功的無人機市場,為了存活,它可能不得不改變本性。對市場而言,看多了“猛火爆炒”型的造車新勢力,大疆這種過去5年“文火慢燉”型的玩法,倒是能讓人生出別樣的期待。
2018年的那輪10億美元融資后,大疆估值達到150億美元,而投資人給它定的“小目標”是2023年估值達1 500億美元。想要實現(xiàn),無論是在無人機還是造車戰(zhàn)場上,大疆都必須再贏一次。